文丨中国证券报
3月24日讯,继鹏扬基金之后,凯石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凯石基金”)近日获得证监会批准,成为市场上第一家全部由自然人持股的公募基金公司。 私募纷纷申请公募牌照,其实仅仅是拓展下游资金端渠道的途径之一,更大的目标仍是打通全产业链。当前包括九鼎、中植、和君在内的多家私募机构都开始全产业 链布局,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将下游资金端和上游投资端等业务收入囊中,力图打造全产业链平台,私募机构大金融、全产业链时代已全面开启。
私募谋求全牌照
自去年以来,深圳一家私募机构就在谋求收购或申请全新的公募基金牌照。“我们有两手准备,一方面准备收购现成的公募基金牌照,但现在合适的牌照比较稀 缺,所以我们也在准备材料,筹划申请公募基金牌照,筹备工作今年1月份就完成了,公司非常看好公募牌照带来的正面作用。”
“有了公募牌照,承接委外资金会方便很多,有不少银行、保险的机构朋友都向我承诺,只要有公募牌照,可以直接放几十亿、上百亿的委外资金到我们公司。”深圳另一国资背景的私募机构负责人坦言。
据证监会网站披露的信息,截至去年底,已有数十家公司提交申请,包括凯石基金、重阳基金、博道基金、朱雀基金等老牌私募。而凯石基金则在2017年3月3日获得证监会正式核准。
私募机构对获取公募牌照兴趣大增的原因,其中获取充足的弹药是最为迫切的动机,“相对而言,传统的依托私人银行、 三方渠道、自主发行这些渠道,今年在募集资金上显得很艰难,像我们公司,虽然我做了很多工作,但是今年也就募集了一两个亿,跟2014年、2015年有非 常大的差距。有了公募牌照,对于引入社保等长线资金会有很大优势。”深圳一家管理规模接近百亿的私募机构市场部人士透露。
值得注意的是,公募牌照只是私募机构小试牛刀的一个举措。不少私募机构还将目标放在保险、银行、信托、证券等多类金融牌照上。比如今年1月,上海合晟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晟资产”)宣布通过现金支付方式,合计收购瑞龙期货100.00%股权。此前,期货界大佬葛卫东曾收购广东鸿海期货。
除公募外,多个金融牌照中,保险应是另外一个颇受私募追捧的金融牌照。此前2015年8月,九鼎投资就通过收购中捷保险成为国内首家进军保险业的私募公司。
去年12月深圳市和聚基金管理股份公司宣布通过协议受让安诚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部分股份。此后北京信中利投 资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信中利”)通过参股,也成为第三家染指保险的私募。2月10日,信中利发布公告,宣布近日已收到通知,国富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 司已收到保监会的筹建批复(保监许可[2017]63号)。此前2015年12月1日,信中利宣布与广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其他8家公司共同发起设立国富 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其中,信中利拟出资1.8亿元,占国富人寿拟注册资本的12%。
除信中利、九鼎获得保险牌照外,更多的私募仍在努力中。如去年8月21日,深圳菁英时代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菁英时代”)宣布将与中铁国恒等公司筹建人寿保险公司,拟定注册资本为20亿元,菁英时代拟出资不超过3亿元人民币,持股比例不超过总股本15%。今年1月24日,同创伟业宣布与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等联合设立华大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其中,同创伟业出资1.2亿元,持有8%股份。
深圳一拟参股保险公司的私募高管表示,公司进军保险,除了看好保险行业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保险具有独特的资本投资价值,目前保险的投资范围明显大于其他金融机构,除了黄金、大宗商品外,几乎没有保险资金不能投资的领域。而保险在业务上,又可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教授郝演苏指出,保险及其金融功能可以让实体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通过保险业形成的大规模浮存金,建立保险负债业务大幅扩张的平台,不仅可以成为权益类证券投资的粮草,还可以为控股集团的各项产业提供发展能量。
打造资本链条闭环
事实上,私募机构并不仅仅满足于拿到各类金融牌照,对他们而言,金融牌照是拓展资金端的一种方式,而包括九鼎、和君等公司在内的私募机构,早已将触角延伸到投资端,大规模收购、入股各类公司,打造资本链条的闭环。
2月18日,苏州高新发布参与九鼎集团旗下公司九州证券增资扩股计划的公告称,以每股3.6元的价格,对九州证券投资2亿元。而就在一个月之前,九州证券表明将在今年引入中石化作为战略投资者。
过去数年,九鼎开始搭建“以PE为主体,VC和不动产投资为两翼”的业务模式,并在新三板挂牌后利用大规模融资的便利,开始大规模收购并搭建自身的金融控股架构。包括定向增发股票进行百亿级别的募资,收购香港富通保险,九州证券筹划大规模增资等。而在实现母公司、子公司双上市后,九鼎集团大举投资金融业,涉足基金、银行、券商、保险等金融业务,已然成为一个综合性金融与投资平台。
按照九鼎投资创始合伙人蔡蕾的解释,在新的九鼎集团架构中,无论是公募基金、证券公司还是富通香港,都是为了解决九鼎集团资金来源的“资金端”;而企业并购和不动产金融产品的投资,则是九鼎集团未来的“投资端”。
此外,和君集团也从管理咨询集团起家,当前的主要业务为和君咨询(亚洲最大的咨询公司之一,主要业务是管理咨询和投资银行)、和君资本(以VC、PE和PIPE的方式,为企业提供资金和资本运作的系统解决方案)、和君商学(以O2O的方式提供产业、管理和金融等方面的培训)以及汇冠股份(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公司)。该公司旗下还有包括和君沣盈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等在内的资产管理机构。
而和君系近年来通过旗下公司或者旗下基金大举进入资本市场,进行一系列资本运作和产业布局。2016年12月份,先期布局乾照光电的“和君系”旗下公司和君正德及其一致行动人苏州和正,在乾照光电创始人减持及让渡股权后顺利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而此前,威创股份、富春通信等也被和君集团入股。
最近几年,中植集团一直专注于行业龙头和上市公司的产业并购及投资,业务形式包括股权投资、定增/配售、海外业务、并购基金、并购整合及战略咨询等五大 板块。一方面,可为企业拓展融资租赁、信托、商业保理、典当等多种融资渠道;另一方面,又擅长通过突击入股并购标的、参与项目配套融资等资本运作方式入股 上市公司。当前,该公司已逐步发展成为投资、融资、产业基金等金融业务为一体的紧密、多元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
从上述几家公司的情况来看,虽然拓展业务链条的动作和步骤有所不同,但最终呈现的结果却十分类似,即一手抓住实业,另一手则握紧各类金融服务。
私募进入大金融时代
申请公募、券商、保险等金融类牌照能够帮助私募机构解决资金端的问题,而企业并购和不动产金融产品的投资则能解决投资端的问题。当私募机构不断向上、下 游延伸,一个大金融平台的布局也逐渐显露出来。事实上,像九鼎一样已经打通资金端和投资端的私募机构还有很多,例如和君、中植等等。而这些全产业链的布局 在私募业起到示范效应,不少具备实力的私募机构正亦步亦趋,谋求成为下一个“九鼎”。
有的私募公司原来只做定增或者二级市场投资,需要有可以投资的项目标的,于是就会寻找有标的资源的机构,或收购或通过入股方式合并,以此打通整个产业链。
2016年以来私募越来越走向一级市场,私募机构已不满足于资本利得,而是通过成立新三板基金、参与上市公司定增、设立并购平台等,实现一二级市场联动,从而创造收益。
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底,私募基金行业的认缴规模为10.24万亿元,较2015年底增长了5.17万亿元,增幅为101.88%,其中股权类私募为主要推动力,2016年私募股权管理规模增加了3.88万亿元,增幅达138.48%。
格上理财数据显示,截至四季度末,自主发行基金规模50亿元以上的私募管理人共有44家,较三季度末增加了6家,其中有38家集中于北京、上海和深广地 区(北京20家,上海12家,深广地区6家)。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地区的成阳资产,上海地区的富善投资和泓信投资,深广地区的兆泽利丰投资,新疆的天源汇智资产以及浙江的永安国富资产成为“自主发行50亿级以上”私募机构名单新宠。
随着私募基金行业规模不断扩大,有业内人士称,未来会有更多的私募机构完成大金融平台的建设。
格上理财认为,从专注于二级市场投资,到拥抱一级市场股权投资,登陆新三板,抑或申请公募基金,阳光私募不断谋求自身变革和破局。在当前宏观经济低迷的大背景下,资产收益率下滑,“资产荒”问题越来越严重,私募基金行业的竞争将逐步进入拼业绩、比实力、做品牌的良性竞争阶段;内部竞争方面,强者恒强的局面可能会进一步强化,行业巨头将逐步显露,新进入的机构,如果没有很强的股东背景、专业优势或资金资源优势,生存将更加困难。在变化莫测的市场环境中,能够生存下来,并持续创造卓越业绩的私募机构就会被市场所选择,其专业度也将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陈伙铸表示,大的私募机构都希望能够扩大自身的金融版图,这是当前的一个趋势。打通两端的产品线,有助于私募机构打造金融板块闭环,创造更多的盈利点,稳定业绩,从而提高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对客户的服务质量。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 北银消费金融公司【远离各类不良校园贷】风险提示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