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万“债奴”卷入网贷债务黑洞 救或不救引争议

消费金融正在火热蔓延,从业者预估,全国借款人数,已高达8000万。

这其中,除了老赖和骗贷人群之外,还有一部分“有还钱意愿,没有还款能力”的人,在利滚利之下,他们陷入债务黑洞,难以逃脱。

这样的“债奴”,保守估计全国已形成几十万。

是放任他们深陷其中,还是出手相救?行业产生极为对立观点。

救还是不救?除了掂量社会责任,背后也有各方利益的博弈和切割……

01几十万债奴

大学生徐佳妮,最近的情绪开始失控。

她一会儿想“一死了之”;一会儿又扬言要去法院起诉;一会儿又要卖器官还债;一会儿又愤怒异常,怪所有人,酿成自己的悲剧。

一年之前,她为了买部Iphone借款1万,却没料到,一年之后,利滚利变成15万。

大二时,校园QQ群里突然有位学长主动加她,说可以帮她“很低的利息拿到钱”。

那时周围同学,正在为iPhone6疯狂。她动了心,填了学长给的一份单子后,顺利从一家校园贷平台上,借下15000块。

扣除学长抽成的10%和平台20%的“保证金”,到手10500块。

“每个月父母给我1200块生活费,我出去兼职也能挣800块”,徐佳妮以为自己省吃俭用,一个月偿还1500元的借款,应该压力不大。

谁知到第三个月,她就力不从心。

她知道逾期后,催收会开始往她所有的亲朋好友那里,群发短信催债,行话叫做“轰炸通讯录”。

“我不想让同学知道,我家里穷得连部手机都要借钱买,”这个刚满20岁的少女,为了维护自己的颜面,再次寻找中介借款,就此跌入“借新还旧”的流沙黑洞中。

2016年现金贷异常火热,一些极端事件之后,监管的闸门落下,部分校园分期平台退出市场——大鱼退场,反而给了小鱼作乱的机会。

徐佳妮前后在20多个平台上借款,中介在10%的高额抽成下,上下其手,帮她伪造资料,扮作上班族办理银行信用卡等花式手段,一步步,将其拖进深渊。

今年3月,再也没新平台可借——她的“借新还旧”危险游戏,终于走到濒临悬崖的一步。

500%年息,30%周息,20%平台手续费,10%中介费,当初的1万多,就如此滚成了15万。

一切开始崩塌。

二十多个平台的催收人员,将不堪入目的短信,群发给她通讯录中的亲朋好友。

徐佳妮的人生,就此跌入荒芜。

农村的父母,无力相帮;同学朋友,避之不及。

“是不是我死了债就清了?”

“求求你帮帮我,我要卖器官还债。”

“我对不起父母…我简直是畜生!”

她的情绪开始失控,她想不到这个债务黑洞,还有任何挣脱的可能性……

其实,徐佳妮远不止一个。

“我的身边,也有几十个负债10万以上的同学,”徐佳妮说,他们大多出于虚荣攀比心理,或为换部手机,或为买件漂亮衣服,就此背负巨额债务。

一个刚满20岁的女孩,陷入这样的境地,背后有贪欲和虚荣的作祟,但中介、借款平台、催收等,在其中依然扮演着“黑暗推手”的角色,一步步将她送入地狱。

西安小伙王平也同样在今年3月,陷入债务死循环中。

王平的欠款信息,连带身份证号码、住址群发给他手机通讯录的所有亲朋好友。

催收电话三番五次打给他新的工作地址,老板一接到电话,就让他走人。

他再找新的工作,再被开除,再找。

他觉得自己陷入一个毫无希望的死局中,被整个世界抛弃——他把朋友圈内容清空,把头像换成死样的灰白。

在借款人之中,除了“凭本事借的钱,为什么要还”的老赖,除了“人间蒸发”的骗贷者,剩下的,就是这部分“有还款意愿,却没有还款能力”的人。

他们大多是零征信人群,是传统银行体系不愿意服务的“次贷人群”;他们接受提前消费的理念,有强烈的多的金融需求。

最关键的是,他们大多还想还清贷款,回归正常人的生活。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网络借贷用户规模达3970.1万人。但这两年,消费金融火热蔓延,“消费金融和现金贷大概有8000万用户”,催单侠 CEO李晓炜预估。

这其中有多少“债奴”?李晓炜预估有10万人。

但一些业内人士也提出不同的答案:按照行业逾期率10%来估算,大概有800万人出现逾期,其中大概十分之一,是这样的“债奴”,人数至少有80万。

对于这些人,到底是救还是不救?

02救或不救?

行业里针对“债奴”群体,形成完全对立的两派观点。

“警钟早就敲响,那么多起校园贷跳楼事件发生过,借款学生为什么不长记性呢?”催单侠 CEO李晓炜认为,“不该救,远不到出手的时候。”

“这些借款人,很大一部分人受到了贪欲和虚荣的驱使,对于利率,他们并非毫无所知,”李晓炜认为,债奴们没有在第一次债务承担不起时就及时刹车,继而“借新还旧”,本身就存在侥幸心理——我不还,平台又怎么找到我?又能把我怎么样?

当催收全面爆发,他们才知道,他们不还钱,是需要承担后果的。

借款时对风险和责任充耳不闻,债务发生时,却指望社会出手相救,减免债务,这似乎是弱者的强盗逻辑。

“此时出手,定会助长他们赖帐逾期的士气,对于借款平台而言一定是致命打击。”

多名借贷平台从业者,也站在李晓炜这一方。

对于借款平台来说,他们一旦打开“救助”的口子,意味着绝大部分正常借款人,也会拿“没有还款能力”作为借口,拒绝还款。

“如果人人都按时还款,借款平台靠什么赚钱?逾期、滞纳金才是利润源头。” 也有从业者表示,利润结构,也让平台怯于出手。

当一些极端事件发生时,借款平台方往往选择公关途径,息事宁人。

但,另外一些从业者对这个群体的大量爆发,心存忌惮。

“现在不救,等着悲剧大面积发生,负面效应引发监管一刀切,岂不是毁掉整个行业?”某消费金融平台的负责人林源峰称。

在林源峰眼中,在这条产业链的形成,并非完全是借款人的“贪欲”,所有的人都参与其中,推波助澜。

“因此,当危机爆发时,平台和社会,都有责任收拾残局,”林源峰称,这些人群的放任,会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

03挣扎求生

债奴们正在试图自救,用自己的一套方式。

徐佳妮正在剑走偏锋,以暴制暴。

她网上购买了“呼死你”软件,反过来输入催收号码,“让他的手机号码直接报废”。

在一个“反催收”的群里,领头的负责人小欣,却一直在反对“以暴制暴”——这会导致双方关系进一步恶化,“不能本质上解决问题”。

小欣提出,自救的第一步,是不再借新还旧,停止债务堆积。

第二步,就是和平台谈判。

小欣会收集一些平台过激的“暴力催收”证据,和平台谈判,“态度诚恳地表示,钱我会还,但希望减免高额的滞纳金,并停止暴力催收”。

小欣发现,当大家心平气和坐下来后,是有谈判空间的,“有些平台,甚至同意他先还其他平台,半年之后再还他们的。”

除了自救,向外界寻求帮助,也是他们多次尝试的方式。

但小欣发现,通过法律解决很难走通。律师对于这类借款人,并不乐意接触。

某律师透露,他们要接这样的官司,一般要预先收取数千元代理费,同时还会从“能够减免的逾期费”中,提走一半当做佣金。

“大家就是还不上钱了,才找律师,要支付代理费,还要支付减免费用的一半,这不白请律师了吗?”小欣也曾咨询过律师,发现他们一般都不接,“除非十个借款人一起起诉”。

这意味着,起诉成本太高,时间周期太长,一般的借款人根本无力承担。

另外,平台都是久经沙场者,对于法律漏洞,早就摸得门清。

2015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预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实际出借的金额认定为本金。

尽管国家将年化率高于36%定为“高利贷”,高出部分不受法律保护,但很多平台将利息变换名目,换成服务费、管理费、保证金等。

“这些费用,都不能算作年化率,” 北京市维泰律师事务所律师李佩璇称。

也就是说,法律给出的答案,几乎是“此路不通”。

法律失效后,借款人最后的希望,寄托在“监管出手”上。

在韩国的信用卡危机的事件中,政府就曾扮演一个“施救者”的角色。

1999 年,在亚洲金融危机过去,百废待兴时,韩国政府为了激活经济,鼓励银行尽可能多发信用卡。

一时间,首尔街头充斥着信用卡发行商,对大学生、失业者等等都来者不拒。

4年之后,这场虚假繁荣的泡沫,“砰”地戳破。

最开始,是负面新闻的全面爆发,许多家庭因积蓄耗尽而破裂,犯罪和卖淫现象剧增。

极端案例也开始出现——一名34 岁的韩国主妇因不堪债主催讨,从高层公寓中将3 个孩子推下去,自己再纵身跃出。

一时间,400万信用卡用户集中“破产”,韩国沦为“破产社会”。

为防止社会动荡,韩国政府别无选择,只得介入,出面成立了“信用恢复委员会”。

这个组织每天接纳数万人申请,负债人一旦通过面试,就可获得部分滞纳金减免。此后,借款人只需定期向组织还款,不用面对多家金融机构的催收。

在美国,有类似 “逾期者互助组织”的第三方机构,帮助用户走出债务黑洞。

互助组织会帮客户计算,每个月除去正常花销之后的还款能力,再去主动和借款机构谈判,每家每月少收点利息,甚至扣除利息。

这些机构,都曾帮助国家,从集体爆发的债务危机中生还。

在中国,这样的苗头,才刚刚呈现。

一些革新的催收机构,会扮演“平衡器”角色,帮助欠款人和平台谈判,减免一些费用。

一些公益组织机构也开始出来发声,只是目前声音还过于微弱。

至于监管和法律,还在原地踏步。

“这个群体还没有自我觉醒,缺乏基本的金融教育和常识,有太多人性的劣根性作祟,”小欣称,这个人群还需开化。

“行业草莽发展一段时间后,必然会有人站出来,乱中建序,拯救行业,” 林源峰称,这可能是行业自律,也可能是政府监管。

救还是不救?这不是一个无解难题,只是需要,找到人性和利益的平衡点。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7-03-22
几十万“债奴”卷入网贷债务黑洞 救或不救引争议
消费金融正在火热蔓延,从业者预估,全国借款人数,已高达8000万。这其中,除了老赖和骗贷人群之外,还有一部分“有还钱意愿,没有还款能力”的人,在利滚利之下,他们陷入债务黑洞,难以逃脱。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