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方都市报
3月9日讯,过去两天,被视为全球金融科技风向标的LendIt(朗迪)美国峰会在纽约举行。作为一个覆盖面最广、关注话题最为前沿的专业论坛,150多个细分会议吸引了来自40个国家的800多家企业,参与人数达到5000人。
有哪些新技术正在颠覆金融行业?作为全球金融科技最为活跃的两大国家,中美金融科技有何差异?在中国探索互金监管体系的同时,美国监管当局怎么看金融科技监管?南都记者全程直击了LendIt美国峰会,并从现场为你发回报道。
“美国对金融科技战略看多和坚决做多”
“都知道Fintech(金融科技)在中国火,但不知道原来在美国更火。”在与南都记者的沟通中,多名参与此次LendIt峰会的中国企业代表对此深有感触。
南都记者在现场注意到,除了企业参展,行业信息共享及沟通是LendIt的最大特点。在过去两天,除了主论坛,每天同时举行近10场平行主题论坛,累计150多个主题在这里被发起讨论,内容涵盖了金融科技监管、大数据带来的信用审核革新、资产证券化与网贷、智能投顾的未来发展、区块链技术、保险科技、数字财富等过去一年来全球金融科技行业的焦点话题。
而从参会的论坛嘉宾看,与国内类似论坛形成了较大的对比。在美国,参与Fintech讨论及分享各自业务发展的除了各类创新型的科技公司,如LendingClub、Prosper、K abbage等,还包括高盛、美国运通、IBM等行业巨头。“大量金融巨头和科技巨头投入巨大资源和人力在金融科技上,反映出了美国对于金融科技的战略性看多和坚决做多。”参与此次峰会的人人聚财CEO许建文表示。
美国金融科技差异化发展更明显
不过,尽管同样表现出来参与热情高,但中美两国的金融科技行业发展却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格局。
南都记者从LendIt峰会现场看到,除大型金融机构,各类创新型公司主要聚焦于垂直领域的开发,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某一方面的创新,各有所长。这与中国互金公司扎堆于P2P、消费金融,业务模式相对同质化明显不同。
对此,来自硅谷的信而富硅谷大数据与创新实验室首席科学家T h o ma sWang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与中国大量人群尚未被金融覆盖不同,美国个人金融需求已得到较高层次的满足,市场已经非常饱和,这就倒逼创新型公司必须在垂直细分的领域创新和技术更新,形成差异化的竞争力,获得生存空间。
中美金融科技合作不断加深
而尽管聚齐全球最顶级的金融科技公司,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美国市场的潜在空间已让资本关注有所下滑。据花旗报告,亚洲已经取代北美作为Fintech第一投资重镇的地位,成为V C们最青睐的Fintech创新地区。
根据LendIt峰会上报告显示,中国金融科技企业估值不断做大的现实,使得实现上市的概率较高。相对而言,美国的融资环境相对艰难,一些美国企业还要到中国来寻求资本。
“美国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而中国的体量非常大,很多美国企业和个人也在寻求和中国的合作。”Thomas Wang认为,美国的技术在美国本土市场能够激发的市场空间已经有限,因此,中美金融科技合作正在不断加深。
南都记者观察到,此次参加LendIt峰会的不少中国企业高管正是带着寻找合作和人才的目的而来。北京互金平台向上金服CEO袁成龙明确表示,希望能在美国找到合适的技术性合作项目,特别是大数据挖掘和分析、人工智能方面的项目。
除了找项目,也有平台来“找人”。许建文就向南都记者透露,过去两天,其已密集面试了十多名美国金融科技从业者。“国内零售业务的发展远没有美国等国家那么发达,因此相类似的人才也较为匮乏。”许建文表示,未来中国互金平台将迎来一波海外人才引入热潮。
美国监管未成框架科技金融公司积极谋取牌照
当前中国互金行业正经历来自监管整顿下的行业洗牌。而在美国,尽管起步更早,但监管同样困惑着监管当局。美国货币监理署署长托马斯·库里在LendIt峰会上表示,美国尚未建立合理的监管机制,仍缺乏金融科技相关方面的立法。对此,他提到,美国应该向英国等其他国家学习,它们已经建立了诸如沙箱监管(RegulatorySand-box)、创新中心(InnovationHub)等促进金融科技发展的政策。该行业一直在呼吁美国政府尽快阐明对金融科技的监管态度并确立相关框架。
受政策不确定性影响,目前美国部分金融科技公司亦希望通过获得金融牌照减少未来政策风险。多家公司目前已经宣布发起设立新型银行。LendIt联合创始人、CEOPeterRenton认为,在美国,传统银行和金融科技平台之间的界线会越来越模糊。这样的改变已经开始发生,许多平台最终将成为银行,这将会是一个自然进化的过程。
国际巨头加快涉足区块链
在跨境支付、保险、借贷、供应链金融、资本市场等被认为大有作为
区块链之于金融领域,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一场基于场景革命的技术变革。在LendIt峰会上,区块链已成为讨论最多的热门技术之一。南都记者获悉,从全球范围看,金融巨头对于区块链在金融领域已经纷纷进行实质性涉水。
对于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当前跨境支付、保险、借贷、供应链金融、资本市场等几大领域被认为是区块链大有作为之处,也是目前市场试水较多的金融场景。
大型机构加速布局区块链
脱胎于比特币的底层技术———区块链技术正成为全球金融界跃跃欲试的“黑科技”,区块链技术将如何在金融领域发挥其魔力,并将如何与金融的各个场景相结合,重构金融生态和体系成为今年L endIt峰会的热门话题。
据悉,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上,因区块链能否可生成和共享交易活动数字账簿的数据结构,其系统中的每个网络节点都参与全网公开账簿记账,经多次确认进入历史的区块链记录信息将永久记录,无法进行任何修改。这种分布式总账结构保证了所记录信息的不可篡改和可追溯特性已经成为行业共识。
南都记者从LendIt峰会上获悉,围绕区块链的应用正在世界掀起一波新的讨论热潮,而当前欧美金融巨头均对区块链表现出积极态度,并且部分金融巨头已经实质性试水。如电子资产控股公司(DAH)为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设计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清算和结算系统,瑞银通过设立“C rypto探路者计划”对20多项区块链的应用实例的探索,其研发的“智能债券”模型中,不再需要交易前和交易后中介的参与,区块链上的软件会特别设置为自动处理发行人和购买人之间的信息和资金流。摩根大通也已完成了货币结算的测试,全球43家跨国银行结成R3CEV联盟,正在测试和改进银行间的跨行清算联盟链。
趋势:明年或全面铺开
对于区块链落地应用,高盛在对区块链的研究报告中曾预计,共享经济和社交媒体将使用区块链建立基础的身份识别和信誉管理系统。在资本市场上,预计一系列早期原型技术将在未来两年出现,但使用范围有限。不过,业内对此明显要更加乐观。
“从去年开始巨头们纷纷有实质性的涉及,而今年正式起步,预计明年将会全面铺开,正式产生规模化。”在LendIt峰会现场,一名美国传统金融机构人士在与南都记者的沟通中透露,当前各家金融机构都在网罗各类区块链人才,完成人才储备。
南都记者综合峰会上的讨论以及业界互动发现,当前跨境支付、保险、借贷、供应链金融、资本市场等几大领域被认为是区块链大有作为之处,也是目前市场试水较多的金融领域。
技术+场景共同驱动
在峰会上,点融网宣布与富士康旗下金融平台富金通共同推出了区块链金融平台,将区块链运用于供应链金融中。***CEO黄诗樵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认为,该应用的价值在于,传统的供应链金融以核心企业为中心,基于应收账款对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为了降低风险,出借方往往要求核心企业为这些上下游企业提供确认函。但在此过程中,一方面有时核心企业不愿意提供,另一方面大企业流程较长,效率较低。用了区块链技术后,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效率的同时,解决了订单合同和应收账款真实性问题。
对于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点融创始人、联合CEO郭宇航在接受南都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抽离于比特币的区块链技术,会在比特币以外的场景获得更广阔应用。“任何价值转移的场景,不管产权的认证,还是司法领域证据的存证,也包括供应链中的合同法律关系的第三方保存等。”郭宇航认为,尽管抽离于比特币,但当区块链技术成为一种共识机制,应用场景将远超过比特币应用场景。而结合不同场景的技术开发,将在未来一段时间成为趋势。对于区块链的技术和场景的驱动问题,他认为技术改变不了所有问题,光是场景需求也解决不了,这是一个技术和场景的共同驱动螺旋上升的过程。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马云现身支付宝20周年纪念日:AI将改变一切,但不意味着决定一切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