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国基金报 项晶 孔山而
3月8日讯,整个行业都意识到,银行理财资金正面临监管收紧。那么在政策出台的空窗期,疯狂的委外已经瞄上了那些能成为壳潜质的老基金。
新基金批文“库存”加速消耗
受基金产品募集新规及公募监管趋严等影响,基金公司“去库存”压力犹存,在此背景下,开年以来新基金发行持续维持在高位。Wind数据显示,截至3月7日,3月以来新设立的基金便有43只,募集规模为274.08亿份,至此,今年以来新基金成立数量已经达到204只。
而从在售基金方面来看,三月第一周就有171只(各类型合并计算)基金同时在售,其中包括43只中长期纯债基金、44只灵活配置基金、29只货币基金、8只普通股票型基金,以及25只混合二级债基等。
翻阅今年新成立基金的公告,有多只基金疑似委外产品(几天的募集时间、户数刚过200、费率低,成立规模整数)。多家基金公司人士也透露,目前正在发行或刚成立的产品中仍有不少委外定制的基金,这些基金多是在去年获批,目前正在加速“去库存”。
“从去年底开始,公司就把‘去壳’作为短期主要工作,我们算动作比较快的,截至目前,已经把囤的批文基本发得差不多了。”沪上一家公募基金市场部人士表示。
之前就曾报道,针对超期未募集的基金占全部获批的比例超60%的公司,要上报新基金,就需要现场检查,再申请新基金就较为困难。
某中小型基金公司人士跟记者倒苦水:“去年因委外业务激发上报了很多产品,但因为自身销售、管理能力较弱,以及机构资金不青睐,目前很多壳都成为无源之水,目前批而未发产品的数量已经影响公司上报新产品了,所以当务之急就是去库存。”
据记者观察,今年成立的新基金大部分是2016年、2015年拿到证监会批文后囤而未发的产品,其中也不乏时间更长的基金。例如某基金公司近期发行了一只固收类基金,其招募说明书显示,该基金于2014年底已拿到证监会批文。
业内人士称,证监会已经不批银行理财定制基金,之前获批的,通过延期募集申请也可,定档便可以发行,从机构的角度看,是很有价值的。银行理财的投资范围较债基,集中度要求松,也可以投同业存单,机构比较喜欢这类壳。
有悲也有喜,据记者了解,除了受委外业务激发,还有部分基金公司因此前“屯批文”较多,例如一些主题型基金,后期遇股市表现不佳或者风格转换,一些类型基金卖不动所以延后未发,这也造成了当前去库存压力。
老产品变“壳”也炙手可热
多位业内人士跟记者表示表示,目前新基金加速“去库存”,主要是受基金产品募集新规影响。
北京某公募基金市场部人士也表示,资产荒下机构客户的需求不断,但他们可投的渠道在减少,例如投资子公司、信托等受限,现在公募基金是“香饽饽”,机构资金都想赶在政策最终落实之前的空窗期做委外,现在市场上对壳资源的争夺也是很厉害的。
基金若想成为机构的壳,一是要费率低,二投资范围需有界定,机构用起来较为方便。但是进入今年,机构委外资金的议价能力是在下降的。
上海一位产品部人士称,现在大部分委外基金的费率在0.3%左右,但是随着壳资源的紧俏,有着0.8-1%的费率的基金,他们也可能是接受的,这些资金可能只想做做打新,现在打新的收益又逐渐上提,对于委外机构而言,扣掉费用能赚就行。
除了受基金募集新规影响,委外资金考虑到监管层近期或将酝酿出台相关监管新规,在新规落地之前占壳抢发也是重要原因。
上述华南基金公司跟记者表示,近期发行的基金虽然2014年就拿到批文了,但鉴于产品类型当时不太受欢迎。“在资产荒背景下,现在这一类型产品重新为机构所青睐,另外一方面壳资源也比较紧俏,所以大资金觉得合适的就赶紧发掉了。”该人士说。
该人士透露,对于目前多数公司而言,壳资源几乎已经用完,规模在5000万元以下的迷你基金则成了不少机构资金紧盯的资源。“先开持有人大会请帮忙资金进来投票,投票赞成,转型便可变成委外资金的壳。”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马云现身支付宝20周年纪念日:AI将改变一切,但不意味着决定一切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