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Debbie
3月6日讯,从2015年开始,现金贷作为消费金融的一个重要分支开始强势崛起,现正在以熊熊燎原的趋势,席卷而来。
现金贷,是小额现金贷款业务的简称,具有方便灵活的借款与还款方式,以及实时审批、快速到账、额度小、期限短等特性。在国外,现金贷也被称为发薪贷,并在发薪日还款。主要面向对象是,提前消费的月光族,以80、90后为主。
高收益,高风险,高坏账
很多互金圈的人都知道,消费贷款的一个分支:现金贷,正在蓬勃发展,他们被资本追逐、被用户津津乐道,宣传却很少、很低调,却在“闷声发大财”。
通过微信、App Store搜索借款、现金贷等关键词,发现出现了上百家平台公众号,通过注册登录后发现,不少现金贷产品的日息都在0.2%-0.3%左右。
比如,魔法现金贷中的手机贷,借款额度在1000-3000元,借款期限最高21天,综合费率为0.3%/天,放款时间24小时;2345贷款王借款额度在500-5000元,借款期限为30天,手续费5%,利息为0.1%/天;而期限稍微长些的,如闪银借款额度在1000-5000元,借款期限为1-12个月,综合费率在1.3%-2.8%/月,放款速度也在24小时内。
申请这些贷款的要求主要是手机实名认证,以及淘宝、京东的消费记录等。因此,粗略估计综合费率为0.3%/天,年利率则在108%左右。由于现金贷有如此高的收益,万达金融、信而富等大型平台也介入了薪金贷领域,但是这些大平台的日息一般在万分之四左右。
现金贷产品金额小、期限短,且平台多以手续费的形式收取利息,客户对利率的感知度低,使得高息一度是行业普遍现象。然而随着巨头的介入,目前行业利率水平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大平台年化利率已经降至20%以下,小平台的利率依旧居高不下。
高收益面临高风险,同理,高利率也会面临高坏账率,只有高额的利率才能覆盖风险。然而,目前国内现金贷平台利息足以覆盖风险,所以在国内现金贷行业成为暴利行业。国内现金贷平台的坏账率在30%左右,有一些做得还不错的平台应该也在15%左右。但是,小额现金贷坏账率最高能到50%。
风控审核形同虚设
如此高的坏账率是由于过于简单粗暴的风控审核方式造成的。实名认证手机号、授权读取通讯录,或者淘宝、京东消费记录是不少现金贷平台的主要风控模式。但一些相对成熟的平台则会通过稳定的收入来源、资金流水等来判断贷款是否可以批复。
以目前的情况看来,现金贷市场比拼的就是额度和批贷效率,结果是很多现金贷审核步骤看上去都很简单,包括主流的大平台都在宣称几分钟内获批的高效率。但具体到风控是否有效,就涉及到背后的大数据风控能力,过关的借款人看到的是秒批,而未过关的借款人看到的则是秒拒,风控模型的有效性与审批时间关系并不大。当然,秒批的背后可能是两类平台,一类是通过把大数据风控做到极致得以实现,一类则单纯因为风控模型太过简单,对于后者,其风控手段有效性的确值得怀疑。
正因为简单粗暴的风控模式、缺乏共享机制,小额现金贷平台的“一人多贷”情况才如此严重。现金贷一人多贷的比率在70%左右,目标人群也比较年轻,大多数在30岁以下,大部分存在多头负债的情况,而且属于收入不高或没有稳定的收入,同时没有理性的消费和储蓄计划的年轻男性。
商业模式存在诟病
尽管小额现金贷平台获得了不少资本的青睐,但是市场对其商业模式给出了质疑。
由于目标人群多头借贷现象明显,放款速度和前置手续费成为客户获取的竞争因素,所以行业长期趋于充分竞争。同时,依靠暴利来覆盖不良风险的做法并不可持续。利率的分化带来客户的分化,低风险客户优先选择低利率的大平台,被大平台拒绝的高风险客户才会优先选择小平台,结果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即高利率赶走了优质客户,导致不良率提高,为了覆盖不良率,不得不维持甚至进一步提高利率水平,继续赶走优质客户。随着优质客户的持续流失,平台不良率水平将持续提高,最终难以为继。可见,单纯通过高利率来覆盖不良风险的商业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只有主动降低利率并全方位提高风控水平才能走出上述恶性循环的怪圈。
现金贷除了面临以上问题,还面临政策长期不确定性、平台资金获取能力受考验、反欺诈要求高、获客竞争白热化等多方面的考验。现金贷难熬的日子,还在后面。
- 马云现身支付宝20周年纪念日:AI将改变一切,但不意味着决定一切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