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了一下二维码,钱飞了

文|Debbie

3月3日讯,作为移动互联网的入口,二维码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交媒体、移动支付、产品促销、应用程序下载等方面。但是,由于制码技术几乎零门槛,不法分子将病毒、木马程序、扣费软件等植入二维码,消费者扫码被盗刷现象时有发生。

睁大眼睛,谨防二维码受骗

在互联网的时代,二维码无处不在,尤其是制码技术几乎是零门槛,非常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造成了公众对于二维码的真假难辨,不是诱导人上当受骗,就是无形中套人钱财,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害人码”。

二维码传播的如此迅速,主要是通过三种渠道进行的:一是靠扫码套取钱财,犯罪嫌疑人更换商家收款二维码,借助木马病毒,进行网络盗刷;二是直接诱导用户扫描带有木马病毒的二维码,窃取各种信息;三是通过拍照、截图、远程控制等方式获取用户付款二维码,盗刷用户银行卡等等。从事这些事情的目的,就是就是为了窃取钱财和个人私密信息,进而从事不法之事。

二维码盗刷事件不断的发生,主要是消费者个人对于相关知识的缺乏,以及防范警惕性很差,使得消费者屡遭被骗。但是,这是多方面原因引起的,只是消费者为最后的结果买了单。

多方努力,共治二维码乱象

二维码的乱象,究其原因只要是基于我国广泛使用的二维码,源于日本的快速响应码(QR码),因QR码没有在国内申请专利,采取了免费开放的市场策略。也就意味着,其生成简单,输入文字、图片、邮箱、网址后,瞬间就转换成了二维码;并且生成的二维码无法溯源,也没有相关的管理机构提供认证,这也就给诈骗破案带来难度。

二维码作为科技的产品,是为大众的衣食住行提供方面的,不能作为害人的工具,所以这就需要给二维码制作一套“防伪码”,以规避其给人们带来的伤害。

监管层,应该出台针对二维码的相关法律法规,同时也应当对二维码进行检测,过滤不良信息。还可以建立二维码中心数据库,对面世的二维码进行备案登记,力争实现生成流通环节的有效追溯。

企业,应该加强相关的防护,告知公众辨别官方“真二维码”的方式;并根据出现的新情况不断改进防伪技术,抬高技术“门槛”,增加造假难度和造假成本。虽说二维码本身毫无防伪作用,只是记录信息的一个符号,但是作为商家通常使用的一个“工具”,也应该确保其安全,这也是对消费者的负责。

支付宝近日就宣布,从2月20日起,支付宝付款码将专码专用,只用于线下付款。而且支付宝已经自带网址检测功能,用于判断所扫描的二维码是否存在恶意链接。如果发现安全隐患,系统会发出安全提示,让用户判定是否需要进入跳转界面。这就避免了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二维码付款的机制实施转账诈骗。

消费者,应该增强风险意识,尤其是对于“扫码狂人”而言,一方面应主动学习了解二维码编码原理及其发布机制;另一方面,也不要随意的见码就扫,否则,痛快一时,那些来历不明的二维码的背后就有可能是陷阱,等着人往里跳。从而发生可怕的后果,不得不防。

因此,二维码的乱象并非是无药可治的。对于已经发生的,增强辨别能力;对于没有出现的,提高推行标准,多方努力,把坏的结果将至最低。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7-03-03
扫了一下二维码,钱飞了
二维码的乱象并非是无药可治的。对于已经发生的,增强辨别能力;对于没有出现的,提高推行标准,多方努力,把坏的结果将至最低。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