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国证券报 姜沁诗
2月24日讯,受到去年12月监管层对有关公募基金产品募集新规的限制,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当前,已有多家大型基金公司暂时不能上报产品。眼下,各家公司纷纷加紧去“库存”,正在发行的基金中,超期(6个月)和即将超期的产品不在少数。
多家公司“超标”
新基金获批后通常要在6个月之内完成募集。据报道,今年1月底逾400只基金超期未募集。另外,截至1月底,有57家基金公司旗下有产品超期未募集,占全部基金公司的一半以上。而超过6个月未募集产品占已批复未募集产品总数的比例超过60%(含60%)的公司达到27家,更有11家基金公司这一比例为100%。
根据去年12月监管层发布的“关于公募基金产品募集情况的通知”,自2017年1月起,对于超期未募集的基金产品数量达到或超过已批复未募集基金产品总数60%(分级基金及因外汇额度受限导致未能募集的QDII基金除外)的基金管理人,再次申报基金产品的,监管部门将委托相关派出机构对基金管理人有关情况进行现场核查。
当前,有基金公司人士透露,多家公司已经暂停产品上报流程,需要等到超期未募集的产品数量小于已批复未募集基金产品总数的60%(分级基金及因外汇额度受限导致未能募集的QDII基金除外)之后才能恢复。据悉,现在监管层每月都会向基金公司公开上述数据,这也是继去年年末之后,监管层再度暂停部分公司的产品上报。
去年年末,由于部分基金公司上报过多疑似委外定制产品,而且积累了许多已过审批但并未募集的基金,一些基金公司收到监管层的意见,首先是每月固定上报产品数量,随后不久,部分基金公司完全暂停产品上报。
由于上述新规也从今年1月正式实施,所以部分公司从去年12月至今,都无法上报新产品。另有部分基金公司虽在去年12月收到指导意见,但由于超期未募集的基金产品数量小于已批复未募集基金产品总数的60%,纷纷于年后开始了产品上报。不过,据记者了解,基金公司上报产品的节奏已较去年放缓。“我们现在一周就上报两只,不敢再多了。”深圳一基金公司人士透露。
“其实各家大公司都存在很多超期未募集的产品,只是占比有所不同。在当前披露的产品审批数据中,如果少了哪家大公司,那就是受到限制了。”上述人士透露。据记者统计,从今年1月以来,仅有24家基金公司上报了产品。而在2016年公司规模排名前20名的基金公司中,超过半数公司已经接近两个月没有上报新产品了。
基金公司加紧“去库存”
目前,多家基金公司正在加紧发行新产品,也是部分出于解决“存量”产品的考虑,为新产品上报腾出空间。例如某公司旗下一只中长期纯债型基金,正式获批时间为2015年2月6日,但该产品在获批两年之后的2017年2月22日才正式开始募集。另一公司一只灵活配置型基金于1月9日开始募集,而查阅证监会公开的审批数据发现,该基金最终的获批时间为2016年7月12日,仅差3日,就将成为一只超期未募集的产品。
记者了解到,截至2月22日,正在发行的192只基金中,符合上述两种情况的产品不在少数。
但当下,超期未募集的产品正面临尴尬局面。一方面,基金迟迟未开始募集,部分是由于此类品种在托管行看来,暂时难以得到市场认可;另一方面,当获批超过半年之后再来发行,可能已经不符合当下市场的热点,发行起来会更有难度。此外,基金产品总是在某一时段会有一种或者几种热门品种,同一时期的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相对而言发行起来并不那么具备绝对优势。
数据显示,进入2月以来,基金平均发行时间较之前延长,更有多只基金直接将募集期设定为3个月的最长期限。记者发现,募集周期超过1个月甚至接近3个月的基金,多为获批时间超过6个月或者接近6个月的产品。
委外投资或现新方式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当前监管层对基金募集的规定,与去年委外定制基金的井喷式上报、发行存在很大关系。据Wind数据统计,2016年全市场共发行1189只基金,较2015年增加41.72%,但发行份额仅10858.36亿份,较2015年减少34.07%。据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统计,截至2016年末,委外定制基金的总数量约为633只,资产总规模约为10753.5亿元,其中,委外定制基金(债券基金类)的占比约为80.53%。
目前来看,监管层已经暂停了委外定制类基金的审批,而据基金公司人士透露,未来这种定制类基金或许不再会通过审批。“单个委外方定制类的基金可能不会再获批了,但是有可能还会出现多家委外资金方‘拼单’的品种。”华南某基金公司人士透露。
另外,有业内人士认为,监管层并不是要完全限制委外资金进入公募市场,而是希望能够将一些不太规范、过分极端的情况进行限制。在符合规定的情况下,委外资金进入公募市场,或许还会出现更多样的形式,当前已有很多委外资金直接投资基金公司早已成立的明星产品,且投资品种并不局限于固收类产品。“当前机构对委托投资的需求仍然存在,但今年具体会有何种表现还不好说。”该人士表示。
另外,有的公司已开始逐渐将工作重心转移至委外之外的地方,丰富公司产品线成为了首要目标。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马云现身支付宝20周年纪念日:AI将改变一切,但不意味着决定一切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