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互联网普惠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张新福
2月22日讯,互联网的发展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中国也逐步走到了互联网时代的前沿。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具有时代意义的“互联网+”概念,紧随其后的就是“互联网+电商”、“互联网+图书”、“互联网+旅游”等“互联网+”产业日益火爆的商业化发展。
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却道路坎坷,从“第三方支付”、“余额宝”;“互联网金融”、“金融互联网”;“互联网金融元年”、“支付元年”、“P2P元年”到“互联网众筹元年”等,互联网金融概念一度火爆到无以复加。但随着e租宝的爆雷,P2P的跑路问题成为互联网金融的滑铁卢。2016年政府开展了严格的“互联网金融整治”,互联网金融概念也逐渐被淡化。
但无论如何,互联网对金融的革命性变革是显而易见的。因此,现在经常借助G20杭州峰会提出的“数字普惠金融”概念,用“数字金融”来概括“互联网+金融”。虽然数字金融的概念,远没有“互联网金融”在2014、15年那么火,但互联网技术却以“润物细无声”之势,悄然对金融产业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在我们看来,互联网技术对金融造成的革命性变革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个革命:客户接入革命
传统金融模式下,“开户”后才能成为金融机构的客户,因此物理网点的建设成为金融机构业务拓展的重要瓶颈。例如根据现行相关法律和制度,银行开户必须在网点柜台,虽然如今已有通过自助设备开户等变通方式,但金融业务对网点的依赖仍不可或缺。
与此同时,目前计算机的人脸识别能力已超过人眼。再加上指纹、瞳孔、声音等各种生物识别技术,在未来通过互联网证明“我是我”一定会成为现实。特别是结合多种生物特征、及一段时间内的行为特征,更易证明“我是我”。在这种情况下,物理网点走向“消亡”也就不远了。
如今互联网金融普遍使用“身份证+银行卡”的模式进行客户验证。大量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如P2P、直销银行、互联网基金等,皆采用这种方式进行金融理财或投资业务。通过原始的身份证明及资金原路返回,很好地解决了困扰大家的“开户”问题。
第二个革命:服务渠道革命
在服务渠道方面,互联网主要在以下三方面实现了突破性的进展。
首先,互联网几乎实现了支付业务的无地域限制。互联网最大的优势就是渠道,互联网和金融的结合有效地解决了物理网点、物理渠道对提供金融服务的约束。在第三方支付的刺激下,互联网金融有效地解决了线上支付问题,这也从技术上支持了电商行业的跳跃式发展;让淘宝、京东、携程等企业成为世界顶级的互联网电商,实现了中国电商的繁荣。
现在各大商业银行普遍只有100万+以上的大额支付才需到物理网点办理,有些行的限额则要达到500万+才需要到网点处理;100万-的大额支付,基本可通过“网上银行(计算机)+优盾”的方式突破地域约束,实现线上汇款;而对于20万元+-的汇款,各商业银行几乎都通过“手机+动态令牌”的模式实现实时汇款;至于千元级别的汇款和支付,无论是商业银行使用apple pay、华为pay,还是个人客户使用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几乎都实现了非常便捷的网络覆盖支付。
互联网的繁荣使得我们在分析支付领域的普惠金融关键指标时,再也不用分析网点、ATM、pos机等的数量。网络覆盖到哪里,支付就到达哪里。配合POS、近场支付、线上第三方支付等方式,实现了基于场景的广泛覆盖支付。也就是真正广义概念上的,无物理设置限制的7*24全域性覆盖。
其次,互联网几乎实现了金融产品营销无地域限制。互联网对金融产生的另一个重大革命是金融产品的营销。因为互联网的无死角触达,使得客户购买任何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的渠道,通过商业银行的直销银行、金融机构网站、综合性金融超市平台等模式,得以完全打开。
只要消费者能够确认进入的是金融机构的官方渠道,其就可以很便捷地在手机或网站上选择理财产品。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都提供了2-4%的活期类“宝宝型”理财产品;随时可购买的4-5%的定期理财产品也随处可见。收益率都远高于同期储蓄存款利率,风险等级也近乎与储蓄存款相同。收益更高的资管计划、信托计划,当然也可以随时随地购买,只是风险相对较高。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机构本外币信贷收支表》2016年底60万亿元的储蓄存款结构还会有更大调整,农村商业银行借助地域优势产生的存差行优势也会逐步消失,金融机构在存款方面的格局将会被重新改写。
最后,互联网几乎实现了金融服务提供的无地域限制。除了大家熟悉的支付结算、存款理财等金融服务,目前保险公司业务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渠道类IT公司像携程、阿里、京东等都分得了巨大利益。在某些方面保险公司甚至沦为产品提供商,服务提供端全部交给了IT平台。对于证券业务,以前红红火火的证券公司营业部风光不再,广大股民几乎清一色地通过手机或电脑炒股,证券服务完全互联网化。
在金融机构的银行、证券、保险、租赁、信托、期货、基金七大牌照中,也许只有租赁业务受互联网的冲击最小,六大牌照原有的渠道优势和服务模式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互联网的冲击。虽然现在不再热衷于讨论互联网金融,但基于互联网的业务模式研究却是金融机构的重要课题。
更严重的问题是,竞争不仅仅局限在金融机构业内,金融机构的准入壁垒在悄然打破,耳熟能详的大型IT公司,如阿里、京东、携程、新浪、搜狐、腾讯等公司都直接或间接成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的会员,万达等大型企业也是中国互联网金融的会员。刘强东(微博)、雷军、王健林在2017年初都层表示要将金融作为2017年的重要工作,互联网带动下的新型金融竞争想来必然是不会风平浪静。
第三个革命:客户画像革命
互联网时代另一个攻击传统模式的利器是大数据。传统金融机构依赖于自有信息收集渠道,利用大量的客户经理来获取客户个人资产信息、个人信用信息,虽有其他一些渠道不同客户信息来源,但收集信息的标签数量也就几百个。但在互联网时代,大型IT公司在分析客户时,其标签数量动辄达到上万个,甚至几十万个。
利用大数据可以分析客户的网站浏览习惯、手机使用习惯、个人出行习惯、个人就医习惯、个人网上购物习惯、个人社交习惯等,通过海量维度的数据收集,借助大数据神经网络分析,可精确了解每一个客户。根据客户的金融消费习惯、个人信用状况等信息进行高精度客户画像。
这种多维度的、依赖于互联网信息的分析,具有成本低、精度高、实时性、持续性等优势。基于大数据的客户画像,既可用于个人理财等金融服务的营销,又可用于个人授信的风险评估,金融服务的提供进入人工智能阶段。同时,将客户置于社交、购物等各类场景中,既有利于判断客户行为的真实性,又容易实现过程跟踪。这对于一直困扰商业银行的,“普惠金融”授信成本高、风险高等问题的解决有重大意义。
基于场景、大数据的客户画像,将使仅仅基于金融机构内部场景的发展模式处于极端不利的境地。互联网环境下“海量”的客户信息,与金融机构掌握的“小量”客户信息进行碰撞,
无疑会对未来金融服务模式的“产业再造”产生重大冲击。
当然,我们还要谈到的一个尝试中的互联网技术就是“区块链”。比特币的威力大家已经熟知,基于区块链的各种金融创新探索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一旦去中心化、无需反复验证的区块链技术在金融应用方面获得突破,也将会在金融领域掀起一场轩然大波。
总之,互联网是这个时代最大的技术革命。金融领域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必将会重塑金融服务流程,并基于此形成新的业务模式和金融机构组织模式。数字金融的革命,才刚刚开始。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马云现身支付宝20周年纪念日:AI将改变一切,但不意味着决定一切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