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险业务“开门红” 上市险企业绩分化

2月21日讯,在监管全力整肃万能险的政策高压下,2017年的保险行业尤其是寿险市场的“开门红”情况,比往年更受关注。如何在满足保费规模一定增速的前提下,调整业务结构、降低负债成本及风险偏好,是个不小的挑战。

正当中小险企迎来转型窗口期之时,上市险企的竞争力渐有回暖之势,但不同机构之间仍显现出分化的一面。结合公告和内部数据来看,无论是在总指标“原保险保费收入”还是在核心细分指标“个险新单保费收入”上,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均继续快速增长;艰难转型中的新华保险和中国人寿在保费增速上则显乏力,但保量增质的阵痛过后,未来的业务价值仍值得期待。

新规显威 降成本是主基调

一般而言,市场对于年初保费增速的“开门红”早有预期。但今年的情况与往年不同,近段时间以来,保监会对中短存续期产品(主要为万能险)的监管一直在升级加码,这令今年能否“开门红”充满不确定性。

从上市险企今年1月的数据来看,中短存续期产品新规已开始显威。根据记者梳理发现,相较于去年“开门红”时主推的“年金保险+万能账户”产品,今年“开门红”主要以分红型年金保险为主,属于长期储蓄型险种。

不仅如此,缴费期限也有所拉长,如上市险企“开门红”主打产品的缴费期限都包含了10年期。更关键的是,“开门红”产品的预定利率也有明显下降,记者对比发现,去年上市险企“开门红”主打产品的预定利率是3.5%和4.025%两档,但今年“开门红”主打产品的预定利率已降为2.5%和3.5%两档。

由此可见,降成本是今年“开门红”的主基调。产品定价利率的明显下浮,意味着上市险企的产品成本有所降低,相应的投资压力也会减轻,这说明业务价值在提升。“尤其是在低利率、资产荒的大背景下,意义更加凸显”。

即便在降成本上趋势一致,但由于不同的经营模式,上市险企的“开门红”业绩仍显现出分化的一面。梳理近期1月保费公告发现,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的寿险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速,分别约为30%、40%、56%、-22%;记者获悉的行业内部数据显示,在衡量寿险内含价值及利润率的重要指标“个险新单保费收入同比增速”上,上述四巨头分别约为-10%、60%、40%、0%。

显然,早年便已完成转型的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如今已顺风顺水;而尚在转型中的新华保险和中国人寿,虽然目前增长乏力,但阵痛过后,预计2018年将逐步收获价值,保费增速有望进入稳健增长期。

分化加剧 市场格局或生变

于各保险公司而言,2017年注定是一个不简单的年份。监管政策持续加码,调结构重任当前,资产端和负债端的矛盾仍然突出,资金运用又面临着一定的利差损风险和再投资风险。

“在错综复杂的大环境下,可预见的是,今年保险市场会出现分化,不仅是上市险企之间会拉开差距,大、中、小规模的寿险公司之间也会分化加剧。”来自业内的反馈信息显示,随着监管部门对中短存续期产品的严控,部分中小寿险公司今年1月的“开门红”似乎“不够红”,尤其是银保渠道受到的冲击较大。

那些以往高度依赖“高成本、低价值”中短存续期险种的中小寿险公司与以长期业务为主的大型寿险公司,在新单销售上出现了此消彼长的局面。这意味着,在中小险企迎来转型窗口期之时,大型险企的竞争力渐有回暖之势,市场集中度或将出现微妙变化。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整体大环境仍是“政策改革层层推进、行业壁垒逐步破除”,如果中小寿险公司能在满足现金流(满期给付与提前退保造成的)需求的前提下,又能逐步调整业务结构,降低投资风险偏好,以创新思维在产品、服务及制度创新上下足工夫,那么未来仍然能够寻求到更多的发展机会。(文/上海证券报)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7-02-21
寿险业务“开门红” 上市险企业绩分化
从上市险企今年1月的数据来看,中短存续期产品新规已开始显威。相较于去年“开门红”时主推的“年金保险+万能账户”产品,今年“开门红”主要以分红型年金保险为主,属于长期储蓄型险种。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