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四伏的宜信

四个月前,摩根大通因在伯纳德·麦道夫(Bernard L. Madoff)的“庞氏骗局”中的欺瞒行为而被美国司法部罚款26亿美元。若非金融危机爆发,麦道夫公司高达650亿美元的黑洞就不会暴露,投资者仍会被其多年的传奇投资回报率打动。

钱曾源源不断地流向麦道夫。在劣迹败露之前,他曾任美国纳斯达克市场董事局主席。借助名下的麦道夫投资证券公司,他以暴利吸引顾客上门,拆东补西行骗30余年。其行骗的秘要诀并非复杂-只要现金流不出问题,骗局就能继续。此举对国内的投资者并不陌生。前有老鼠会、吴英非法集资案等,现有频频跑路的各类P2P、小贷公司。

当下P2P的骗术较麦道夫更胜一筹。在互联网金融的浪潮下,P2P领域衍生出一种更高明的手法,利用复杂的资金池模式设计各种理财产品,在合同中将公司法律风险撇清的同时,将产品卖给对此并不了解的投资者。

4月末,《环球企业家》从知情人士获悉,由于频频发生P2P跑路事件,百度已限制P2P行业的广告竞价排名和市场推广,这足以令人警醒。公开数据显示,2013年有75家P2P平台出现问题,其中经营不善导致的提现问题占到80%,跑路平台和欺诈平台超过15家。与此同时,去年全国P2P成交量接近1000亿元,平均利率为25.06%,较高的投资回报率仍吸引着各方铤而走险。

宜信正是该领域的佼佼者-如果按促成的累计借贷规模计算,宜信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P2P借贷平台。但即使其业绩饱受吹捧,宜信仍难逃质疑。

警钟

北京亚运村五洲皇冠假日酒店,每周都会有宜信公司在此举办的投资理财活动,而参与者多为中老年人。在活动上,宜信的工作人员会向这些人详细介绍宜信的各种理财产品及其高回报。

在与宜信签署正式的投资协议之前,多数投资者并不了解,其购买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理财产品,而是一份转让的债权。

在签署协议时,投资者会按照宜信客户经理的建议,在出借方式条款中选择此项-对服务中的《借款协议》下的个人债权债务关系进行受让,将款项支付给所购买的债权转让方,从而完成资金的出借。

这便是宜信首创的线下(一般通过互联网交易称线上,面对面交易称线下)债权转让模式。其运作方式流程如下,宜信CEO唐宁以其个人名义将资金贷给不同的贷款人,唐宁再将为数众多的债权分拆,分不同期限组合打包成理财产品,卖给成千上万的投资者。这意味着若你购买了宜信的P2P理财产品,资金将会直接打到唐宁的个人账户上,而这些资金将由唐宁来分配。

由于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的衔接被宜信生生拆断,这就需要宜信做居间人对双方资金统一调配,如此难免会形成一个由宜信控制的“资金池”.早在两年前,时任中国银行行长肖刚就指出,以“资金池”运作的理财产品,由于期限错配,要用“发新偿旧”来满足到期兑付,本质上就是庞氏骗局。这种复杂的资金池模式,由于期限和收益错配而无法实现独立的成本收益核算,个中风险颇大。

警钟长鸣,但很多人并未惊醒。值得警惕的还有宜信承诺的高额利息。知情者称宜信以借款人所供职单位注册资本进行区分,即供职单位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的,贷款月息为1.42%,年息为17.04%,而供职单位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下的,借款人需要支付月息2.34%,年息28.08%的利息。而按照我国法律的规定,民间借贷利率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超出此限度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以目前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6.56%计算,宜信28.08%的利息比基准利率的四倍还要多1.84个百分点。但无数投资者会对此视而不见,他们被宜信的客户经理告知,宜信已连续八年实现完美兑付,投资风险几乎可以忽略。“宜信贷出去的资金利息,一般年化在12%~13%以上,手续费依据资质来综合评判,两者加起来贷款的年化收益率在20%左右,是在国家规定受保护的四倍基准利率以内。”宜信一位高级经理这样解释称。

此外,宜信的真实坏账情况仍是一个谜。德勤曾出具一份所谓审计报告,记载宜信的坏账率仅为0.7968%_这堪称小微信贷行业的“神话数字”,即使银行贷款也难得如此稳健。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宜信近日却被爆有8亿贷款已经坏账,且贷款主体已遭到多起诉讼,宜信即使申请资产保全,也很难追回全部欠款。如此或仅为冰山一角。

宜信公司公关经理陈对《环球企业家》称,宜信的坏账率仅为2%~3%,也不存在所谓资金池。然而其P2P投资业务,却被业内称之为“高利贷”.据悉宜信借给贷款人的资金利息并不低,其小贷年利率超50%(月息2分或以上),其中大部分利息被宜信以手续费等名义向贷款人收取,但这一说法遭到陈的否认-她表示宜信只会向贷款方收取1%~10%的服务费。

《环球企业家》获悉,宜信的征信系统目前一直未与央行的征信端联网,真实情况如何难得窥见。但如此低的坏账率与如此高的收益率令人称奇。要知道在信用体系并不完善的中国,银行信用卡坏账率通常高达1.5%,高利贷的违约率通常远高于这一水平。“高利息意味着高风险,也意味着高的坏账。”爱投资CEO王博表示。在风险被掩盖的同时,宜信若持续承诺后续产品的高收益率,就需要不断扩充销售队伍,以便新资金能源源不断的流入,如此确保公司的现金流稳定。

宜信也正是这么做的。它以令人吃惊的速度扩张,目前公司人数规模达3万人,基本接近光大银行的在职员工总数,相当于一家中型银行的人员规模。根据公开资料,早在2009年宜信员工人数才两三百人,到2010年为2000多人,2011年迅速扩张到12000人。截止2012年年底,宜信员工已达1.5万人。“去年下半年时,宜信财富就拥有5000多人,在全国各地的理财经理约3000多人,总公司有2万多人。”宜信一位内部人士向《环球企业家》透露。

“按照宜信的发展速度,明后年到四五万人也是有可能的。”北京乐融多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产品总监李贺对《环球企业家》说。对宜信而言,保持如此庞大的员工总数乃是迫不得已。王博表示,“若想维系庞氏骗局,就必须不断招销售人员来保证资金的增长,维持现金流。这也就是为何线下交易平台无法改线上,因为线下销售的员工炒掉一半,资金链就断掉了。”

此前,唐宁曾对庞氏骗局的说法予以公开否认,但如此并未打消业内的疑虑。

帝国?

3万人的团队将直接导致宜信的经营成本压力剧增。一位内部人员向《环球企业家》透露:“这里有时一天会同时入职200人,也会有几十人离开。公司负责培训的团队很强悍,针对新人有一套禁言禁行的专业口术培训,保证了公司扩张的速度。”

但线下拓展所需费用并不低,2013年,李贺曾对P2P线下业务展开长达一个多月的调研,他透露:“线下销售分为两端,一端针对借款人,一端针对理财人。理财的门店一般要求高大上,门店租金费用几十万不等,每个门店配上两三个队伍,每个队伍8-10人,销售人员底薪1000元-2000元,单笔贷款提成在1-3%左右,另外还配有专门负责培训的人。”除了上述费用,上述宜信内部人士表示,近两年宜信发展迅速,各类品牌广告如汽车、楼宇等广告投入也比较大。

据悉,宜信的P2P业务主要分为普惠金融和宜信财富两块,普惠金融主营为将资金借贷出去,宜信财富主营各类理财产品销售,最终实现资金回流。“到2013年底,借贷端覆盖了全国100多个城市,20多个农村地区,理财端覆盖了全国40多个城市。”上述内部人员透露。

《环球企业家》获悉,藉此宜信的资金规模正不停增长。“财富管理的规模,包括信托、公募基金等代销产品在内,宜信每个月有30~35亿元新增销售额,而自有的理财产品,每月新增的销售额达25~30亿元,还有一些到期的产品重新做,接着再投。”知情者称。按此估算,宜信每年新增理财资金规模将达300亿元,这远超此前业内的估算。陈则表示,目前宜信财富每年的资产配置总额约为500亿元。

如今,它已构建起一个涉足小额信贷、财富管理、信用评级、担保、融资租赁、私募基金、理财代销等多种业务的“金融帝国”,通过工商注册查询得知,其关联公司就多达十多家。“目前的宜信,无论从业务条线,还是规模上来讲,其实就等同于一家银行。”王博感叹称。

但外界仍对这家“银行”知之甚少。多年来,唐宁只谈理念,不谈数据,也不谈模式,宜信的管理策略、风控能力、组织架构、盈利及坏账数据都毫无透明度可言,其资金池模式更饱受诟病,风控能力也让外界颇为质疑。

更令人担忧的是宜信财富的主要客户群为40~60岁的中老年人。“P2P线上与线下销售针对的客户群不一样,线上交易主要以年轻人为主,而线下主要通过打电话、超市发传单、送礼物拜访、进社区办讲座等方式销售,面向的大都是中老年人。”王博表示。对此,李贺的观点亦同。

P2P为高风险投资,中老年人投资应以稳健型为主,宜信如何保障这群人的权益?答案迷雾重重。对此,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总裁马力向《环球企业家》担忧地表示:“国外对于面向私人的债权转让是严格监管和保护的,国外针对这块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如果理财端和贷款端是混在一起经营的话,那就跟美国次贷危机一样,将来的问题会很大,这些转让的债权资产包质量会成为未来的风险爆发点。”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4-05-17
危机四伏的宜信
四个月前,摩根大通因在伯纳德·麦道夫(Bernard L Madoff)的庞氏骗局中的欺瞒行为而被美国司法部罚款26亿美元。若非金融危机爆发,麦道夫公司高达650亿美元的黑洞就不会暴露,投资者仍会被其多年的传奇投资回报率打动。钱曾源源不断地流向麦道夫。在劣迹败露之前,他曾任美国纳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