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零壹财经
2月16日讯,正月初六,川渝交界大巴山的老家正在“送穷,迎财神”。清晨,山里人早早地燃放了鞭炮,噼里啪啦地声响在山里回荡,山雾里夹杂着浓烈的硫磺味道。太阳出来后,村里的年轻人陆续拎着大包小包到镇上赶车,前往重庆、成都,或者更远的深圳返工。
这里是我的老家,外出求学、工作十余年后,山里的村落早已不是幼时模样。大部分人家都迁去了附近的镇上或县城里,如今留在这里的仅剩3户,若不是春节孩子们回家,准确地说,住在村里的只有三个超过七十岁的老太。她们半开玩笑地说,“想打麻将都三缺一”。
也正是这一天,年轻人陆续离开、春节的热闹过早抽离出老家的这天,微信朋友圈里因为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刮起了“农村金融的风口”。一种荒诞感突然涌上心头,现实中人气凋零的农村老家,竟然成了蕴涵着巨大信贷需求和消费需求的风口市场。
无意嘲讽,我也期待朋友圈的农村金融风口,能够早一点刮到现实中来,让诸如老家这般的“空村”得以改变。但我不得不清醒地认识到,至少目前,农村金融在全国的覆盖面还极其狭窄,大家的商业模式还处于验证和试错阶段,且集中在平原或其他有集约化生产条件的地区。
至于像大巴山这样的山区,甚至是农村金融风口企业所畏惧的地方。他们普遍认为,这里缺乏农村金融创新的必要“土壤”,包括信用、财产和现代农业生产的条件。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农村金融的风口目前还只是一场刮在朋友圈和少数地区的风口,对于中国更大部分的农村地区来,风还未来。
01
正月初六那一天,不少友媒用起了这样的标题,“中央一号文件就农村金融规定的篇幅最长”,来描述和肯定农村金融是真的站上风口了,至少是政策的风口。
不过,涉农问题是每年一号文件必被关注的重点问题,农业供给侧改革、创新金融方式支持农村农业发展等说法其实也并不新鲜。
一份来自中国社科院的数据说,自2014年起,我国三农金融缺口超过3万亿元;2015年我国三农互联网金融的规模为125亿元,到2020年将达到3200亿,在“三农”金融领域的占比提高到4%-5%。(发布于2016年8月份的《“三农”互联网金融蓝皮书》)
据我了解,目前的农村金融市场主要有五类参与者:信用社、城商行、村镇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新希望集团等大型传统三农产业服务商;阿里、京东、苏宁、一亩田等互联网电商平台;翼龙贷、宜信、开鑫贷等P2P平台;垂直于农业农村领域一些新兴互金平台。
他们对于现实农村的改造想法令人激动,舆论上的讨论如火如荼。但同时,我也保留自己的意见和尚未得到解答的疑虑,希望接下来有机会和大家交流关于农村金融如何才能成为真正的风口。
根据此前的了解,许多企业早在去年开始就已经着力布局农村金融,总体来说分为三种模式:其中巨头型企业比较青睐的是,供应链金融模式(以阿里、京东、希望金融、海尔金融为代表);一些P2P平台则是提供了针对农户的无抵押信贷产品;而垂直于该领域的一些新兴平台,主要是探索针对农户及农业生产环节中的消费分期业务。
巨头企业关于农村金融业务的逻辑大致相同,第一阶段主要是涉农业务的自然增长,在这个时期,城市业务与农村业务并没有差异化的解决方案;第二个阶段则是既有业务向农村下沉时期,发掘出了一定农村金融的需求和解决方案;第三个阶段则是组建专门的农村金融业务团队,着重发力供应链金融。
大家的农村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大致相同,例如,在农牧业中寻找供应链中心企业合作,再向这些中心企业的上游农户放贷,解决其资金需求。而中心企业的下游销售,也在可掌控的体系内完成,形成闭环。
新希望作为大型传统三农产业服务商,切入供应链金融顺利成章,且具有天然的优势。阿里、京东等电商巨头,得益于他们在2015年提出的农村战略,依托自身渠道的下沉来承接农村金融。海尔金融等企业,则是依托传统的销售渠道和庞大的产业布局来形成对农村供应链金融模式的支撑。
和巨头玩供应链金融不同的是,一些专注于农村农业领域的新兴互金平台在全力探索垂直细分领域的业务模式更显活力,例如农金圈、农分期等平台。
中国的现代农业存在技术、资金和销售等方面的痛点,针对农村农业的这些特征,这些平台所提供的农村金融产品呈现出一些特别的地方,比如:他们所针对客户并非全部农户,而是农村里的先进生产力,以农场主、大种植户为主;地域上来看,以平原地区为主,有现代化农业集约化生产的条件;资金用途限制于购买农资农机等,并寻求和相关供应商达成合作以防控风险;金融产品的还款设计上,也多考虑收割季后的一次或几次还清。
但除此之外,农村金融的产品创新并不多。事实上,受制于农村的征信环节和互联网概念的理解程度,大家的做法其实是偏传统、偏重线下的模式。创业者们押注的是,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放开会带来农业的集约化发展,随着将会出现一些现代化农业的农场主和种植大户,而他们的诞生和发展,都需要有相应的金融支持。
02
一位专注于农村金融的互金平台负责人给我讲诉了一个细节:“目前的业务主要还是靠线下的团队去推进,很多互联网的手段、理念在农村还是吃不开,甚至有不少地方的农户会要求我们的工作人员和他们签订贷款合同时,一定要到派出所去签字,他们怕被互联网概念忽悠受骗,很多人受骗过。”
这说明,看起来热闹的农村金融的背后,大家其实依然处于缓慢发展和初期探索阶段。观察去年互联网金融企业发力农村市场的成绩便会发现,理想与现状之间还有诸多的难题还有待攻克。
比如农村萎缩的现状怎么扭转呢?随着几十年的城镇化进程,农村的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发展缓慢,人才和资源大规模流向城市,并形成长期的非良性循环,导致农村和农业变得越来越边缘,农村大量土地被荒废,疏于管理。
一个市场的爆发,必然需要大量的人才和资源的支撑。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农村金融发展的首要风险,本质上是制度问题。在包产到户的近四十年后,中国农村的土地再度陷入饥饿的状态,需要又一次的制度创新来盘活整个农村。
近期火热的土地经营权流转或许会是一个好的方案。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最早是在1995年就提出了,二十年来的推进历史表示,政策的革新其实面临着实施方式、方法等诸多方面的不确定性。
再一个问题是,农村金融领域的创新创业会有多大的监管空间?我私下听说,不少农业金融的互金平台尚未设置GR职位,在很多事务上和政府监管的沟通是被动型的。
在此时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要求“加快农村金融创新”的提法,主要是针对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的支持。而同时,也提出了严厉打击农村非法集资和金融诈骗,推动农村金融立法。对于互金平台来说,参与农村金融发展,监管政策会给予多大的空间,目前也尚不明确。
从业务操作层面上来说,众所周知的第一难题是征信问题。但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等巨头企业有尝试通过产业布局和线下渠道的方式来进行数据获取和信息记录,或者通过更为创新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不过,对于相对体量较小创业平台来说,应对征信缺失只能将业务回归到线下信审、人海战术的高成本模式。
我想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农村的信用风险以外,其实农业的经营风险也相对其它领域也更为明显,专业性也强。
春种、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说农业生产的周期是按年计算的,表明经营周期相对较长。而中国目前现代农业的技术相对落后、配套设置不足,农业的经营成果更多是看天吃饭,一旦遇到天灾病疫,一年收成无望,并失去偿还能力。一旦这种情况发生,农村金融平台将如何应对呢?
此外,中国疆土辽阔,各地气候、地形条件不一,农业中各个子行业之间存在壁垒,这会导致种植业和畜牧业的行业各异;一年三熟和一年一熟的地区特点各异;平原地区和丘陵山地的特点各异……这很有可能意味着,每拓展一个地区,都是全新的投入和产品设计、可复制性不高。这无疑加大了农村金融产品设计和风险防控的复杂程度,进而加大了农村金融产品的推广难度。
我很好奇,农村金融的风到底能否从朋友圈吹到更广泛的地区,其中的重重阻碍是否能够突破?我相信这些问题终将在实践中找到答案,无论是乐观的肯定,还是残酷的否定,都值得期待。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 北银消费金融公司【远离各类不良校园贷】风险提示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