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频现券商打包转让持续督导权

文丨上海证券报

2月14日讯,“我这里有一批新三板企业要后续督导,你们愿不愿意接?”在近期券商新三板团队的会面中,不时会聊到上述话题。不少券商在年末岁初谋划“清盘”手中的持续督导公司,也有券商在悄然“接盘”。万得数据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2月9日)已经出现80起券商与新三板公司解除持续督导协议的案例,1月份单月更换督导券商的企业数量就达到66家,创下历史新高。近期还出现了大通证券两个交易日内与11家企业解除持续督导,国融证券悉数接盘的罕见一幕。

与主板市场的保荐制度不同,券商作为推荐挂牌机构在企业新三板挂牌后,还要承担持续督导的责任。Choice数据终端的统计显示,截至2月9日,共有34家券商督导企业数量过百。其中,申万宏源以641家居首,安信证券、中泰证券以557家、456家分居二、三位,300家以上的还有中信建投、东吴证券、国信证券、广发证券等。大量中小券商督导企业数量在几十到上百家不等。

2015年新三板扩容以来,新三板企业变更督导券商的情况并不频繁,通常每月在10几家到20家左右。但万得数据显示,2016年11月,变更督导券商的企业数从上个月的26家骤然升至45家,此后的两个月分别提升至52家、66家,呈逐月攀升之势。

最为典型的案例是大通证券在2016年12月26日、2017年1月16日两次发布公告,一举与安庆永强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1家公司解除了持续督导协议。而国融证券分别与11家公司签署协议,将督导权“照单全收”。此外,北方某知名券商也将手中非IPO的三板企业的持续督导权大规模转让,对新三板业务“瘦身”。

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访问的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这是新三板市场大扩容之后,企业分化和券商新三板战略分化过程中出现的“二次选择”。

一位中型券商的新三板督导业务负责人告诉记者,给大多数新三板企业做督导工作,是典型的业务“鸡肋”。一方面,每年可以产生8万元到15万元的持续督导收入;另一方面,要承担大量的督导责任和监管风险。他说:“个别大券商可以通过持续督导每年产生三、四千万的收入,可以养一支几十人的团队。但对于大多数券商来说,持续督导业务利润很少,风险很大。”因此,很多券商萌生退意,希望转让督导权。但是差的企业没人愿意接,也付不起督导费,就变成了烫手的山芋。

另外,随着挂牌速度放缓、监管力度增强,很多券商对新三板的战略也发生了变化。不少券商开始大刀阔斧地收缩业务、裁减人员,个别中小券商则愿意以相对较低的人力成本“接盘”持续督导权,“收编”的督导企业队伍逐渐膨胀。

不少业内人士告诉上证报记者,部分接盘持续督导权的券商人手少、经验不足,能否更好地履行督导责任,尚存疑问。一位业内人士发问:“一个刚入职的督导专员跑十几家甚至几十家企业,能够发现企业的问题吗?能履行好督导责任吗?”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7-02-13
新三板频现券商打包转让持续督导权
一位中型券商的新三板督导业务负责人告诉记者,给大多数新三板企业做督导工作,是典型的业务“鸡肋”。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