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讯,截至2016年12月31日,国寿集团旗下的寿险公司保费突破4000亿元,期交保费首次超过趸交保费;资产公司受托管理系统内资产2.36万亿元,200亿元入股中石化川气东送项目;财险公司保费接近600亿元;养老险公司企业年金三项资格累计管理资产规模突破3500亿元。
踏着农历新年的节拍,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寿股份”)的金融棋局再落一子。
日前,申万宏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申万宏源”)发布公告称,其拟以6.07元/股的价格发行不超过3130148268股,合计不超过190亿元。其中,国寿股份以每股6.07元、总金额150亿元定增入股申万宏源,约占此次定增发行总量的八成,锁定期为3年;四川发展(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及新疆凯迪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拟分别认购约30亿、10亿元。
本次申万宏源定增发行完成后,国寿股份及其一致行动人持股比例达10.7945%,成为除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央汇金”)及其一致行动人之外的第二大股东。
从成功入主广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广发银行”),到参与申万宏源的定增发行,国寿集团在金融领域步步为营。
从国寿集团在公告的表态中,即可窥见其长期愿景和实际操作层面的双重目标。国寿集团表示,近年来加强资本运作,加快综合经营布局,以“大资管、大健康(爱基,净值,资讯)、大养老”为战略方向,致力于建设国际一流金融保险集团。此次参与申万宏源的定增发行,是双方友好协商达成的结果,双方将进一步加强战略协同,在资产管理、产业投资、资本运作和财富管理等方面开展合作。
2017年国寿集团工作会议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31日,国寿集团合并营业收入达6970亿,合并保费收入首次突破5000亿,合并总资产达3.36万亿。
跨界尝试介入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查阅申万宏源公司资料发现,本次定增发行前,中央汇金直接持有其25.03%股权,通过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间接持有其32.89%股权,通过中国光大集团股份公司间接持有其4.98%股权,通过中央汇金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间接持有其0.98%股权,合计持有其63.89%股权,为实际控制人。本次发行后,中央汇金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其55.26%股权,虽有所下降但仍为其实际控制人。
与此同时,国寿股份持有申万宏源的股权将从0.027%提升至10.6811%,而同属于国寿集团旗下的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国寿资产”)、国寿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国寿投资”)继续分别持有其0.0003%、0.1131%股权,国寿集团合计持有其股权达10.7945%。
对于这笔交易,大同证券分析师张诚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A股整体估值来看,申万宏源估值比较合理。目前,整个券商板块的平均估值大约在20-25倍,而申万宏源在证券公司中属于第一梯队,与之在规模上匹配的证券公司包括中信证券(16.21 -0.55%,买入)、海通证券(15.87 -0.63%,买入)等,海通证券、中信证券的估值在20-23倍,申万宏源的估值在22倍左右。”
张诚续称:“国寿集团参与申万宏源定增主要目的是介入券商业务。由于申万宏源是中央汇金及其一致行动人控股的券商公司,国寿集团只参不控,更多是一种跨界尝试。在当前A股整体估值下移的背景下,这不失为一种稳健的投资行为。”
在此之前,国寿资产副总裁宋子洲在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谈及国寿资产的投资思路时坦言:“保险资金应在资本市场进行价值、长期、稳健投资,做合格、友好的机构投资者。国寿资产长期看好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始终支持供给侧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以及资金脱虚入实。”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目前,国寿股份持有5%以上股权的境内外上市公司分别为杭州银行(19.74 -0.90%,买入)5.5474%、远洋集团29.9900%,而国寿资产、国寿投资不存在持有5%以上股权的境内外上市公司。
保险系成公募基金新鲜力量
除申万宏源外,国寿集团成功入主广发银行后,双方合作也已取得实质性进展。例如,2016年12月20日,国寿集团和广发银行正式推出“中国人寿-广发银行联名借记卡”,并同步上线“国寿一账通”专属应用。截至2016年12月31日,广发银行信用卡流通卡量突破3600万张,位居股份制银行第二位。
恒丰银行研究院执行院长董希淼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银行与保险的深度合作可以发挥保险业务、投资业务与银行业务的协同效应,一方面优化商业银行收入结构,提高其非利息收入占比,从而提高其盈利水平;另一方面,二者在资产负债结构方面具备天然的互补性且具有不同的周期,有利于分散风险、平滑业绩。”
与此同时,国寿集团的另一张金融牌照——国寿安保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国寿安保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已经突破1000亿元,提前一年达成预期目标。值得一提的是,这是第一家由保险机构发起设立并控股的公募基金公司。
2016年以来,公募基金行业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行业格局剧烈分化,“拼爹”现象严重。尤其是2016年下半年,多家行业领先的老牌基金管理人规模排名下滑,其中不乏规模巨减超千亿的情况;而以平安大华基金、泰康资产、国寿安保基金为代表的保险系公募管理人进步较快,与2015年相比,排名分别上升了18位、9位和7位,保险系成为行业的一股新鲜力量。
究其原因,前海开源基金执行总经理杨德龙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保险系公募基金优势较为明显,如保险公司具有保险资金管理经验和长期稳健的投资收益、风险控制能力;本身就是机构投资者,所以更了解机构业务的需求;具有大量资金可以委托给基金公司或购买基金公司产品;销售队伍庞大等。不过,今后保险系公募基金还要在人才储备上下大力气。”
当然,国寿集团的金融体系远不止此。截至2016年12月31日,国寿集团旗下的寿险公司保费突破4000亿元,期交保费首次超过趸交保费;资产公司受托管理系统内资产2.36万亿元,200亿元入股中石化川气东送项目;财险公司保费接近600亿元;养老险公司企业年金三项资格累计管理资产规模突破3500亿元;海外公司香港准则保费突破700亿港元,标保和首年保费均位居香港市场第一位。
防范金融体系风险共振
在上述基础上,国寿集团下一步的发力点在哪里?对此,国寿集团董事长杨明生在2017年国寿集团工作会议中表示,保险、投资、银行三大板块协同发展。按照各业务板块的发展规律,持续推进战略举措的细化、深化与强化,不断提高各板块的专业能力和市场地位,产生强大的协同效应。强化保险板块的价值导向,突出投资板块能力建设,加快银行板块转型升级(爱基,净值,资讯)步伐。
杨明生对保险的发展思路有着明确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坚持“保险业姓保”,切实发挥风险管理核心功能。进一步扩大转型成果,加大保障型业务的发展力度。二是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夯实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战略新兴产业(爱基,净值,资讯)三大方向,有效增加金融供给;探索发展科技金融、科技保险,让更多“活水”流入实体经济。三是坚持改善民生,积极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创新扶贫模式,加大扶贫力度;加快大健康、大养老发展,增加健康服务、养老服务供给;充分发挥既有优势,做好各类政策性保险业务。
在这一点上,国寿集团近期动作频频,如国寿大健康基金发布了“百城合作医院、百家创新企业、百名创业名医”的“三百”开放合作计划;国寿集团与华润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重点在投融资、养老养生、健康医疗、保险和年金业务、银行业务、金融创新等领域加强合作。
此外,杨明生也对互联网有所期待。他表示,应该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力推进金融科技创新、大力推进互联网金融布局、大力推进全渠道经营。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国寿集团已经建立了国寿一账通、国寿通、统一客户平台、国寿e店、国寿e宝、云助理、国寿天财、金e保等互联网平台,如国寿e宝用户数双指标均破千万,其中注册用户数达1275万,绑定用户数1091万。
当然,风险问题不容忽视。对于探索综合化经营的国寿集团而言,国际国内复杂的经济环境下,部分领域的风险逐步显现,而其有可能通过日益复杂的金融体系和交易结构向保险业传递,加之保险业不可避免地积累了一些矛盾和问题,二者有可能形成风险共振,这无疑增加了其风险防控的难度。
对此,杨明生强调,绷紧风险防控这根弦,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坚决不做风险的制造者、传播者。预防利差损风险,谨防金融市场风险,严防合规风险,力防群体性事件风险。
“综合化经营的优点在于能使金融体系更有效率,发挥金融各个领域协同作用,更好服务实体经济。而最有争议的一点是,它容易积聚金融风险,但是研究表明这种质疑缺乏依据,存在争议,如德国始终坚持全能银行制度。当下,我国金融监管仍维持以 一行三会 为主要形式的分业监管体制。中央 十三五 规划提出,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下一步,如何在金融机构综合化经营加快推进的趋势下,深化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创新,加强金融监管的统筹协调,值得关注。”董希淼说道。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 北银消费金融公司【远离各类不良校园贷】风险提示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