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收紧,互联网金融野蛮生长告一段落
2016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合规管理元年”,随着网贷平台管理办法落地,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全面推进,国家对互联网金融行业实现了“全覆盖”“穿透式”的监管,“野蛮生长”近3年的互联网金融行业自此告一段落。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监管体制提出了一些挑战,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其业务模式越趋复杂,无疑增加了监管难度。在监管政策落地之前,业界对于互联网金融的未来普遍感到迷茫,尤其是在2015年数量激增之后出现的包括e租宝在内的多起风险事件严重破坏了人们对整个行业的信心,业内人士既期望国家能够出台相关的监管政策来促进行业合规发展,又担心“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局面会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出现。
然而,从今年P2P网贷行业来看,“严苛”的管理办法落地,互联网金融全面整治,监管可谓“来势汹汹”,然而并没有业界担心的“一刀切”。 随着监管政策的逐步落地和行业自律的有机结合,市场环境得到净化,百花齐放、一窝蜂去做互联网金融的状态逐步回归理性,行业进入“规范发展”阶段。
未来可能会形成相对比较稳定的互联网金融生态
互联网金融行业在合规之下,企业纷纷选择转型或良性退出也将改变行业格局。最为明显的是P2P网贷行业,限额的合规,将行业的发展轨迹确定在“小额、分散”的领域,突出了P2P平台“小额借贷”“普惠金融”的金融本质。如部分P2P平台选择转向消费金融、汽车金融等领域,而此前一些大额及其他创新的模式则选择退出或观望新的细则落地。
根据《中国互联网金融年报(2016)》,目前我国涵盖了互联网金融支付、个体网络借贷、互联网保险、互联网基金销售、互联网消费、互联网股权融资等七个主要业态。自2015年,国内互联网支付业务、个体网络借贷、互联网保险等各方面都得到了飞速发展,行业已进入高速发展期。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整合和市场筛选,未来可能会形成相对稳定的互联网金融生态。不同的机构根据各自的专长,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之后,将向更加专业化、合作化的方向发展,这是未来真正意义上可持续发展的方式。
在合规的轨道上,“Fintech”浪潮将愈演愈烈
在合规的轨道上,业务创新的空间仍然存在。正所谓大浪淘沙、优胜劣汰,只有谋求改变、主动创新的平台才有可能在洗牌潮中屹立不倒。随着国内掀起“Fintech”浪潮,“金融科技”成为行业转型的关键词,技术对行业发展的影响日益凸显。
在互联网+普惠金融论坛上,百度副总裁朱光指出,只有技术的创新才是实现普惠金融的唯一途径,而人工智能的技术会为金融科技带来一个本质的变化;蚂蚁金服CEO井贤栋指出,“用户、科技、监管”是数字普惠金融在中国长足发展的三大关键支柱。
通过“金融+”实现产业链价值最大化成为新的趋势
互联网金融行业正在发生深度跨界融合,通过“金融+”实现产业链价值最大化成为新的趋势。在“金融+”过程中,不同企业的不同商业模式,决定了其各自金融模式的差异性。
很多制造业企业开始做产业金融,在高度竞争时代只有重度垂直化的产业金融才有创立品牌的机会。而作为产业金融的典型代表,供应链金融已成为产融结合的重要内容。如海尔,自2008年开展上下游供应链金融服务以来,海尔供应链金融已较为成熟,极大促进了其家电主业的发展。未来,现代企业的竞争将是整条供应链的竞争,谁在供应链运转上更具效力,谁就可以占据先机,通过资金流带动整个链条向前流动,实现供应链的整合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互联网只是一种工具,其本质还是金融。随着监管政策的落地,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运作将更加规范,互联网金融将逐渐恢复金融本质。互联网金融要做传统金融服务没做到的事,例如普惠金融,同时,在资金成本、运营成本、高风险的压力下,互联网金融需要靠技术驱动。未来互联网和金融将呈现深度融合态势,互联网技术将对金融产品、业务、组织和服务等方面产生更深刻的影响。
做着以货币为主的业务,却超越“钱”的意义
无论是传统金融,还是互联网金融,无论是过去以柜面办理为主的业务,还是现在的线上业务,金融行业始终是朝着超越钱而更为深远的方向前进着。
- 马云现身支付宝20周年纪念日:AI将改变一切,但不意味着决定一切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