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金陵晚报
12月2日讯,昨日一早,一则委外基金监管新规文件截图在社交平台上被疯传。记者第一时间向基金圈求证,多家公募机构证实,“最近两天刚刚收到”,“文件确实已经下发”。
持续数月的“监管层将收紧委外基金业务”传言终于落地,不少机构担心短期将对债市有较大冲击。
监管层控制态度明确
记者梳理了过去一年监管层对委外业务的态度变化,发现监管层对委外业务规模控制态度非常明确,短期内,委外业务几乎不可能再现扩张。
国内一家股份制银行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事实上,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银监会就开始对四大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委外资金进行了摸底,包括委外资金规模,杠杆率等。今年5月中旬后,部分商业银行接到监管部门通知, 要求停止新发分级理财产品。到了10月份,监管层更是频繁发文,相继要求严禁银行理财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领域,且从三季度开始银行需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测算,对理财产品规模、委外规模提出要求。 随后,公开报道称自10月8日证监会一次性批复10只基金成立之后,一个月内没有新基金批复。直至11月14日才新批复3只基金成立。
此前,记者在和基金圈人士交流时,对方也多次提及公司减缓了委外基金上报节奏,在等监管层具体指导意见。
从昨日流出的委外基金监管新规文件截图上看,新规定有两大要求最为抢眼:一是在申报时,必须要说明委外基金合作机构、受益、杠杆等种种情况,相当于把委外基金扒开来给监管层查看。二是申报机构必须出具承诺函,对合作安排等情况做出承诺。“简单看似乎是对机构自律性提出要求,实际上是事后惩罚制,你承诺了但是出了问题,那肯定要重罚。”北京一家知名公募基金经理对记者说。
短期更担心对债市影响
所谓委外业务,也叫委托投资业务,目前最主流的做法,就是银行将理财资金交由公募、保险、券商等机构打理。其中公募基金一直是银行主要的合作对象,而近年来很多公募也把打理委外资产当作新业务方向来拓展。可以说,二者各取所需,共同做大了委外基金规模。
中信证券研究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解释,监管层对委外基金的担心,并不是因为规模的快速扩大,而是机构为了提升收益,在委外基金运作过程中进行了越来越多的高风险行为。
“银行找机构打理资金,最重要的原因是,银行自己找的资产端收益太低,无法满足收益需要,而机构想要留住委托资金,给的收益是只能高不能低。但是目前市场好的资产就这么点儿,于是为了提高收益,机构只能下沉信用资质、增加杠杆等。但是这两种方式都是通过承担较高信用风险来获取暂时高收益的。”该研究员解释。
采访中,记者向多位公募基金人士询问,监管新规是否会给公司业务造成明显冲击。对方均表示,从长期看肯定有很大的影响,但短期更担心对债市的影响。
“上午,我们做债的基金经理还调侃,文件一下,最震动的不是银行和基金,因为不管压规模还是降杠杆毕竟都需要时间,最焦虑的应该是做债的。”一位公募人士对记者坦言,此前委外资金是推动债市繁荣的重要原因,一旦失去委外资金,债市必然利空。
- 马云现身支付宝20周年纪念日:AI将改变一切,但不意味着决定一切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