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中国证券报
11月28日讯,老李(化名)告诉记者:“由于我想买的那只QDII基金开始限购,我就只能一点一点地买,现在每天都申购1000元人民币。”按照老李的说法,他现在每天都在做“体力活”。据了解,不只老李,当下很多对配置海外资产有需求的投资者,也都加入了每日定投QDII的“体力活”队伍中。
眼下,由于美元不断“任性”上扬,让其他币种都背了“黑锅”,在全球货币市场刮起了一股贬值风暴。上周美元兑多数货币汇率连连上涨,人民币也在其中。这场风暴让国内投资者原本高企的海外资产配置需求更加高涨,QDII基金也顺势站上了风口,成为众多投资者抢购的热门投资工具。
但在资产荒的大背景之下,日益增长的海外配置需求遇上了日渐缩紧的QDII额度,就像是一击重拳打在了棉花上一般,有力无处使。部分QDII产品限购甚至暂停申购,让一些期冀做全球配置的投资者甚是无奈。而随着深港通将于下周一正式开通,部分投资者通过QDII基金来配置港股的需求有望通过深港通来实现对接。
QDII开启“买买买”模式
11月24日,易方达香港恒生综合小型股发布公告,表示由于外汇额度限制,将于11月25日(上周五)起暂停大额申购业务,限制单日单个基金账户累计申购金额(含定期定额投资)不超过500万元。而根据资料显示,该基金于本月2日成立,并于10日开放日常申购、赎回和定期定额投资业务。也就是说,该基金从开放申购再到暂停大额申购业务,仅相隔两周的时间。
据WIND数据统计,近一个月以来,已有9只基金从开放申购转为限额申购,有6只原本开放申购的基金更是直接暂停申购,连中间的过渡都没有。事实上,500万元的限购额度已经算是十分“慷慨”了。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场中共有120只QDII基金,而仅有54只基金还在开放正常申购,有33只完全暂停申购,暂停大额申购的基金有27只,另有6只基金还在封闭期。
在暂停大额申购的QDII基金中,每只限制申购的额度都不一样,且一般所属同一家基金公司的QDII基金申购额度一致。据悉,同一只QDII基金可能会分为人民币计价和美元计价两种。按照人民币计价来看,在已发行的QDII基金中,最高曾出现过单日单个基金账户累计申购金额不超过1000万元的限购额度,多数QDII基金的限购额度则集中在50万元、20万元、10万元或者1万元不等,最小的低至1000元,也因此出现了上述投资者老李每天只能定投1000元的情形。额度的限制也让QDII基金成为了定期定投的基金中热门品种。
据了解,有基金在实行限购之后,不断下调申购上限。Wind数据显示,鹏华全球高收益基金为保护投资者利益,今年7月份两次下调申购上限,目前人民币份额申购上限为1000元,美元现汇份额申购上限为1000美元。
深圳一基金公司人士林萌(化名)告诉记者,其实一些基金虽然暂停了申购,但不一定代表这些基金公司就完全没有了QDII额度,有的其实还有一些“舍不得用的”存量额度。
据悉,当下已有公募基金公司开始重启QDII存量额度。目前有8家公司旗下11只QDII基金正在排队申请募集,上周还有一只原本暂停申购的基金转而限购,以及两只原本限购的基金又重新开放全部申购额度。林萌说,一方面是基于基金正常的申赎,从而又多出了一些QDII额度;另一方面,则是基于对市场热度的判断。这些基金发布的公告显示,重新开放申购的原因也是出于“为满足广大投资者的投资需求”的目的。
除此之外,在上月12日,泰达宏利亚洲开放认购,仅用1天时间便售罄,募集规模为6.98亿份。另外,据记者了解,华宝兴业基金公司于近期自购了旗下QDII基金“美国消费”。从近年的相关资料来看,基金公司自购旗下基金的情况并不罕见,但多是在新基金发行时“捧场”,基金公司在非新基金发行期的“自购”行为,往往都是基于对后市形势、对自家产品性质及基金经理投资能力的了解和看好而作出的决定。
机构“勒紧裤腰带”
今年QDII基金的业绩高于平均基金,也是QDII受追捧的原因之一。据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于11月初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今年第三季度,其纳入统计的109只QDII基金有100只取得正收益,占比达92%。其中,投资大中华区的QDII基金以10.77%的平均回报位居榜首,投资亚太区(日本除外)的QDII基金以10.66%的平均收益率位列次席,投资新兴市场与欧美市场的QDII基金平均收益率也分别达到9.39%和7.79%。
不过,其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投资者对海外资产配置需求的大幅提升,QDII基金眼下已成为国内投资者寻求资产全球化配置的重要投资方向。
有业内人士分析,国内很多投资者将QDII基金视为对冲人民币贬值风险的理想投资工具。多数人认为,买QDII基金就相当于买美元。当你用人民币购买QDII基金时,基金公司就会将人民币换成美元;当申请赎回时,持有的基金份额则是重新换成人民币还给你,但都是按照当天的汇率来计算的。如果人民币贬值,那么在赎回的时候,不仅有基金的收益,同时还能享受到汇率的差价。
不过,虽然各家基金公司面对市场热度都有所回应,但与市场上的火热形成反差,多数基金公司在QDII产品的营销力度上却相对疲软。某基金公司市场部负责人张强(化名)说:“我们公司从发行这几只产品以来,就一直没怎么宣传,主要就是因为QDII额度紧张。”不过,从各家公司纷纷限额甚至暂停申购的动作可以看出,QDII额度缺紧已经成为无法避免的现实。
据悉,截至目前,绝大多数基金公司的QDII额度都已告急,仅存的额度成了各家公司尤为珍视的“宝贝”。今年有QDII基金因为达到了清盘标准而选择主动清盘,当时该基金公司相关人士就告诉记者,他们想把这只基金占用的QDII额度腾出来,以便成立新的QDII基金。
国家外汇管理局资本项目司司长郭松在近期明确表示,QDII近900亿美元的总额度在去年3月份已经用完,外汇管理局正在协调相关部门申请新的额度,但在申请到新额度之前,相关部门将不会新批准QDII额度。从国家外汇管理局最新公布的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投资额度审批情况表来看,在基金公司中,建信基金、嘉实基金和上投摩根基金获批的额度较多,分别为35亿、34亿和27亿美元,而一些今年新获核准QDII资格的基金公司,正面临着有资格没额度的尴尬局面。
据悉,不只是基金的QDII,信托、保险、券商、银行这些机构的QDII额度也都十分紧张。据了解,在信托公司方面,市场上仅新华信托等少数公司尚有少量QDII额度剩余,大部分信托公司的额度已经用完。
另外,有QDII基金经理表示,基金公司低调处理的原因也是出于担心,若国内投资者通过QDII基金将大量资金配置到海外,有可能会给人民币增加额外的下跌压力。
港股通来“帮忙”
不可否认的是,自去年8月之后,国内投资者对人民币贬值的预期提高,也不断催化对海外配置资产需求的提升。
从国内投资者进行海外资产配置的途径来看,其实QDII基金仅仅是其中一种。国家规定境内个人每人每年有等值5万美元便利化购汇额度。当然,就是因为额度的限制,也让有海外资产配置需求的投资者才将目光转而投向了QDII。
当QDII额度不断紧缩,投资者又该将目光投向何处?有基金公司人士建议,在场内交易(LOF)的QDII基金或许可以纳入考虑当中。据WIND数据统计,目前场内共有21只QDII基金。但这类基金具有“场内赎回,二级市场卖出”的特点,面临净值滞后的不确定性,同时,申购到账需要两个工作日,这就具有双重不确定性,因此,投资者在套利时,需要非常谨慎和小心。
就从QDII基金的持股市值来看,香港正是当下进行海外配置的一个重要市场。
据同花顺数据统计,2015年四季度末至今年三季度,在香港地区投资的QDII基金从68家增至71家,数量变动较少,但投资市值合计已增至512.07亿元,投资市值增加了108.54亿元,QDII平均持有香港地区股票占净值比,也从2015年四季度至今增加了4.56 %,增至66.45%。
而近期香港保险的热销更是印证了内地投资者在进行海外资产配置时,并不单单局限于美元市场,也十分青睐香港地区。
上周五,中国证监会、香港证监会正式批准深交所、香港联交所、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香港中央结算公司12月5日开始启动“深港通”。届时,深港通下的股票将正式交易。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林萌建议,对港股有投资需求的高净值人群,在QDII额度不断缩紧的情况下,可以借助港股通来进行对接,投资者可以开通券商深港通账户来进行交易。不过,他提醒,个人投资者需要满足以下开户条件:个人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需要在稳健型及以上,同时需要具备50万元以上的资产(含信用账户自有资产),在了解港股通交易的业务规则及流程,充分知晓港股通投资风险的基础上,需要参与港股通知识测试并获得90分以上的成绩。
除此之外,还可以申购有关深港通主题基金产品。目前深交所已经核准了第一批共20余家基金公司进行深港通相关业务的交易权限,各家公司也都做好了准备,多只产品正在排队申报审批。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马云现身支付宝20周年纪念日:AI将改变一切,但不意味着决定一切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