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哲/文
何杰最近接了一个为职业培训机构招生的活儿。
他在深圳龙华汽车站附近的一座商务大厦租下了两间写字楼,每月房租4000,基本的成本支出都由派活的培训机构承担。何杰用A4字打上了“面试”两个字贴在门上,这就可以开始营业了。
在这间50来平米的房间里,靠墙放着一座沙发,正中摆着一张办公桌,上面放着几份简历,粗粗一翻,面孔大多年轻。何杰指着窗口说:“这帮人在这些月收3000的厂仔、厂妹身上看到了商机。”
何杰口中的“这帮人”以及他们设计的这条商业路径非常清晰:学生通过培训机构报名,通过消费金融机构申请助学贷款,找到工作后,学员再分期还学费。
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很少有人能够相信,在这个看似严丝合缝的产业链里,每一个环节里在偏离原本的轨道。
培训机构的重心不再是教课,而变成了“拉客”;教育分期本是消费金融机构最优质的资产,而现在他们却要为跑路的培训机构买单;还有从天堂到地狱的年轻人们,他们满心希望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境遇,最终除了失望、负债和可能影响一生的“老赖”记录,一无所获。
这门原本应该是“三赢”的生意,因为每一个环节的偏差和急功近利,最终变成了又一场教科书式的消费升级泡沫。
01.被忽略的一环
培训机构瞄准的对象都是一些特定的人群,所以早在一周前,何杰便开始在一些招聘网站上发出了“招聘IT工程师”的帖子,并强调:只要年轻好学,即使0基础也可以,月薪在6000元以上。
另外,社交软件也是主要的获客渠道。除了深圳周边各个工厂的员工QQ群,他们有时直接用新买来的手机号注册微信和QQ,通过“附近的人”找寻目标。“只要用对话术,这些年轻人很容易被打动。”何杰显然已经驾轻就熟。
“我们会按照常规的面试流程,让他们填写基本信息,审核简历,然后跟他们聊,要表扬他们是一个积极上进的年轻人,只要努力一定可以得到这份工作,先肯定他们是个潜在的人才。”何杰一边抽烟,一边讲述他烂熟的套路。
“但这个岗位有一定门槛,你需要参加3~4个月的入职培训。”他告诉馨金融,通常到这里多数人就会开始生疑,但技巧在于,你要及时告诉他们,培训是免费的,直到正式入职后才会每月从工资里扣除。
何杰会帮他们算一笔账:培训免费、你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并且培训机构也是很多企业委培的渠道,如果你勤奋好学便有机会进入华为这样的大公司上班。再不济,公司也会包就业。月薪6000元。
这一番游说对于那些月薪3000~4000元、迫切可渴望改变人生境遇的年轻人而言,充满了诱惑。类似的说辞,何杰还有很多套。 粗略计算,他在过去两个月里成功说服了六到七成的面试者。
这些“套路”基本是培训行业的通用法则。
通过电话报名,笔者以面试者的身份去到了位于北京紫金大厦6层的达内科技,这家创办于2002年的公司被认为是国内“先就业,后付款”IT信贷就业培训的开创者。2014年4月3日,达内科技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股票代码TEDU)。
2016年4月份的一个公开场合中,达内科技总裁韩少云曾提到,达内科技现在提供给学员贷款的规模约有7个亿。而从公开信息来看,包括北银消费金融、宜信、百度金融、以及达内公司成立的P2P、小贷公司都是主要的资金来源。
在介绍环节,招生老师极具煽动力地向包括笔者在内的多名潜在学员阐述着培训之后的“美好前程”,“在我们这儿培训都是包就业的,底薪最少也都是8000多加提成的。而且我们是上市公司,所以跟我们合作的企业都是知名的大公司。”
而满墙红底金字的锦旗、毕业生署名的谢师信,以及门口的就业墙都在极力证明招生老师演说的真实性。据她介绍,就业墙上的企业都是与达内密切合作,分配就业的去处。笔者在上面甚至看到了“银联”和“中国人民银行”的标志。
培训机构的“就业墙”
招生处于教育分期这条“食物链”的最底端,也是最容易被外界忽略的一环。
给何杰派活的是深圳当地一家中小型的IT类培训机构,每招进一个学生,他们可以分300元,如果学员用了分期产品还有额外的200元提成。“因为这类培训费基本都要上万元,所以适时地推销分期产品成功率很高。”何杰说。
而作为消费分期市场最早被开发的一个细分领域,教育分期已经成为各个消费分期机构的必争之地,竞争尤为激烈。类似何杰这样的招生员,通过分期机构的返点便可获利颇丰。
02.被套进的学员
直到吴华准备在上海买房时,他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征信有问题,房子贷款办不下来。”他回想起事情的起源,那是大四那年。当时他就读于湖北师范大学自动化专业,正值找工作的时候,他和室友一起在网上投简历,也是通过一家公司的面试,间接地了解到达内科技的培训课程。
很快,吴华和室友结伴前去咨询,培训老师告诉他们,应届生如果想直接胜任企业的工作岗位,需要进行一些职业培训。
因为咨询当天报名,学费立减一千。所以,他们在当场就报名了“嵌入式”的课程培训,预计学习四个月,学费15800元、分期付款。学习期间他只付利息,等课程结束后的第四个月开始还本付息。
除了培训的合同外,吴华还和培训老师签订了一份“北银消费金融公司”的贷款合同。他为此提供了详细的个人信息、银行卡以及手持身份证的照片等。吴华说,自己并没有拿到相关的合同,也不知道这会影响自己的征信记录。
后来,由于吴华报名的“嵌入式”课程人数不够开课,他被安排去了其它校区,不过,即便辗转几次,培训依然没有按约完成。愤愤不平的他在第一个月还了100多元利息后,也没有再继续还款。
直到一年后,吴华收到了一家催收公司的短信,告知他已经逾期多时,甚至已被当作“老赖”记录在案,坐飞机、高铁,住高档酒店等都会受到影响,必须尽快还清本息,以及逾期费用。
在与达内、北银消费金融的沟通无果后,他只得先还清超过2万的贷款费用。然后,向武汉市人社局、银监局等申诉。“没用,还了款,征信的问题还是解决不了。”吴华颇为无奈的表示。
吴华的遭遇并非个例,笔者加入了好几个培训机构的学员申诉QQ群,四五百人聚集的群里,大家抱怨的内容大同小异,主要涉及虚假承诺包就业、诱导学员贷款、课程内容质量不高等。
据何杰介绍,这类专业技术培训的分期产品大都经过精心设计,例如一个培训周期为4个月,学费为2万元的课程。如果学员选择全部贷款,在培训期内,学员仅需要每月还100多元的利息,然后从结束培训的第3个月开始还本付息。
从培训机构和消费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设计是为了最大程度上减轻学员参加培训的压力,等培训结束找到工作的第三个月才开始还款。然而,事实却揭示了这个设计的另一重“心机”。
何杰告诉馨金融,因为不少培训机构在承诺就业上会过度宣传,最后往往无法兑现承诺。如果提前还本,消费金融公司的催款通知会刺激学生。而拖到培训之后,只剩下学员和消费金融机构的债务关系,培训机构就可以全身而退。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消费分期的风控也越来越简化,以前还需要业务员线下面签,后来逐渐转为线上申请。所以,一般学员在报名的当场就会被要求下载一个APP,注册后即刻申请贷款。
这一环节的“猫腻”就更多了,通过对多家培训机构的暗访,以及对数十位学员的采访笔者了解到,由于学员、培训机构、消费分期机构之间的信息极度不对称,衍生出了许多问题。
例如,比较常见的情况是,为了怂恿没钱的学员报名,教育机构会告知学员分期付学费,最后只需要按原来的学费价格归还就可以,并不会额外收取利息。但实际的情况是,贷款的利息并不低,甚至超过了年化30%。
而另一些培训机构也的确做到了对学员免息分期,或者是培训机构代付利息。但由于培训课程的价格本身就是不透明的,往往会对课程提价,把学员贷款产生的利息算进去。
更为恶劣的是,有的机构会声称培训完全免费,以此来吸引学员报名。但通过学员的个人信息、包括手持身份证照片等资料,在学员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替学员向消费金融机构办理分期。然后,试图通过让学员参加实习的方式赚取学费进行偿还。
其实,通过辅以金融支持帮助学员完成培训、提升技能的模式本无问题,但随着利益方的增多,产业链的加长,各种乱象也应运而生,环环相扣的“套路”正在套进越来越多年轻人。
03.被搅乱的行业
这本是一套多方共赢的设计。
学员以低成本的方式进行培训,提高职业能力找到更好的工作;培训机构可以借此获得更多的生源,扩大规模;消费金融机构也可以切入一个细分领域,获得低风险的优质资产。
由于借款学费不会经过C端客户,直接由消费金融机构打给合作的培训机构,因此规避了C端客户可能存在套现、资金用途不明等金融风险。因此,教育分期一向被认为是消费金融领域最为优质的资产之一。
退一步来说,即使合作的培训机构跑路,由于借贷双方是C端客户和消费金融机构,债权仍然成立,消费金融机构仍可以继续合法地向C端客户催收,最近的案例如环球拓业事件。
这家从事商务英语线下培训的北京环球拓业教育咨询股份有限公司于2016年8月18日挂牌新三板。但9月末开始,环球拓业被曝出拖欠员工工资、房租,经营场所无法使用等情况,控制人陈国忠在半个月里处于失联状态。
据了解,环球拓业关门停课,引发近千学员追讨学费。但由于不少学员通过与中国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等银行机构以及百度有钱花、宜信等网贷平台进行教育分期,退款流程极其复杂,涉及2000万元左右的学费追讨遇阻。
不过,虽然教育机构跑路不影响消费金融机构的债权,却还是会影响公司口碑,比如在这次事件中“躺枪”的宜信公司。
宜信普惠最早是从教育分期起家,除了环球拓业,前述上市公司达内科技也是宜信的合作伙伴,而且对宜信早期拓展业务、积累用户做出了很大贡献。在事件发生之后,“宜信普惠二次踩雷”、“宜信普惠卷入信贷风波”等报道也频频见诸报端。
对此,宜信在给馨金融的书面回复中表示,“虽然我们对遭受损失的学员非常同情,但我们与他们一样也是事件的受害方。未来,我们将在机构的尽职调查、准入资格审核等方面做更加严格的执行。”
即便教育分期行业的风险在上升,资产也不比从前那么优质,消费金融机构们也并没有知难而退。相反,持牌机构、互联网巨头还有创业公司们的市场竞争愈发激烈。
据一位消费金融机构的高管介绍,教育分期产品除了风险较低外,盈利方式也比较多元化,例如,与培训机构合作学费的差价、学费分期的利息、为培训机构招生的返佣等等。
并且长期来看,围绕培训机构提供“媒体宣传,招生,学费分期,软件服务”等服务,以学费分期为切入,还能和教育机构、C端客户建立长久的服务关系,从而延长自己产品服务线,建立一个“教育培训综合服务平台”。
除了大家所熟知的,从教育分期业务起家的宜信外,包括百度金融在内的不少公司在涉足消费金融市场时都选择了率先发力教育分期业务
以百度金融为例,百度二季度财报显示,在教育信贷领域,百度金融服务事业群成立半年时间内,已经与超过600家教育培训机构达成合作,业务覆盖了全国95%以上省区。
在上述消费金融机构的高管看来,这个行业因为消费金融机构的竞争激烈,致使培训机构成为了强势的一方,带来了诸多问题。比如,出于利益的驱使,培训机构自然会选择风控更为宽松的机构合作,使更多的学员可以通过信审。
“这样一来,必然就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趋势。”该高管表示,他们在教育分期领域的风控主要着力在对培训机构的资质审核、资产评估、经营情况、行业口碑等方面的考察,而对于培训行业原本就存在的问题也难以完全避免。
他认为,金融本来就是一把双刃剑。好的机构可以借力迅速做大做强,坏的机构也很容易用这种方式把市场搅乱。“但通过我们的力量去筛选出那些优质的培训机构,帮助他们做大,挤压不良机构的市场空间,不也是净化市场的一种方式吗?”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事实是,消费金融机构的激烈竞争放大了教育培训行业原本就存在的旧疾,多方共赢的商业模式并没有让参与的行业进入良性发展,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把业态推向了预期的对立面。
如果用更宏观的视角来看待这件事,教育分期乱象仅仅是整个消费金融市场的冰山一角,这个被媒体、市场、资本推至风口的行业日渐繁荣,线上线上围绕3C、医美、教育等各类消费场景的分期产品层出不穷。
人人都道,消费金融是片蓝海。却没有人说,海面之下的暗礁密布。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的何杰、吴华均为化名)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零壹财经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零壹财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马云现身支付宝20周年纪念日:AI将改变一切,但不意味着决定一切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