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外资金究竟是基金业的救命稻草还是慢性毒药?

导语:随着委外基金的逐渐发行,似乎越来越多的风险点也慢慢暴露出来。

11月22日讯 据中国基金报消息,2015年下半年开始,由于资产荒的出现,越来越多的资金开始追逐“狼多肉少”的优质资产,也就是在这段时间,委外基金开始进入基金行业。

而现如今一年多时间过去了,委外基金的增长速度完全不亚于前几年的基金子公司通道业务,在每个季度末的规模排名战中,有不少基金公司凭借委外基金奠定了自己的领先地位。

但是随着委外基金的逐渐发行,似乎越来越多的风险点也慢慢暴露出来,同样如同发展了数年的基金子公司,监管层似乎已经开始有了担忧的情绪和控制的动作。

委外基金,对于基金行业来说,到底是第二春还是慢性毒药?

监管层窗口指导,四大隐患待解决

近期,有基金公司传出消息,称其已被证监会“窗口指导”要求减缓委外基金产品的上报节奏,基金君随即向多家基金公司人士求证,亦有几家也表示,虽然合规部门未下达相关窗口指导的内容,但销售部门已经开始放缓节奏。

委外要迎来严管?

在这里,基金君也要给大家普及一下委外的知识。

首先,什么是委外基金?

简单地来说就是一些机构例如银行、保险、民营企业等对于闲置或其他资金有较高的收益要求但自身又无法做到,而选择公募、券商、私募等机构进行委托投资。

一家城商行的部门老总对基金君表示,近一年来委外基金的爆发式增长完全就可以得益于银行在资产荒下的无奈,“银行本身有非常高的负债成本,但另一方面有需要将资产做到高于这个负债成本以上的收益,凭自己的实力是很难做到的,所以才会有委外这块的需求。”

当然,委外基金本身并没有特别的标识,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群航曾经表示,一般能够满足几个条件,即募集时间短,有的甚至一日售罄;有效认购户数较少,刚好能达到不少于200人的成立要求;募集金额一般为整数亿元加上几百万的一个零头,而这是识别委外基金的最重要方法。

沪上一家中型基金公司基金经理也承认,委外从基金公司角度来说,投资目标明确,操作满足《基金法》关于基金成立的一切规定,表面上来看完全满足合规要求,合法合规。

基金君向不少业内人士咨询后发现,委外基金目前主要面临的有四大问题:信息不透明,恐有利益输送;机构占比过大,基金数量过多,大额赎回恐引发业内规模大变;全员委外,主动管理核心被冷落;推高债市泡沫,风险较大。

风险一:信息不透明,恐有利益输送

这一点或许基金君不用说的太明,大家都理解,毕竟任何一只委外基金都不会在名称或是基金招募书中标榜自己,投资者也很难从一堆基金中准确分辨出委外基金。

信息不透明正是不少投资者诟病的地方,基金君随意查询了几只疑似委外基金的公告后发现,除了一开始发行期的招募说明书和基金成立公告,大多数委外基金甚至在官网上都不存在披露,甚至有基金公司销售人员直接对记者表示,“想要知道哪些基金是委外?很简单,去大型第三方基金销售平台搜索,搜不到的大多就是。”

这一定程度上也证明了委外确实有一点基金公司与机构之间自high的感觉,任何关于基金的调整只需要于委托方进行沟通即可,完全无必要披露公告。

利益输送也是这样情况下非常容易滋生的一种现象,正如上述城商行部门老总表示,现阶段并没有真正针对委外基金的制度或者标准,监管层也只能进行窗口指导来控制,即使是随着业务的发展,监管层也很难直接出台刚性文件,最多是一些约束性的条规,“因为市场有市场的准则,既然商业银行可以把这块委托给基金公司去做,就已经进入了一个商业的流程,但是证监会要对委外产品中的规范性的东西做出约束,比如不能有利益输送,这个利益输送不仅是基金公司自己的产品和委外产品之间,同样也包括了几个不同的委外产品之间,要做好在具体运作方面的规范。”

上述基金经理也表示,利益输送只是理论上的隐患,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一问题可能并不如市场担心地那样突出,“因为委外基金一般有明确的投资目标,并不完全以业绩为导向,因此基金公司拼业绩的动力可能比较小,似乎又缺乏利益输送的土壤。”

风险二:机构占比过大,基金数量过多,大额赎回恐引发业内规模大变

这一点在今年已有多起事件发生,动辄可见一只规模不大的基金在无任何市场特殊推动的情况下净值暴涨50%以上甚至翻倍,这都是由于机构赎回造成的。

这也不难想象,毕竟委外基金中机构的占比往往在90%甚至95%以上,一旦机构出现赎回,大量的赎回费即被计入基金业绩中,势必会提高基金净值的走势,虽然看上去这对于留守的基金持有人是个利好,但是从深层次意义上来看,在机构赎回后,剩下的基金规模该如何正常地开展投资操作,往往没有很好的办法。剩下的往往是一个有一个空壳基金。

沪上一家中型基金公司副总经理表示,例如今年市场下多家基金公司动辄发行数十只委外产品,一旦在未来这些机构或因为业绩达标或由于自身的种种原因进行赎回,基金公司就不得不面临数十只的迷你基金,不单要承担高额的基金维护费用,可能连正常的日常操作都无法开展。

“我是希望市场能够逐渐接受在特定的时间点上终止这些产品的运作,近些年基金公司对于产品的清盘逐渐增多其实也是一种好的发展方向,只要能够做好剩余投资者的工作,维护其利益,相信不少投资者也会同意清盘这一举动,但是一旦市场同时出现过多的基金清盘,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其实是不利的。”

沪上一家中型基金公司高管称,该公司正考虑在定制型基金合同中提及自动清盘机制,这比“迷你基金”清盘机制要求更低,可能连续数周甚至数日低于红线便可以主动清盘,由于机构大额赎回后剩下的都是原先凑户数的投资者,预计清盘难度并不大。

但这一隐患却是委外基金目前真正需要解决的。

风险三:全员委外,主动管理核心被冷落

其实从委外基金的发展路径来看,一开始仅有大型基金公司参与其中,当然也有不少银行系基金公司凭借着股东的优势也积极参与,不知从何时开始,也许是在规模考核之下,委外似乎变成了全行业都大举参与的一项业务。

在基金君的了解中不难发现,不仅大公司对委外热情巨大,不少小公司也纷纷把委外当成了自己翻身的一种手段,就基金君知道的,近几日已有数家规模不足百亿的基金公司纷纷透露了年前将发行数只委外基金的打算。

这一点一度被不少业内人士怀疑同样与利益输送有关,“不少基金公司是完全不具备合格的管理能力和人员配置的,但依然进入了银行的委外白名单中,这样的风险就更多地出在银行的风控上。”

在上述城商行部门老总眼中,在基金行业其实是有很优质的公司可以选择的,靠前的十数家基金公司是有足够的能力吃下大规模的委外资金的,为何要放给一些无论是管理规模还是投资实力垫底的基金公司,这本身也存在很大的风险。

“委外的白名单一直是基金公司争夺的方向,如果你有能力进入这个白名单,说明是符合这个资质,但是现在几乎所有的公司都有这个资格,我觉得容易出风险,比如说银行给了一家不太具备主动管理能力的基金公司准入白名单,那当时这个人员是怎么做出这样的判断的,事后出风险又由谁来担责任。”

上述基金公司高管也坦言,不少基金公司的心态是先把钱拿进来,如何管理是之后的事,“基金公司最核心的竞争力就是投研,能力跟得上才能做这个事,如果业绩、人员都够不上,但为了赚钱,去接委外,这也是个大问题。”

基金公司的核心价值是投研,在各大资管行业中,投研也是基金公司的优势所在,丧失了投研能力的基金公司,在未来还有什么竞争力,是否会变成像子公司那样沦为渠道。

上述基金经理表示,其实,委外作为机构定制的业务,对基金公司业绩管理能力的要求相对较弱,对规模管理能力的要求相对较强,因此可能更会利好大公司,但基金公司太依赖委外,可能会把太多功夫放在管理之外,甚至有逐渐丧失作为资产管理行业核心能力的“管理”能力的风险。

风险四:推高债市泡沫易发流动性风险

这一点也是近期基金公司和行业最为关注的,作为低风险基金产品,委外基金在固定收益尤其是债市上的投资力度非常之大,近1个月债市整体已然进入下行通道,但这依然未能阻止基金在债市上的大规模布局。

根据基金经理的解释,委外基金大规模进入债券市场会直接导致市场供需失衡,不断推高债券的价格,由于债券收益率和债券价格是反向的,债券价格上去了,债券的到期收益率就降低了。

在越来越多基金公司纷纷表示当前市场环境下债券市场的投资出现拐点,从基本面上看,宏观经济缺乏亮点,债券违约的压力较大,但债市委外资金踊跃,好多产品都在通过加杠杆、买流动性差的债券来抬高收益,市场交易相当拥挤。

上述基金经理也坦言,最近由于利率不断走高导致的债市下跌确实会对已成立的委外基金造成影响,但大风险并不存在,“首先整个市场不会一直是一个单边市场,而且委外的规模相对债市来说依然有限,委外增长的体量无法跟债市相比,并且原来商业银行这部分资产也有大部分是在债市中的,只是换了一个投资管理人,总容量并不会增加太多,除非是银行真正地把非标转标,这个目前来看并不会有太多银行操作,因为相对来说银行资管的非标收益率较高,不会轻易转出。”

但是这一块的风险在于,银行资产对投资标的风险的严格要求使得这部分资金大多只能投资于固定收益领域,单纯的从投资角度上看只会单方面提高票面本身的价格,但如果同时发生大规模赎回,就很容易造成踩踏事件,进一步加大债券市场的风险。

当然,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委外基金的发展,毕竟不少基金行业人士都表示,委外在大方向上并不存在问题,真正需要提防的是细节上的风控体系标准。

据上述城商行部门老总表示,其实严格来说银行的委外最后的结果都是由银行来承担,即使说没有委外基金,一样会有资管的风险,委外本身不应该承担风险,只是另一种形式的信托关系,反过来说,如果银行现在27万亿的理财都不做委外,全部留在银行资管自己来做,从系统性风险来看肯定是更大。

“但我觉得监管层的表态是对的,从利益驱动的角度基金公司是有很大的动力去追求越来越大的规模,从监管层的角度当然是要控制背后的风险,虽然确实客观上有这样的需求存在,但监管层也要形成一些自己的标准。”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6-11-22
委外资金究竟是基金业的救命稻草还是慢性毒药?
导语:随着委外基金的逐渐发行,似乎越来越多的风险点也慢慢暴露出来。11月22日讯 据中国基金报消息,2015年下半年开始,由于资产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