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7年国内第一家P2P平台上线以来,网贷行业走过了近10个年头,然而,其盈利状况一直是个谜,很多平台官网信息披露板块会定期公布运营数据,却从来不披露盈利和不良等关键信息。前几日,宜人贷发布2016年三季报,宣布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7.36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82.68%;其中三季度实现净利润3.44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07.70%。在互联网金融行业普遍亏损的背景下,宜人贷的财报数据给人一种错觉——网贷行业的盈利能力还不错。
实际情况究竟如何呢?
据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粗略统计,行业内真正具备可持续盈利能力的平台可能不超过1%。那么问题来了,平台盈利难的瓶颈在哪里?平台破解盈利难题的出路又在哪里?不妨往下看。
网贷行业的盈利平台知多少?
据网贷之家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10月末,国内正常运营的平台数量为2154家。能够实现盈利的平台有多少家呢?据苏宁金融研究院基于各类公开渠道的不完全统计,截止2016年10月末,有8家平台在官网或财务报告中披露了盈利信息,有10家平台的负责人在媒体访谈中披露了盈利信息,合计18家,不足正常运营平台数量的1%。具体见下表。
从上述已经宣布盈利的平台来看,普遍具有以下三大特征:
一是交易量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交易规模超过盈亏平衡点。
P2P平台的正常运营涉及到人员、系统、风控模型、运营等基本的成本支出,只有交易量达到一定规模才能覆盖这些固定成本支出,达到盈亏平衡点。从2016年10月份数据看,18家平台月度交易量均在1亿元以上,其中,就交易规模排名而言,有5家位居行业前十,月度交易量超过22亿元;12家位居行业前五十,月度交易量超过5亿元;交易量最低的联金所在行业中排名第147位,月成交量为1.23亿元。
二是借款标的多来自于线下第三方(或关联方),平台专注理财端运营,也能有效隔离资产端获取的高成本对平台盈利能力的影响。
就上述几家平台看,虽然官网和APP基本也都开设有借款申请入口,但主要的资产多由第三方(关联方)提供,第三方多为专注于资产端的小微信贷机构,二者分工明确,可有效降低运营成本。举例来讲,宜人贷与专注于资产端业务的宜信普惠为关联公司,团贷网与正合普惠为关联公司,联金所与联金微贷为关联公司,温商贷的全部借款标的均由线下第三方提供,微贷网则主要通过线下加盟的方式深耕车贷市场,等等。
三是盈利金额较小且实现盈利时间较短,盈利能力的可持续性存疑。除宜人贷外,其他平台盈利水平均在1亿元以下;从盈利时间上看,18家平台中,有3家于2014年实现盈利,7家于2015年实现盈利,8家于2016年宣布实现盈利,实现盈利的时间普遍低于一年。考虑到信贷行业不良资产暴露的滞后性,平台的可持续盈利能力存疑。
网贷平台盈利难源于三大黑洞
与不足1%的盈利平台相比,行业内绝大多数平台仍未走出亏损的泥潭。作为一种行业现象,亏损的原因必然也是行业性因素所致,在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看来,网贷平台盈利难,源于三大成本黑洞。
黑洞1:资产获取的资源投入黑洞
网贷平台的资产获取一般包括自营资产和第三方资产两个渠道,为了确保资产规模的稳定性,大平台倾向于自己找资产,在整体资产荒的背景下,优质的高息资产不多,平台多通过线下渠道人工找资产,致使运营成本高企。
以表格1中月交易量最低的联金所为例,其官网显示,联金所的资产提供方联金微贷目前已经在40余个大中城市设立46家分支机构,其中一类分公司(20家)统一配备500㎡的办公场所和65人的专业团队,二类分公司统一配备150㎡的办公场所和15人的专业团队,每家分公司每月可合计开发超过2000个新增借款客户。月均一个亿的交易规模尚需要如此多的人力资源配置,月均几十亿交易额的平台需要配置更多的力量获取资产。据笔者了解,很多大平台虽然没有披露具体的资产来源,但其借款项目很多也都源于线下渠道,其线下客户经理或线下代理人员数据少则几万,多则十几万,由此带来的人员成本和渠道租金成本在促成贷款中的占比多在10%以上,构成了运营成本高企的重要来源。
黑洞二2:“本息保障”的成本黑洞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虽然明确要求网贷机构不得“直接或变相向出借人提供担保或者承诺保本保息”,但从实际情况看,P2P平台仍普遍承担隐形的“本息保障”责任,因不良资产形成的资产减值损失需要平台自行消化。为了尽可能降低风险损失,网贷平台不得不在贷前资产选择、寻找第三方增信、贷中风险审批、贷后风险监控、不良资产催收以及抵质押物变现等方面投入大量资源,大大提升了平台运营成本。如下图所示,平台从接到借款申请到最后资产到期退出,中间涉及多个环节。图 1 网贷平台风控成本知多少,数据来源:某平台官网
问题在于,即便平台在风控环节投入了大量精力,受客户资质和经济大环境等因素影响,行业内平均不良率仍然在8%以上,导致平台资产减值损失居高不下,不少平台的资产减值损失占平台营收的比例甚至达到50%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成本黑洞。
黑洞三:“流量枯竭”背景下的获客成本黑洞
近年来,各类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崛起,始于网民数量快速增长的红利,然而,现阶段这一红利已呈现出明显的逐年下降态势,不足以支撑行业的高速增长。据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其中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也达到31.7%。从增速上看,自2014年以来,网民数量增速已经从10%左右大幅下降至6%左右。图2 2011年以来我国网民新增情况,数据来源:CNNIC、苏宁金融研究院
就互联网理财来看,截止2016年6月,国内互联网理财用户数为1.014亿,较2015年末新增1114万人,2013年和2014年用户爆发式增长的态势不再,这背后的主要原因在于互联网理财产品的购买便捷性、高流动性和其发展之初的高收益等特点使其潜在用户已很大程度得到转化。随着理财收益率的持续下滑,互联网理财对新用户的吸引力逐步下降,用户新增也进入到相对平稳状态。
在此背景下,网贷平台的用户获取也不得不从数量和增量优先转向质量和存量优先,客户的争夺日趋激烈,获客成本大幅提升。据悉,目前平台的有效获客成本已经达到千元以上,成为运营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如何破解网贷平台的盈利困境?
综上,就目前的市场环境和行业环境看,网贷平台要实现盈利,首先要过规模关、风控关和获客关。规模关是说交易规模要足够大,超过行业盈亏平衡点;风控关是说风控模型要足够有效,坏账率水平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获客关是说客户基础足够丰富,依靠存量客户即可维持正常运转。
在此基础之上,需要着力在资产端获取上削减成本,综合利用资产转型、渠道转型、第三方渠道合作等手段,降低资产获取过程中的渠道成本和人力成本。当然,在市场竞争允许的情况下,适当下调理财端收益率水平对于实现盈利也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不过,凡事总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对网贷平台而言,上面几点并不容易实现。也正是因为不容易实现,盈利的平台才如此少见。
展望下未来,随着各项监管政策的逐步落地,行业规模空间大幅压缩,准入门槛也大幅提升,届时,众多小平台将因合规因素选择退出,一些平台也会因市场空间的压缩而退出,剩下的平台以行业巨头为主,市场竞争将更趋理性化,“本息保障”的隐形规则也有望打破,届时存活下来的平台可能更加容易实现盈利。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零壹财经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零壹财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马云现身支付宝20周年纪念日:AI将改变一切,但不意味着决定一切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