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三个大洲的融资交易数量都全线下降。欧洲和美洲的融资额都有所下滑,但亚洲却一改上季度的颓势,成为唯一一个金融科技融资额呈现环比增长的大洲。
11月21日讯 第三季度,由风险资本(“风投”)支持的金融科技公司获投金额连续两个月下跌,但中国金融科技公司的获投金额却环比增加了67%。
近日,毕马威和CB Insights共同发表的一份有关金融科技风投趋势的全球性季报《金融科技行业脉动》(Pulse of Fintech),报告显示,第三季度全球由风投支持的金融科技融资下降了17%至24亿美元,交易活动则下降了12%,有178宗。这已经是全球金融科技风投融资连续两个季度下降,达到了从2014年第二季度以来的最低点。
从地区上来看,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三个大洲的融资交易数量都全线下降。欧洲和美洲的融资额都有所下滑,但亚洲却一改上季度的颓势,成为唯一一个金融科技融资额呈现环比增长的大洲。
虽然亚洲的交易数量在第三季度下降到了五个季度以来的低点,只有35宗,但流入由风投支持的公司的资金比上季度增加了50%,达到12亿美元。根据报告,按此速度,2016年全年,2016年亚洲的金融科技投资会打破上一年48亿美元的历史纪录。亚洲本季度表现亮眼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的业绩十分强劲。
可以看到,第三季度全球融资额前30的风投交易中,入围的亚洲公司大部分都分布在中国。包括趣分期、第一P2P、掌贝、51信用卡、网娱大师和矩阵金融。
第三季度共有超过10亿美元的资金投入到由风投支持的中国金融科技公司,共有12宗交易,而第二季度则录得6亿美元的投入资金,涉及13宗交易。虽然交易数量下降了,但融资总额却上升了,这样的趋势与此前IT桔子的报告呈现出来的中国互金领域的投资情况也吻合,说明大额融资增多,也符合该行业已经开始洗牌的趋势,必然有人欢喜有人愁。(详情可阅读36氪特写《互联网金融大退潮:从集体癫狂,到裁员、跑路、上市遇阻》)
在金融科技的细分领域上,据报告,投资者继续把焦点放在中国的支付和借贷领域,区块链因其在支付和借贷服务方面越来越流行而获得重视。毕马威中国合伙人张峻铭说道:“随着银行和金融机构研究最佳的操作方式并密切关注跨国公司在这个领域的做法,区块链正变得炙手可热。风投投资者在亚洲的小型区块链技术公司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一些新兴公司已进入它们的第二或第三轮融资。”
不过保险科技开始逐渐走强。此前,毕马威与投资公司H2 Ventures联手发布了“2016年金融科技公司百强” (Fintech 100)报告, 选出了100家金融科技创新者(包括50名领导者和50名新星)。除了中国企业从占领榜首之外,另外的趋势就是:保险科技(insurtech)的逐渐兴起和监管科技(regtech)的冒头。
保险科技公司在这两年成长迅速。在今年的金融科技100强名单中,有 12家保险科技公司,这几乎是去年的两倍,去年仅有7家。2015年,金融科技百强榜前2名都是保险公司,前年则没有任何保险公司上榜。而这些保险公司里面,关注医疗保险的也尤其多。
同时,在今年的榜单中,首次出现了新的金融科技细分领域,监管科技(regtech)。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越来越多企业和监管层意识到未来风控的重要,监管科技公司也开始引起注意。这些公司从事的业务包括:用实时监控、机器学习和行为分析等技术,了解客户(Know Your Customer,KYC)、反洗钱(Anti-Money Laundering,AML),帮助支付网络、银行和零售商检测和预防欺诈行为,调查经济犯罪、降低交易风险,以减少损失。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马云现身支付宝20周年纪念日:AI将改变一切,但不意味着决定一切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