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汪伟
智能投顾热潮涌起,许多人拿国内的智能投顾和美国对比,理财魔方联合创始人马永谙认为,两个国家的理财市场、投资者、传统金融机构状况都完全不同,所以两个市场没任何可比性。
从1940年美国投资顾问法正式颁布算起,美国理财市场有漫长的70多年历史,中国理财市场不可能再有如此漫长的时间去积累高素质人群。
美国的智能投顾只是传统投顾的一个补充,国内的传统投顾彻底是个空白;智能投顾相关的资产管理及客户分析技术,在美国的传统金融机构里已经广泛使用,而国内的传统金融机构对技术十分不敏感,传统的资产管理技术都所用不多,遑论人工智能的引入。
其实,中国过去理财产品存在的问题不是不挣钱。理财魔方联合创始人周维对记者表示,中国理财市场既不缺产品也不缺高收益产品,中国的基金收益率全世界来看都非常之高,大部分投资者却没有享受这部分收益。
多少人在投资?——基金投资的“生存率”逐年降低
资料图/理财魔方
图表反应的事实是基金投资者大比例赔钱。
花多少钱投基金?——小账户是主流
资料图/理财魔方
从投资金额来看小额投资是基金投资的主流,90%以上的基金账户投资额度不超过10万元。
什么年龄的人在投基金?——投资者在快速年轻化
资料图/理财魔方
基金投资者年轻化,使得借助智能技术、互联网平台为他们提供个性化、高质量、低成本理财服务成为可能。
投资者收益等于投入资金乘以收益率,首先,基金公司收益率很高,中国公募基金从成立至今,理财魔方统计历史数据显示,4300支公募基金平均一年收益率19.2%,年化复利收益率12.6%(股票型基金17%),中国基金收益率没有问题,那问题就出在投入资金结构。
大部分投资者资金投入是一个倒三角形,市场最底端投入最少,市场最顶端投入最大,这就导致市场只要稍微下跌,投资者之前所有的盈利都会被吞噬。下跌过程中,大部分投资者资金退出却是正三角形,一开始下跌退出很少,市场跌到底部全部退出。
投资者为什么会有如此畸形的资金进出结构?马永谙认为根源是投资者对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认知不足,以及风险节制能力不足。很多人在市场底部的时候低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所以会选择承担最低的风险。在投资表现上,就是不投入或者投一点点。而随着市场的上涨,他对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认识越来越高,到市场顶点的时候也达到顶点,表现为投入资金最大。
资料图/理财魔方
所以,理财要关注两方面:一方面是选择好的品种,但更重要的是第二方面,控制好自己资金的进出结构。传统上,做好品种是基金公司的责任。但是控制好投资者的资金进出结构不是基金公司的职责,应该是理财机构的职责。可惜的是,传统的所谓理财机构,比如银行、三方销售公司,他们不光无助于投资者的资金进出,甚至是推波助澜的反作用。马永谙认为中国市场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财机构。投资者赔了钱,不应该把责任归到基金公司身上,这个锅其实应该由理财机构来背。
正常的理财市场应该分为前、中、后三端,与传统所见即所得的产品相比有差异,它是需要持续不断的为投资者服务,理财产品卖出去只是第一步,等到投资者拿回本金和收益才算完成,整个反馈周期非常长。
前端是产品销售端——银行、第三方销售公司,它们把产品卖给客户,听客户声音;后端是产品管理端——基金公司,它们的任务是制造产品,听市场的声音,根据市场操作,在不同风险水平市场获取高额收益。但投资的特点是逆人性,逆着市场周期操作才能获得高额收益。所以,理财生态的两端相互冲突,也就是说客户需要的一般不是投资需要的,客户的声音和市场的选择往往相反。
中端就是理财机构,理财机构应该是独立的第三方。马永谙认为智能投顾填充了中国当前市场理财机构的空白。智能投顾本质是投顾服务,不做产品,也不做销售,是在客户与市场变动的曲线之间拉弹簧,拉的过程需要个性化,因为每个人风险承受能力不同,同一个人不同时间风险承受能力也不同。智能投顾要了解投资者的心理底线,动态的去调整组合,保持在投资者心理底线之上运行,只有这样,风险补偿、时间,才会成为投资者的朋友。
马永谙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智能投顾公司最重要的是把给客户定制风险放在第一位,从实际操作中应该注重风险控制,而不是只追求过高收益。风险控制不是一锤子买卖,从开始做产品组合就要做风控,组合内包含许多风险因子,要让风险因子之间关联度尽可能地低。”
短期内,智能投顾最大的问题是技术。马永谙认为在智能投顾领域很多传统的互联网思维一定要抛弃,智能投顾公司应该先沉淀自己,做好技术,有金刚钻才能揽瓷器活。
马永谙向记者坦言他最害怕的是类似于做P2P的公司打着智能投顾的幌子滥竽充数,破坏行业生态。长期来看,政策上需要支持,监管层对智能投顾应该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和监管,最重要的是给足够的宽容度和政策空间。
智能投顾对相应的法律法规、监管体系、监管主体的专业能力等均提出更高要求,对监管主体而言无疑是一大挑战。对于美国智能投顾的监管,现任证监会主席Mary Jo White表示,“监管者有义务去了解、监督和在适当之处鼓励金融科技的发展,同时也要准备好在必要之处实施投资者和市场保护措施。”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 北银消费金融公司【远离各类不良校园贷】风险提示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