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邦资管在互联网金融ABS方面积累的优势使其继续在该领域深耕。10月28日,德邦证券又联手小米,发行德邦证券小米小贷第一期资产支持专项。该专项计划未依赖外部增信,而是通过产品涉及采用内部增信机制来保障投资人收益。发行规模5亿元。
11月18日讯 刚刚过去的双11再创历史纪录。艾媒咨询数据显示,截至11月11日24∶00,中国“双十一”全网销售额达到了1695.4亿元,创历史新高。蚂蚁金服全天完成支付10.5亿笔,其中花呗占比达到了20%。
互联网金融创新服务激发了千亿级的消费市场。这场消费盛宴造就了多个赢家,包括淘宝、京东等电商,也包括背后提供消费能力支撑的金融机构。德邦资管相关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花呗ABS此前申请的300亿额度已使用270亿,目前正在申报200亿元的新额度。此前,德邦证券分别取得了花呗ABS、借呗ABS300亿的储架规模。
凭借一系列互联网金融产品,德邦证券意外成为黑马。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17日,德邦证券ABS累计发行规模628亿元,稳居首位。发行数量27只。排在第二位的中信证券规模为228亿元。
实际上,ABS正成为券商重点的创新业务之一。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新发企业ABS的规模已经达到3735亿元,较去年增长了83%。各行业都在分享着行业快速发展的盛宴。
在这场盛宴之下,各家机构正在打造独特的竞争优势。例如,德邦证券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形成了特色,华泰资管在互联网金融与票据领域也正在打造自己的优势,国金证券则发力租赁租金市场。竞争格局正在出现分化。前十大管理人的发行规模占比超过一半。在与基金子公司竞争中,券商正成为重要的ABS发行主体。
然而,在这快速发展中,也隐藏着风险。“随着市场的逐步扩大,融资人、基础资产风险集中、外部增信效果不佳等均会带来信用资质下沉,管理人在尽调、存续期管理方面的不到位,也将可能带来风险的集中暴露。”17日,华泰资管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黑马德邦逆袭路径
双11当日,消费信贷类支付工具“花呗”支付超 2.1 亿笔,占支付总笔数 20%;支付总金额约 268 亿元,占总交易额 22.2%。
今年以来,以花呗、借呗、京东白条、小米小贷作为原始权益人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越来越多的得到受众认可。作为资产证券化管理人的证券机构也在这种消费浪潮中成为赢家。
“针对双十一,我们特意推出了购物节特别款,针对购物节产生的消费包装成ABS,目前正在交易所审核中,将于近期发行。”德邦资管相关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在ABS领域,德邦证券成为一匹黑马。Wind数据显示,截至10月底,德邦证券作为互联网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管理人的发行规模已经达到513亿元,稳居榜首。排在第二位的发行规模仅为73亿元。
“我们是在去年1月份做了第一单ABS,最初集中在公用事业、租赁小贷等行业,之后一直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布局。今年迎来发展风口,我们也正在细化一些消费金融产品模式、分析模型、贷后方式等,争取形成比较深入的合作。” 德邦证券资管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德邦证券目前与蚂蚁金服旗下公司通过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发行的产品分为三个系列,德邦花呗ABS、德邦借呗ABS、德邦花呗分期ABS。截至11月11日,花呗ABS已发行13期,发行规模270亿元;借呗ABS已发行6期,发行规模135亿元;花呗分期ABS已发行7期,规模102.8亿元。合计发行规模达到507.8亿元。
与阿里的合作也使得德邦的ABS规模急剧扩张。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17日,德邦证券ABS发行规模达到了628亿元,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德邦资管在互联网金融ABS方面积累的优势使其继续在该领域深耕。10月28日,德邦证券又联手小米,发行德邦证券小米小贷第一期资产支持专项。该专项计划未依赖外部增信,而是通过产品涉及采用内部增信机制来保障投资人收益。发行规模5亿元。
- 马云现身支付宝20周年纪念日:AI将改变一切,但不意味着决定一切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