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既然要说数字技术推动了普惠金融,恐怕要说明在没有数字技术的时候,普惠金融发展到底存在什么困难,或者说在数字技术和传统的金融服务的条件下,普惠金融发展有什么区别。现在我们知道互联网金融已经有了官方权威定义。传统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从事金融业务,以及其他非金融机构、互联网企业从事金融业务,都叫互联网金融。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刚刚发布的《数字科技推动普惠金融》所说的普惠金融看来还是狭义的,仅仅谈的是通过数字技术开展的普惠金融。
数字技术能为普惠金融带来什么?
要说数字技术有利于普惠金融发展,恐怕要着重说说原来的情况下究竟怎么不利于普惠金融发展。大家现在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不全面,存在一些偏差或者不够全面的说法。比如说常见的说法是数字技术极大地减少了金融业务的成本,因此它有利于普惠金融发展。
既然降低了成本,那么在互联网信贷、互联网支付、互联网理财业务等方面,能不能将其降低成本和传统金融业务中的通过信息化技术处理信贷、支付、理财的成本做一个比较?而不是简单地说传统业务由于需要进行人工调查,所以成本理所当然会更高。而且既然成本低了,为什么互联网借贷利率要比传统金融利率高得多?
既然支付业务通过互联网来做成本降低了,那为何要通过其他方式渠道的回报来覆盖成本,否则就不能维持可持续发展?这和普惠金融的定义究竟是个什么关系?
普惠金融说的是要以可承担的成本和可持续的商业原则为社会各个阶层特别是低收入人群提供所需要的金融服务。是不是可承受的成本?是不是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为什么有些原先不收费的业务现在已经在考虑收费了?其实不少互联网金融公司先期主要是为了吸引客户,增加客户粘性,收费问题下一步再说。按照时兴的说法就是要先“烧钱”。现在似乎没有一家互联网金融机构愿意公布支付业务的真正成本到底是多少。所以互联网金融业务极大降低了金融业务成本这个说法要认真研究,说法要准确。
实际上技术的进步,电子化、数字化应该是有利于降低成本的,这是肯定的。但是在现在的这种模式下,是不是真的能降低成本?我们曾经算过,传统银行一笔柜台业务成本大概是一块多钱,电子化业务成本,无论是网银还是电话银行,平均下来是三四毛钱,这是明显降低的。
所以现在说这个问题,我觉得要有一些计算和比较,才能让大家心服口服。比如说P2P,说是由于不需要人工调查了,完全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信贷审批的,同时我们又总是说互联网企业还没有进入央行的征信系统,承认我们的征信根本不完善,这里有矛盾吧?因此我们简单地说互联网借贷成本极大地降低恐怕还不够准确,完全靠有限的一些社交行为数据来判别客户风险恐怕也不够可靠。而实际上我们看到在P2P的发展过程中随之出现的风控不足甚至大量的跑路与这方面的认识都有一定关系。
所以我认为要看到互联网金融有效的一面,也要看到还存在的问题,或者还有哪些方面需要继续努力。
对互联网金融的冷思考
比如说征信不完整,就不可能使得信用调查从大家说的耗时耗力的传统人工调查到完全在网上瞬间就可以完成。现在传统金融机构也有强大的计算机网络,在技术上实行信贷全部网上审批没有问题,但是现在实际上只做到个人信贷业务的一部分是网上审批,其余的都是人工和机器审批相结合,为什么?我们认为高分段自动准入,低分段自动拒绝,中间分段应该是人工加机器识别。如果100%都可以自动审批,这个风控的可靠性是值得研究的。
现在有关部门、媒体对互联网金融出现的风险表现出了很大的容忍,出了涉及多少万人闹事的风险问题,基本上采取的是尽量冷处理。可以想象如果这个问题是发生在某一个传统金融机构身上,会是什么现象?会炒到什么程度?这些现象我觉得需要研究。
国际上来看小型金融机构放贷利率高于中型机构,中型机构的放贷利率一定高于大型机构,这跟管理成本等都有关系。因此这些机构,小贷公司也好,包括P2P也好,它们的放贷成本高于大型银行是非常自然的,不必奇怪。但是我们现在需要注意的是什么?现在有一种说法是,要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就要办更多的小型金融机构。如果说办更多小型银行对解决融资难或多或少有些帮助的话,对解决融资贵逻辑上则是不通的。利率是要覆盖成本和风险的。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展开,利率高低最终要由借贷双方的市场行为决定。
互联网金融真的能惠及贫困人口吗?
最近我到贫困山区,接触了几个贫困县的农民和基层干部,他们那里已经有了电商在卖猪肉、卖羊肉、卖核桃,我觉得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确实对贫困山区的脱贫致富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我反复问他们,如果你们需要钱,现在你们能不能通过互联网借贷借到钱?我走了四个县,问下来,基本上也是没有覆盖的。相反,他们会找传统银行,比如农信社、农业银行,包括工商银行等。
贫困人口接受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可能性,或者真正覆盖面将来能做到多大?这一点确实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我们想象互联网金融很方便,但是实际上在推进过程中并不完全如此,而且也不完全是一个农民的文化水平问题。(本文作者介绍:工商银行原行长、银监会特邀顾问 杨凯生)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 北银消费金融公司【远离各类不良校园贷】风险提示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