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首先要注意对偿债能力有理性的认知,切忌冲动消费;其次,消费者在购买消费金融产品时,要注意对自身私人信息的保护,谨防因为私人信息泄露导致财务损失 。
双11还只是电商大战吗?NO!
在阿里、京东布局金融生态后,背后的消费金融大战也越发激烈,而在消金爆发的宏观趋势下,蚂蚁花呗、京东白条业务正被更多用户使用,在提升消费力和撬动消费额上,效用被进一步放大。可以说,在双11电商成交量的巨额增长上,它们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也存在不少隐患,比如消费者在冲动消费后产生的还款压力而造成的坏账风险,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等。
电商巨头捷报频发的背后...
今天凌晨,双11第一张战报发布,“阿里巴巴双11活动开启后52秒,天猫平台的成交额突破10亿元,在6分58秒成交额突破10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约140%”随后各大平台开始了晒成绩单的比赛。截止至11日9时京东双11成交额111亿元,交易额增长量同比增加78%;苏宁首个小时订单量同步增长287%;国美首个小时全站交易额同比增366%,订单量超过200万…
据公开数据显示,蚂蚁金服花呗在11日0:30的支付笔数占天猫总支付笔数的28%,撬动的消费总金额已达85亿元。
而且,双11前,超过1500万消费者领取了花呗的提额。前半小时,花呗支付笔数达到3802万笔,同比增幅高达113.6%,创下纪录。
而野马财经从京东金融获悉,11日在第一个小时内,京东金融的支付峰值是去年同期的4.5倍,支付成功率仍然保持在99.99%的水平。使用京东小金库支付的消费笔数较去年同期增长了600%。
苏宁消费金融公司旗下任性付产品也公布了首批数据。截至11月11日1:10,任性付免息分期、满减等叠加优惠已为用户节省超过600万元。而任性付最快的一笔授信只花费了两秒。
借贷消费这一观念正被更多人所接受。有业内人士分析,类似手机、电器等高价产品,分期支付更能刺激大众消费,对于中低消费人群的刺激作用则更为明显。
京东金融方面向野马财经表示,京东金融的消费金融产品“白条”对于拉动消费效果明显,以北京地区为例,白条用户使用分期消费后,月消费购买力提升了97%。
而这一趋势在双11全面呈现,并达到高潮。信用借贷让消费者在双11一次性消费个够。而且整体趋势是,消费金融正在反超传统支付。比如,在支付方式的选择上,蚂蚁金服旗下的花呗和余额宝两种支付方式,支付笔数占比分别高达29%和18%。花呗支付占比已经超过了余额宝。
今年双11的完整数据还没有出炉,去年的数据已经显示出相关的迹象。蚂蚁金服在去年双11首次启用了蚂蚁花呗。去年“双11”,蚂蚁花呗交易总笔数6048万笔,占到了支付宝整体交易8.5%,将中低消费人群的消费力提升了50%。
定性为商业赊购的京东“白条”去年向用户提供最高1.5万元的个人信用额度,其战报数据显示,去年“双11”单日京东白条用户同比增长800%。
易观分析师王蓬博在接受野马财经采访时提到,随着监管层对消费金融行业政策的逐步放宽,消费金融正在拉动内需方面等发挥巨大的作用。电商平台作为主要的消费渠道和场景之一,加入了消费金融产品,在双十一整体销售金额肯定会更上一个台阶。消费金融产品对双十一的拉动作用主要体现在3C、电器、家装家具等客单价相对较高的产品。对中低收入特别是蓝领人群的刺激作用会更加明显。
可以说,在交易额猛增的背后,离不开互联网金融的大力助推。
而反过来,随着电商平台等场景深入社会方方面面,更多消费场景也让消费类金融体量持续扩大。蚂蚁金服方面表示,“双11”不只是支付试验田,也已经成为更多金融服务的试验田。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副教授唐涯表示,我国金融环境是以生产型为主导的方式,即企业信贷占比高、个人消费信贷占比低,这种方式会表现出金融抑制的情况,个人消费信贷是被严重抑制的,正是这种抑制给了消费金融生长空间。
高大上的金融已慢慢渗透进每个普通人的消费生活中,而且在“双11”整个消费链路上都发挥作用,未来征信体系的逐渐完善将释放出更大的信用价值。同时,中国的消费结构正从生存型消费向品质型消费过渡,消费的升级使得消费金融迎来爆发。
消费金融潜力虽大,也应警惕潘多拉魔盒
长期以来,我国消费需求偏低,导致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因而,扩大内需的重点在于扩大消费需求,发展消费金融是一个重要着力点。消费金融服务不仅能帮助消费者进行资金融通,对收入进行跨期分配,而且能使交易过程更加顺畅便利,从而激发潜在的消费需求。
近来年,有关支持政策层出不穷,去年3月,央行联合银监会发布的《关于加大对消费金融领域支持的指导意见》指出,要积极培育发展消费金融的组织体系、加快推进消费信贷管理模式和产品创新、加大对新的消费重点领域金融支持等。央行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个人消费贷款额为142万亿元,2014年达到171万亿元,2015年则直逼300万亿元,中国个人信贷类消费金融市场进入爆发期。
而据艾瑞咨询等机构联合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研究报告》预测,未来几年,消费金融将保持高速增长,到2019年将达到3.398万亿元的水平。
在创业浪潮中,消费金融也成为新的风口。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从事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机构已经超过100家,市场参与主体包括了商业银行、汽车消费金融公司、电商巨头、P2P网贷机构及其他互联网公司等。随着网购消费的信贷占比越来越高,消费金融基本已经成为电商巨头标配和各个促销节点的重要武器。
总之,消费金融对于消费体验和电商交易额有着明显的提高作用,但是同时,冲动消费后,还款压力带来的负担而产生的坏账风险、个人的信用也将受到考验。一旦双11,甚至消费全面倚仗消费金融,这会开启“潘多拉的魔盒”吗?
易观分析师王蓬博表示,消费者首先要注意对偿债能力有理性的认知,切忌冲动消费;其次,消费者在购买消费金融产品时,要注意对自身私人信息的保护,谨防因为私人信息泄露导致财务损失 。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马云现身支付宝20周年纪念日:AI将改变一切,但不意味着决定一切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