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双11”,各大电商平台、金融机构都在挖掘消费链条背后的金融商机,各种新型的金融工具,也成为了撬动年度消费大促的重要工具。
11月10日讯 “双11”消费狂欢节进入第8个年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迭代,相关的金融产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打造“买买买”的平台之外,互联网公司提供的消费信贷、消费保险、消费理财产品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今年的“双11”,各大电商平台、金融机构都在挖掘消费链条背后的金融商机,各种新型的金融工具,也成为了撬动年度消费大促的重要工具。
电商巨头抢滩支付通道
近年来,在经济转型打造新经济增长引擎的时代背景下,消费金融迎来快速发展。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国从事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机构已经超过100家,市场参与主体包括了商业银行、汽车消费金融公司、电商巨头、P2P网贷机构及其他互联网公司等。
“双11”无疑是输出金融产品的绝佳场景。从“掏钱购物”到分期付款、预支消费,蚂蚁金服、京东金融、苏宁消费金融等机构纷纷入场,开始成为了“双11”消费支付的主角,打响消费金融促进消费之战。
蚂蚁金服集团财富事业群总裁黄浩表示,8年前的淘宝“双11”,支付主角还是支付宝余额;到2011年左右,银行快捷支付转为主角,每年都会有银行支付通道被挤垮;2013年开始,余额宝渐成主流,去年“双11”中21%的支付来自余额宝;预计从今年开始,花呗和余额宝将占支付渠道的绝大部分。
今年“双11”,各大品牌消费金融大战早在一个月之前就已经打响。花呗从10月18日便开始“提额”。蚂蚁金服透露,原计划的总额度是100亿元,但截至11月1日,今年用户提额已经达到170亿元,目前还在紧急追加额度,用户数是去年活动结束时的1.5倍。
与此同时,另一个电商巨头京东金融也针对“双11”升级了其“白条”功能,如推出京东小金库和白条用户6天6期免息、线下银联POS机使用白条闪付购物立减等优惠。
由于能够缓解消费者购买的经济压力,进而提升销售,不少商户也欣然接受此类消费金融工具。根据蚂蚁金服提供的数据,天猫商户在开通花呗分期的首月,花呗用户在该店铺的交易额提升33%,次月继续提升26%;使用花呗分期后,用户客单价平均提升41%。
值得注意的是,沿着“双11”的供应链条,电商平台也专门针对商家提供了融资服务。“针对双11备货,我们已经为133万家的卖家提供了信贷服务,累计的放款额是497亿多元,将近500亿元,相当于每天放款的用户数有2.2万户,户均贷款3.7万。”网商银行行长、蚂蚁金服集团副总裁俞胜法说。
保险覆盖电商消费全环节
每年“双11”购物狂欢节,总是少不了保险的身影。除了电商平台绞尽脑汁完善购物体验外,保险公司也结合网购特点,开发了各类消费保险,实现从传统保险产品简单的打折促销,到深入网购全流程推出场景保险的转型。
物流体验是每年“双11”期间消费者面临的最大痛点。去年“双11”期间,仅退货运费险出单就达到了3.08亿笔,而这一数字仍有望在今年同期实现高速增长。
据国家邮政局数据预测,今年“双11”期间全行业处理的邮件业务量将超过10.5亿件,比去年同期增长35%。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透露,每到购物狂欢节期间,快递送货量几乎是平常的三倍。由于积压的快件较多,如果快递员匹配不足,要完全“消化”这些快件起码需要一周,甚至更长时间。
针对今年“双11”期间大概率出现的物流爆仓、收货难、收货慢等行业痛点,各大电商平台频出奇招。如蚂蚁金服针对“双11”推出了“衣服褪色险”“鞋子脱胶险”“生鲜腐烂险”这些新奇产品。京东金融也与保险公司合作,发起了一项“双11购物物流保障计划”,消费者电商购物可获赠“送货龟速险”,一旦收货慢了,将获得保险赔付。
为了让消费者安心付款,还有不少保险公司推出了账户资金安全险。目前,各大保险公司推出的账户资金安全险的保障范围大同小异,保额在5万元、10万元甚至100万元的盗刷理赔险,保费往往从几角钱到几十元不等,且部分产品还可根据每个人的账户风险水平来厘定保费。
以人保财险推出的个人账户资金安全保险为例,消费者可根据个人自身经济情况选择保险金额,保险金额最低1万元,最高达100万元。
“实际上,消费保险已经逐渐成长为一个覆盖面很大的保险类型,仅在蚂蚁金服保险平台上,消费保险保民就已经超过3亿,覆盖淘宝天猫平台上400多万家商户。”蚂蚁金服保险事业群总监梁越平对记者表示,预计这类新型的保险产品将为保险行业带来的新增保民超过1亿。
据蚂蚁金服保险平台统计,今年共有包括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太平洋保险、泰康保险等9家保险公司与其合作,提供了质量、物流、售后、价格、信用保障等五类,超过30种的消费保险服务。
业内人士分析,新型消费保险尚在试水阶段,盈利能力目前尚难下断论,但由于其深度切入日常消费场景,可培育用户的保险意识,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专家观点
北京大学金融系副教授唐涯:
国内消费金融发展空间巨大
与多年前“互联网金融”一夜走红相似,“消费金融”成为了当下的热词。随着各大电商平台借“双11”大打金融战,消费金融无疑成为的新主角。2015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30万亿元,消费超过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第一动力。而2016年上半年,住户部门消费信贷余额同比增长19.4%,增速比2015年同期提高3.9%。
“预测到2017年互联网金融消费市场将增加到2万亿元,到2018年则增加到3.8万亿。”广东金融消费权益保护联合会副秘书长冼宇航表示。
目前,消费金融领域中既有线下传统银行端通过消费信贷布局市场,也不乏P2P公司转型和新型消费金融公司进入,大型电商平台亦摩拳擦掌一争高下,市场一片喧嚣。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副教授唐涯分析认为,中国的消费金融尚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而电商平台进军消费金融领域具有天然优势。“在美国的资产证券化市场,消费信贷约占82%,生产型企业的企业信贷约占18%。在欧洲,两者比例为70%比30%,而中国则大概是12%比88%。”
在唐涯看来,随着国家和民众财富的积累,消费的需求得到释放,为消费金融留下巨大的发展空间。电商平台进军消费金融领域的天然优势在于,通过现有渠道可触及最底层的用户。在中国,消费杠杆是非常低的,消费金融距离红海还有很远的距离。
- 马云现身支付宝20周年纪念日:AI将改变一切,但不意味着决定一切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