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间,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蓬勃发展,催生出了一大批创业公司和创新模式,但与此同时风险也在恣意蔓延。
按照银监会的口径,截至2015年11月末,全国正常运营的网贷机构共2612家,其中问题平台数量1000多家,约占全行业机构总数的30%.受P2P(个人与个人间的小额借贷交易)拖累,就连过去几年最受宠的概念--互联网金融也成了一个尴尬的标签。
随着e租宝、大大集团等风险事件的接连爆发,网贷监管政策征求意见稿的下发,以及多部门联合整顿,互联网金融这个新兴的行业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舆论危机和行业危机。
另一面是,随着监管框架的日益明晰、投资者投资风险教育普及的初步完成,互联网金融公司们终于有了冲击IPO的底气,毕竟一个没有游戏规则的行业很难让资本市场放心买单。
1月27日,有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微众银行将于近期完成首轮4.5亿美元融资。而就在1月15日,京东金融宣布获得66.5亿人民币的首轮融资;1月18日,陆金所宣布完成12.16亿美元B轮融资。
更大的背景在于,步入新常态的中国需要新经济、新金融,传统金融业、互联网巨头、创业型公司正通过不同路径渗透到新金融领域。要杜绝新生事物野蛮生长,必先完善监管体系。
乱象集中爆发,引从严整治
京师律师事务所互联网金融事务部主任、高级合伙人左胜高律师长期关注互联网金融法律风险管理和行业发展。他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目前看,互联网金融平台的风险主要集中在触犯了监管部门的四个方面底线:平台自融、平台涉及资金池、平台提供担保、非法吸收存款等非法集资。一旦触犯这四个底线,容易引发刑事犯罪的风险、导致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等犯罪行为发生。比如作为第一案的“东方创投”案,以及近期的e租宝事件、大大集团事件就是按照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来立案侦查的。
在左胜高看来,目前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集中整顿很有必要,中国互联网金融最近四五年的发展经历是一段野蛮发展史,每年以数倍、数十倍的速度发展,而且平台面临着极度同质化的问题;同时也出现了一部分平台打着互联网金融的名义,做着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不法行为。因此,基于前期无序无准入门槛的野蛮发展,才导致近段时间以来出现了一系列互联网金融危机事件的爆发,目前P2P平台还处在风险爆发的高峰期。
实际上,在互联网金融行业危机不断暴露的同时,国家监管层已经开始行动,致力于行业的规范有序发展。
2015年7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第一次以法规的形式正式对互联网金融进行规范。
2015年12月28日,由银监会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四部门研究起草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这一征求意见稿中明确了平台的12条禁止行为、合适的投资者、地方金融管理部门的备案以及四部门在互联网金融监管中的职责定位。其中,公安部牵头负责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进行互联网安全监管,打击网络借贷涉及的金融犯罪工作。
左胜高认为,目前这些监管条例中还存在不足之处,比如资金的银行存管问题、线下业务开展问题等等。举个例子,规定要求资金应该由银行存管,但是实践中,银行没有针对网络借贷资金存管的业务,或准入门槛较高,这导致了当互联网金融平台为合规去寻找银行时,银行没有相应的部门进行对接,这就形成了落差。
1月23日,全国公安厅局长会议消息称,针对当前经济金融领域犯罪多发态势,公安机关将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集中开展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
多位互联网金融从业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全国各地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整治从e租宝事件后就已经开始了。现在高层的密集喊话透露出这一整治的力度将持续加大。
对互联网金融行业而言,短期的阵痛才能换来长久的发展。
对于公安部门的专项整治,市场观点认为,既可以保护合规、合法的平台有序发展;同时打击打着互联网金融幌子的平台,也可以保障投资者资金安全,对行业发展和社会稳定均有益处。
但值得注意的是,公安部门的查办和舆论的关注,一方面使投资者的风险意识提高;但另一方面,也会在短期内增加P2P行业的不确定因素,引发投资者的恐慌,因此提前兑付。这一情况下,互联网金融平台也面临着挤兑的风险。
左胜高认为,从e租宝事件中可以看到,这类事件一旦处理不当,很容易引发维权、上访活动等,因此一方面既要继续整顿,另一方面需要各方面多部门妥善处理,要避免一刀切,引发社会的恐慌。
天津市一位副市长此前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尽管天津没有暂停类金融企业审批,但是对相关行业的市场主体的工商登记已经收紧了:冠以“金融”二字的市场主体,必须由金融局签注意见、前置审批后,工商部门才核发营业执照;另外,含“投资、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等字样的相关市场主体登记一律从严审批。
“防患于未然,对这类市场主体的注册实施从严管理。”这位副市长表示。
近100%平台不合格,需转型谋出路
中闻律师事务所互联网金融业务部主任李亚告诉记者,当下,各地互联网金融公司已经出现分化,大浪淘沙,好的平台留存下来,不合规的公司正在慢慢退出或者转型,而政府的监管和整治将加快促进这一过程。
李亚介绍,“据我所知,从2015年12月份e租宝事件爆发之后,特别是今年专项整治活动以来,一部分不够规范的互联网金融公司的转型和退市的想法和愿望非常强烈。比如有的平台转型和专业机构、企业做金融中介服务,不再给个人做金融中介服务。”
作为北京“打非”百千万宣教工程讲师,李亚近期也参加了一些金融行业协会的会议和宣讲活动,“现在北京金融局也在跟各个会员单位吹风,要求一定要按照2015年12月28日发布的征求意见稿相关规定,进行合规合法的相关整治工作。”
e租宝、大大集团等近期发生的重大事件成为监管部门重拳出击整治互联网金融乱象的导火索。但事实上,业内人士从不认为这类公司做的是互联网金融业务,甚至连e租宝自己都曾表示其并不是P2P平台。
这种概念的混淆让更多的P2P以及互联网金融公司深陷这场舆论危机中。P2P也从过去几年里那个“时髦”的概念变为了“风险”的代名词,如何改名和转型大抵是这段时间P2P公司思考最多的问题。
零壹研究院院长李耀东表示,如果按照目前的平台状况对比目前的监管征求意见稿,基本100%的平台不合格。单以资金存管一项为例,全国接近3000家平台,其中已经在银行做存管的P2P企业不超过10家。
行业阵痛中,巨头稳步冲击IPO
多部委联合整治互联网金融乱象让这个曾经的“大风口”蒙上了阴影,但行业阵痛、资本寒冬似乎并没有影响互联网金融巨头。
事实上,P2P行业不管是从业务规模、覆盖人群还是市场前景来看都只是互联网金融版图中很小的一块拼图,而基于传统金融业态转型升级的互联网银行、互联网保险、互联网证券、大数据征信,以及更多样的创新金融模式等才是全貌。
近期,微众银行、京东金融、陆金所先后宣布完成巨额融资,这些年轻的公司在短短数年间便完成了从初创企业到行业巨头的转变。其中成立时间最长的陆金所也不过四年,京东金融刚满“两周岁”,微众银行试营业至今正好一年。
完成融资后,微众银行的估值达55亿美元,京东金融和陆金所的估值则分别高达466.5亿元和185亿美元(约1217亿元人民币)。除此之外,蚂蚁金服近期也传出消息正在低调进行B轮融资,金额或超过100亿元。
对比商业银行,按照昨天的收盘价,北京银行(8.960, -0.29, -3.14%)市值约1172亿元、宁波银行(11.73, -0.52, -4.24%)市值约478亿元、陆金所的兄弟机构--平安银行(9.69, -0.19, -1.92%)市值1414亿元。按照这个发展势头,待这些互联网金融巨头上市时,前十大上市的公司座次恐怕也要重新排名。
某投行人士告诉记者,随着这几年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已经具备了登陆资本市场的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在美国还是中国香港都面临一个尴尬的情况,它们的商业模式和市场前景很难被交易所和投资人所理解。
该人士表示,尽管已经有了Lendingclub上市的先例,但其业务模式以及所处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与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公司们大相径庭,就连非常接近Lendingclub模式的P2P平台宜人贷也很难被美国主流投资机构所接受。截至1月27日收盘,宜人贷每股6.86美元,较其1个月前的上市发行价10美元已下跌了31.4%.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前文中列出的几家互联网金融巨头不约而同选在1月公布融资消息,并非巧合。不管是多部委重拳出击整治乱象,还是网贷监管征求意见稿和网络支付新规的出台,都表明了监管层的态度和思路。对于任何一个行业而言,没有规矩则不成方圆,没有完善的监管也很难迈入下一个发展阶段,例如IPO.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马云现身支付宝20周年纪念日:AI将改变一切,但不意味着决定一切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