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亿欧,图片来自“特定授权”
陈生强认为,通过产业数字化,可以使得金融和产业产生更紧密的场景联结,为金融机构搭建起能够创造增长的新场景,同时能够让实体产业更好地获得金融服务。京东数科为金融和各产业带来的,是“科技(Technology)+业务(Industry)+生态(Ecosystem)”的全方位服务,也就是“联结(Tie)”的模式。
回顾过去一年,在技术创新的驱动、经济增速的下降、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之下,数字化成为了各行各业的普遍共识,中国金融行业也将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其中,金融科技推动的数字化转型,将贯穿在各个变化趋势中,并加快中国的金融产业数字化进程。
陈生强认为,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数字化转型是未来商业模式最为核心的部分,是商业战略和业务的基础,需要从基础技术数字化、应用技术数字化、业务数字化、场景生态数字化等多个维度全面重塑。从实践来看,尽管不同规模类型、不同开放度的金融机构选择的数字化路径有所差异,但市场主流模式依然是,金融机构与有场景、有用户和运营能力的数字科技公司融合与共建。
据陈生强介绍,京东数科已搭建起了T1金融云和JT²资管科技平台两大金融数字化服务体系,叠加京东数科自身所搭建的的数字金融场景,为金融机构提供数字化技术与数字化增长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对金融机构而言,这是一个“纵横一体”的数字化模型。金融机构能够基此实现“存量+增量”的双重增长。
其中,JT²既是一个云端一体化资管科技服务平台,拥有更加智能化的系统和工具,能够帮助金融机构解决效率问题,又是一个生态层面的开放平台,能够提升各类资金和资产的联结性,从而更方便资管机构进行跨市场、跨品种、跨机构的交易。JT²是一个更本土化、更智能化、更开放化的新型资管数字化操作系统。在京东数科内部,这个平台的工程代号为“下一代的阿拉丁”。
以下为陈生强演讲全文: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来到京东数科举办的第二届资管科技行业高峰论坛。也特别感谢各位行业领袖、专家、同仁和媒体朋友对京东数科的大力支持。
在去年的第一届资管科技峰会上,我们提出,金融科技开始进入下半场,而资管科技是下半场的核心。当时,我们画了这样一张图。我们认为,进入金融科技下半场,金融机构将不局限于上半场对互联网流量的追逐,而是要实现从纯线上到线上线下相融合,从弱金融到强金融的转变。换句话说,未来的行业趋势是,第四象限的业务在金融科技的驱动下,不断向线上移。
2019第一届资管科技高峰论坛金融科技下半场趋势图
回顾过去一年,在技术创新的驱动、经济增速的下降、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之下,数字化成为了各行各业的普遍共识。在这其中,金融行业的数字化进程表现尤为突出。
我们把金融行业的数字化,划分为数字资产化和资产数字化两个层面。
在数字资产化层面,包括小微金融和供应链金融在内的普惠金融加快了数字化进程,法人贷、经营贷、票据融资、区块链仓单质押融资等业务的线上化趋势明显;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线上化、无接触式的服务几乎已经形成标配。
在资产数字化方面,一方面,资管新规的推动,净值化理财产品的比例不断提高,大量资管机构加大了在智能投研、多资产智能交易、全场景风控、综合投后管理以及智能投顾等方面的布局,极大的推动了资产数字化的进程;另一方面,资本市场发展迅速,尤其是公募REITs即将推出,将对资本市场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一年来,我们看到,图上面所有的这些业务,已经线上化的,规模和占比在不断上升;还在线下的,正在向线上移动。同时有些已经线上化的业务,也在从弱金融属性向强金融属性移动。比如,互联网理财,随着投资者教育的深化,投资者在线上的投资品种从货币基金到“固收+”到权益类产品不断深化,造成其对互联网理财平台所提供服务的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更多优质的产品供应,还需要提供专业的金融决策建议、内容服务以及智能优选工具等,帮助用户做好资产配置和风险控制。
2020金融科技下半场趋势图
展望未来,中国金融行业将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包括:伴随经济增长和金融市场改革带来的金融资产规模的爆发性增长;伴随产业结构调整带来金融结构的巨大变迁;伴随居民财富结构变化带来对金融资产需求的巨大变化;伴随客户行为习惯转变带来金融服务场景的转变;其中,金融科技推动的数字化转型,将贯穿在各个变化趋势中,并加快中国的金融产业数字化进程。
对于金融机构,如何实现数字化转型?我们认为,数字化转型是未来商业模式升级最为核心的部分,是商业战略和业务发展的基础,需要从基础技术数字化、应用技术数字化、业务数字化、场景生态数字化等多个维度全面重塑。
数字化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光靠投资就能解决的,更不是闭门造车就能做好的。从实践来看,尽管不同规模类型、不同开放度的金融机构选择的数字化路径有所差异,但市场主流模式依然是,金融机构与有场景、有用户和运营能力的数字科技公司融合与共建。
京东数科在过去几年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数字化转型能力和经验。目前,我们以T1金融云和JT²资管科技平台两大金融数字化服务体系为基础,一方面,将自身多年积累的敏捷IT架构能力、数据中台搭建能力、智能风控能力、智能营销运营能力输出给金融机构,向效率要增长、向存量业务要增长;另一方面,通过数字化能力输出助力金融机构打造开放生态,向联结要增长,并将京东数科自身所打造的金融服务场景、金融用户、金融业务,直接联结到金融机构的服务体系,为金融机构搭建第二增长场景,向新客群、新业务要增长。
这两大金融数字化服务体系,叠加京东数科自身所搭建的的数字金融场景,为金融机构提供数字技术与数字业务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对金融机构而言,这是一个“纵横一体”的数字化模型。金融机构能够基此实现“内涵+外延”的双重增长。
京东数科“纵横一体”金融数字化服务体系
以银行业为例,我们提供了如下的解决方案全景图。根据银行数字化转型目标,我们确立了八大服务战略,每个服务战略由若干解决方案支撑,而每一解决方案又由多类金融资产、用户运营、风险管理、数字技术等模块构成,为银行提供了一站式、综合化的解决方案,实现了“科技+业务+生态”商业模式的落地和可复制。
京东数科为银行业八大战略提供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全景
在这里,我们所定义的JT²,既是一个云端一体化资管科技服务平台,拥有更加智能化的系统和工具,能够帮助金融机构解决效率问题;又是一个生态层面的开放平台,能够提升各类资金和资产的联结性,从而更方便资管机构进行跨市场、跨品种、跨机构的交易。
在这个平台上,不仅可以提供投研、资讯、智能交易、投资管理、投后服务等全周期资产管理服务,而且在资产类型上,既可以高效、合规的交易资本市场的产品,比如股票、基金、债券、REITs等,也能够连接商业银行类的资产,比如消费金融资产、供应链金融资产、小微金融资产等等。
未来,京东数科生态体系以及整个京东集团生态体系内各个场景所能产生的资产,数亿用户的资金,也将成为支撑这个生态循环的业务基础。
综上所述,JT²是一个更本土化、更智能化、更开放化的新型资管数字化操作系统。在我们内部,这个平台的工程代号为“下一代的阿拉丁”。
京东数科推出的JT²——新型资管数字化操作系统
上面主要是讲我们为金融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的服务内容。实际上,京东数科所服务的产业范畴不限于金融行业,还在支持更多的实体产业数字化,去联结更多的行业和场景,包括零售、大宗、出行、商旅、农牧、校园、港口等行业以及智能城市这样的全场景。
之所以我们要向这些产业和场景进行延伸,一是这些产业与金融行业一样,都存在数字化转型的强烈需求,通过数字化形成更多可供分析的数据资产和新的增长模型,驱动产业各方改变资源组织方式和模式,推动产业重塑增长动能,这就是我们要做产业数字化领域的“首席增长官”的根本动因和目标。二是从金融服务角度看,通过产业数字化,可以使得金融和产业两个领域基于“数据”这一新生变量产生更紧密的场景联结,使得金融服务可以更早、更有效地介入到产业增长模型中去,更早的融入到企业和个人的资产生成过程,并从根本上提升资产透视能力和资产定价能力。同时,也能够让实体产业获得更便捷、优质的金融服务。也就是说,这些产业数字化之后,就会成为金融机构未来的第三、第四甚至第N个增长场景。
一句话来总结,京东数科给金融和各产业带来的,是“科技+业务+生态”的全方位服务,英文缩写是T-I-E,也就是Tie,正好体现了这个模式的核心——“联结”。对金融用户来说,我们是“一个懂金融的朋友”;对金融机构和产业来说,我们是“一个能带来增长的朋友”。
在数字化的时代,金融和各产业都处于基于数据驱动和AI驱动的新增长模型演化变革中,我们期待与行业各方,包括金融机构、科技公司,一起开放科技、业务与生态,共创数字经济的协同效应,一同助力中国数字经济的效能提升,一起携手跨越,重塑增长。
谢谢大家!
本文经授权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欧立场。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 马云现身支付宝20周年纪念日:AI将改变一切,但不意味着决定一切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