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鲶鱼搅动证券业,“小证券”暗藏大野心

作者:马晓龙Amos,图片来自“123RF”

6月27日端午节假期,一则“证监会正计划向商业银行发放券商牌照”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 

站在银行的角度,获得券商牌照,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在盈利能力方面,银行可以称之为“印钞机”,2019年整个证券行业133家券商净利润1231亿元,不及工行净利润的40%。由此可见,券商这块骨头,不仅没有多少肉,银行还要为此承担混业经营的风险。

站在券商的角度,即将面临的是在客户数量、资金实力、业务覆盖度等方面远胜自己的银行老大哥,特别是中小券商,以后的日子自然会变得更见艰难。 

即便证监会在6月28日晚正面作出回应,但并没有直接否认,这意味着具体方案或正在研讨中。受此影响,节后第一个交易日,券商板块应声下跌3.17%,而银行板块仅下跌0.43%(A股指数下跌0.60%)。

那么,证监会透露出这样的消息,或将成为一条鲶鱼,搅动整个证券业,甚至中国金融业。 

追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其实,如果大家对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历史稍有了解,就会发现,“证监会正计划向商业银行发放券商牌照”其实有迹可循。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金融系统整体处于高度被压抑的状况,所有的金融资源均由国家进行统一调配,全国主要的金融机构仅有中国人民银行一家。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银行首先从财政部独立,之后“工农中建”四大专业国有银行 也相继从财政部和人民银行分立出来从而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竞争格局。1983年国务院发布相关规定,决定了1984年1月开始,人民银行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至此才确立了我国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银行制度。1995年《人民银行法》颁布,规定了人民银行需要承担金融监管职能,同时也应当和其他金融监督管理机构共享信息。 

也正是这段时间,我国金融业从被压抑到井喷释放,证券、保险、信托、租赁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数量显著增加。与此同时,金融机构也在“野蛮生长”,表现出明显的混业经营特征,各类金融机构涉及多种不同业务。

以银行为例,当时是可以从事证券、信托,甚至投资房地产、投资实体、办工厂做贸易。由于当时监管水平有限,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也不完善,从而引发了一系列问题:通货膨胀、海南房地产泡沫、深发展用银行资金炒作自己的股票等。 

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临危受命,戡乱金融市场。1993年起政府对金融体系进行了整顿,国务院规定商业银行需要与证券业、保险业和信托业分业经营。1995年后《商业银行法》、《保险法》和《证券法》 等多项法律相继颁布,标志着我国金融体系以分业经营为主要状态。1998年后,证监会、保监会和银监会的相继成立,形成我国“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体系,其中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专门负责对券商、银行和保险公司的监管,而人民银行则主要负责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宏观调控。 

在之后的较长时间内,“一行三会”的监管体系促进了我国金融业的稳定发展,并在防范金融风险蔓延方面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各类金融创新急剧迸发;中国加入WTO,金融开放提速,外国资本加速涌入中国,也在冲击着国内金融业,使得我国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趋势愈加明显。 

出现了持有多种金融牌照,经营多项金融业务的金融控股集团,他们除了会面临各业务板存在的单一风险,还将面临其他业务板块传导过来的风险,显著增加了金融控股集团面临的风险水平。监管体系也随之做出相应调整:2017年成立了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2018年,银监会和保监会的合并成立了新的银保监会,由“一行三会”变为“一委一行两会”,加强金融基础设施的统筹监管和互联互通,推进金融统计数据和信息共享,并增强了宏观审慎管理和功能监管。 

即便银行的金融控股集团可能存在混业经营,单就银行本身,还是中规中矩地做着银行该做的事情,没有去卖保险,也没有去炒股;即便银行作为企业以盈利为目的,但是比这更重要的是服务客户,保障客户的资金安全,防范金融系统风险的发生。

如果银行获得券商牌照,将意味着银行业从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或将再次发生变化。那么,为何此刻监管释放出这样的信号?

竞逐: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2001年,中国历时6年长跑,加入WTO,首位亚洲籍世贸总干事素帕猜·巴尼巴滴这样评价中国入世的意义,“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将会更开放,经济发展将更快。”2013年,中国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4万亿美元,并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 

经济越是发展,就越是需要与之相匹配的金融系统作为支撑。除了上述监管体系的改革,还有就是近年来政府持续加大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力度,通过引入国际顶尖金融机构,来激发国内金融机构的竞争力。

2018年4月28日,证监会正式发布《外商投资证券公司管理办法》,允许外资控股合资证券公司,即允许外资持股比例最高达51%。2020年4月1日起,证监会取消了证券公司的外资股比限制。 

至此,已有瑞银、摩根大通、野村东方、摩根士丹利、高盛、瑞信6家外资控股的合资券商,摩根大通期货也成为我国首家全资控股的期货公司。未来,外资将有更多机会控股合资券商。

但不少人表达了对于“金融狼”的担心,担心外资金融机构借着金融开放趁虚而入,蚕食中国本土金融机构。甚至有业内人士表示,“中国要金融开放,但现在连一家和瑞银、大小摩能打的金融机构都拿不出手”。 

所以,中国的金融机构,距离国际顶级金融机构的差距到底在哪里?

目前中国金融市场格局是“大银行、小证券、弱保险”,银行体量最大,证券次之,保险最小。为此,我们就拿世界前两大经济体美国和中国在银行领域最强的金融机构进行比较,看看谁更胜一筹。

2020年7月1日,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了世界银行1000强排名,中国“宇宙行”毫无悬念的霸占榜首,而美国的“小摩”(摩根大通)仅次于“工建农中”,位列全球第5位。

1、工商银行vs摩根大通:盈利性指标

从体量(总资产)上看,1个工商银行≈1.6个摩根大通。在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上,摩根大通分别仅比工商银行低54亿美元和82亿美元,已经非常接近。值得关注的是,虽然工商银行营收增速较高,说明其赚钱能力更强,但摩根大通的归母净利润增速更胜一筹,高出工商银行7.32个百分点,表明其盈利能力更强。

综上可以看出:工商银行在体量和赚钱方面完胜摩根大通,但摩根大通具有“小而美”的特点,盈利效应更强。

2、工商银行vs摩根大通:主营业务拆解

为了进一步探索到底是什么支撑着“小而美”的摩根大通,现对两家金融机构的主营业务进行拆解。正整体上看,工商银行主要从事的是商业银行业务,即负债业务(存款业务)、资产业务(贷款业务)和中间业务;摩根大通除了从事商业银行这块业务,还有投行业务。

可以看出,工商银行超过99%的营业收入来自商业银行业务,而对于摩根大通来说,商业银行业务营收约占总营收60%,投行业务贡献了40%的营收。说明摩根大通相较于工商银行,盈利模式更加多元化,这或将是其“小而美”的原因。

3、工商银行vs摩根大通:市值和股价

截至2020年6月30日收盘,摩根大通股价94.06美元,总市值2866亿美元,市盈率9.52;工商银行股价0.71美元,总市值2520亿美元,市盈率5.26。说明美国资本市场对于摩根大通的认可度,要比中国资本市场对于工商银行的认可度更高。

把时间线拉长来看,摩根大通股价走势相较于工商银行更加稳健。

工商银行上市以来股价走势图

摩根大通上市以来股价走势图

超速:券商牌照,不止牌照

银行若获得券商牌照,势必会对证券业产生深远影响,甚至会重塑行业格局,绝不仅仅是一块牌照那么简单。

中国在金融开放的大背景下,金融领域的大门越开越大,国际顶级金融机构纷纷来华设立控股或独资机构,在中国资本市场上攻城略地,国内已经可以明显感受到这股势力了。

以工商银行为代表的国内金融机构,在体量和营收方面一骑绝尘,但论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远不及摩根大通等国际顶级金融机构。

目前,金融领域混业经营已经在进行,并由延续的趋势。银行若获得券商牌照,对内,就像一条鲶鱼,搅动整的证券业,激发券商的竞争力,部分中小券商或将面临洗牌;对外,增强国内金融机构的综合实力。 

从2018年持续至今的中美贸易战,最终将从经济贸易争端,演变成金融领域“制空权”的争夺,谁若在金融方面败下阵来,很可能面临对方“金融战”的攻击,通过金融政策、工具等各种手段颠覆一国经济,结果可想而知。

所以,说到头,中国的金融开放,混业经营的趋势,饱含这中国对未来国运之争,这一战,我们必须要赢。

本文来源于亿欧,原创文章,作者:马晓龙Amos。转载或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20-07-02
一条鲶鱼搅动证券业,“小证券”暗藏大野心
中国的金融开放,混业经营的趋势,包含着中国对未来国运争夺的决心,这一战,我们必须要赢。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