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师天浩,图片来自“Pixabay”
年初,美团、京东、拼多多皆迎来股价的大幅增长,连带着催高了腾讯的估值,6月23日,腾讯控股股价大幅飙升,市值一度小幅超过阿里。虽然,阿里在24日就夺回了老大的宝座。可无法忽视,腾讯系几个大大小小的巨头,已对阿里形成了一定的包围。
2020年黑天鹅事件,为全球科技产业的未来蒙上了一层不确定的阴影。能否坚挺过今年,关乎着许多公司在未来的长期价值。在这个关口,蚂蚁金服爆出改名的消息,再度引爆外界对其IPO的猜测,也就非常顺其自然。据媒体报道,蚂蚁金服全称已从以前的“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改为现在的“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一步将办理工商登记变更,简称将由“蚂蚁集团”取代。(因工商登记尚未变更,为了行文需要,下文统一用蚂蚁金服的旧称)
传闻蚂蚁金服估值已达到2000亿美元,如果能在今年IPO,首先会像美、京、拼一样拉一拉“老大”的估值;另外,若最终市值真的落在2000亿上下,也可以很好地缓解当下阿里舆论上的压力。毕竟,美团凭借中国互联网第三市值的名头,在2020年的头几个月里好不风光。若蚂蚁金服夺得第三位置,不仅打压美团的气焰,也将给阿里“增光”不少,扳回外部阿里一打多的看法。
过去,类似蚂蚁上市的传闻几乎每两年就会跳出一次,天浩分析了外部大环境的种种变化,认为这一次是最接近“谣言”变为“预言”的一次。
战略转型、配合监管和大集团分工
蚂蚁金服更名看似突然,其实并不意外,早有铺垫。
2019年7月底,《中国企业家》刊发了一篇名为《蚂蚁不想成为大象》的万字长文。文中时任蚂蚁金服副总裁黄浩表示,“蚂蚁(金服)从来没有想过成为一家金融公司,从来我就是家技术公司。”
几乎就在同一时刻,彭博社报道称,蚂蚁金服计划成立一家新的子公司,以此申请金融控股公司牌照。蚂蚁金服将由此被一分为二,分别设置在两个公司之下。其中:持有小贷、银行、保险等金融牌照的相关业务,划入新成立的“金融控股”旗下;金融云、风险管理等科技业务将保留在蚂蚁金服之内。该消息随后被蚂蚁金服否认,但同时它也承认,已设立独立团队研究金融控股公司相关要求。
这些消息和表态的背后,是行业监管政策的影响。按照2019年7月26日央行发布的《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意见,包括蚂蚁金服在内的五家试点公司都需要向央行申请设立金融控股公司。
此次蚂蚁金服更名,去掉金融字样以科技公司示人,难免让人容易联想到与行业监督相关,以符合监管要求。
不过,蚂蚁金服更名为科技集团,更主要的还是为了适应其战略转型。相比上面的推测,蚂蚁金服的战略转型则明明白白地落在了实处。
2019年12月19日,蚂蚁金服宣布,全面提速全球化、内需、科技三大战略。井贤栋不再担任蚂蚁金服CEO,改由蚂蚁金服总裁胡晓明接任向其汇报,井贤栋则继续担任蚂蚁金服集团董事长,主要精力负责全球化业务。
今年3月的2020支付宝合作伙伴大会上,蚂蚁金服CEO胡晓明宣布支付宝升级为数字生活开放平台,聚焦服务业数字化的新战略目标,未来3年将携手5万服务商帮助4000万商家完成数字化升级。
这是支付宝诞生15年来最重大的一次战略转型。在此前,支付宝的定位随着市场态势和自身策略调整而发生了三次变化。最早期,支付宝只是一个消费者用来在线支付的工具;2013年6月余额宝推出后,支付宝衍变为一个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花呗、借呗、理财、股票等功能一应俱全;再后来,随着共享单车、外卖、网约车、口碑等本地服务业务的接入,支付宝又成为了本地生活服务平台。
数字生活开放平台和本地生活服务平台之间只有四字之差,但却有着不同的战略诉求。简单地说,数字生活开放平台是在原来本地生活服务平台的基础进行升级。之前支付宝以2C业务为主,在定位为数字生活开放平台后,转向2B和 2C业务并举,而且战略重点向2B倾斜。
在2C端,蚂蚁金服一直以佣金、手续费等交易环节收入为主,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其营收和利润的主要来源。而在2B端,蚂蚁金服和其他金融科技公司一样靠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获得收入。据媒体报道显示,2017年,蚂蚁金服的科技服务收入占比只有34%;而其目标是在2021年,提高技术收入占比至65%,届时科技将成为集团的主色彩。
如今,距离2021年只有半年时间,蚂蚁金服更名科技来得正是时候。
蚂蚁金服更名,在某种程度也体现阿里大集团框架下的分工。在阿里大集团战略体系中,蚂蚁金服和阿里云、阿里妈妈、菜鸟等是生态的基础服务。
其中,菜鸟和蜂鸟提供交易配送服务,阿里妈妈提供营销服务,阿里云提供基础算力支持,蚂蚁金服留下的是行业解决方案的技术服务。
这些恰恰是它的长项,因为支付宝在长期的发展中,积累了数以百万计的各类商家,深知各个行业的痛点和需求。据悉,阿里还将eWTP(电子世界贸易平台)的重任交给了蚂蚁金服。
上市传闻不断,估值越来越高
作为国内金融科技的领导者,蚂蚁金服的一举一动都倍受关注。蚂蚁金服改名的消息一经传出,外界的第一反应往往就是:它这样做应该是为了上市做准备。
这也不奇怪,毕竟这些年,关于蚂蚁金服上市的传闻便会隔三差五冒出来。百度一下,搜索出来的结果惊人:
《电商报》报道,据其了解,早在2014年10月,阿里将旗下的支付宝、支付宝钱包、余额宝、招财宝、阿里小贷、网商银行等业务整合为一体,并更名为蚂蚁金融服务集团时,市场上便传出消息称,蚂蚁金服已经在为上市做准备工作。
对此,时任董事长兼CEO彭蕾曾公开表示,对于公司来说“上市并不是一个目标”,也没有一个时间表,可能是“到一定阶段以后水到渠成,就自然发生了”。
也就是说,蚂蚁金服从诞生之日起,上市传闻便与之如影随形。
2015年2月初,有消息称蚂蚁金服计划于2016年上市。此时离蚂蚁金服成立才三四个月,对此,蚂蚁金服回应目前没有上市计划,对市场传言不做评论。
2016年4月,蚂蚁金服完成B轮45亿美元巨额融资,在当年融资金额仅次于当红炸子鸡的滴滴。当时坊间纷纷传闻,称这是其最后一轮融资,上市在即。
同年8月,又有消息称,蚂蚁金服正在谋求上海主板上市,内部人士甚至表示,蚂蚁金服的上市有可能是2010年以来国内市场最大规模的IPO。蚂蚁金服上市后将成为一家市值超过1000亿美元的超级企业,实现再造一个阿里巴巴的壮举。
2017年2月24日,路透香港消息称,中国证券监管机构正在考虑为一些科技公司IPO提供更快的审批流程。其中就包括蚂蚁金服、众安在线保险、奇虎360等公司,它们将获得中国证监会的上市捷径。后来,众安在线7月去了香港挂牌,奇虎360则在11月借壳江南嘉捷上市,只有蚂蚁金服如故。
2018年6月,蚂蚁金服宣布完成新一轮140亿美元的融资后,估值高达1500亿美元,随后有关蚂蚁金服上市的消息更是甚嚣尘上。
最近的一次则是今年1月14日,当时有媒体报道称,蚂蚁金服计划A+H两地同时上市,其上市团队已于近日开始在港接触部分机构投资人,中金以及瑞信实际为蚂蚁金服提供上市前期的服务有一段时间了,并已经做了不少准备工作。
不难看出,每次蚂蚁金服被传上市消息,基本和融资、政策利好这两种情况相关。而且多数是融资,几乎每次融资的前后都会传出相关消息。
上市是门技巧活,同样的企业在不同的时间点或市场,就可能遭遇天壤之别的待遇。比如李国庆就一直抱怨,当当那年上市被严重低估,融资金额太少,影响了他们后续的发展。
其实,上市传闻往往不是空穴来风,很多时候是厂商有意识地试探资本市场的态度。如果市场反应冷淡,厂商辟谣了事;如果受到追捧,争取到一个好估值就果断出手。早前有媒体报道,由于监管机构对其盈利能力感到担心,2018年下半年蚂蚁金服决定推迟IPO计划。资料显示,蚂蚁金服受行业大方向和加大推广等因素影响,当年亏损了19亿元。
传闻蚂蚁金服已经开始盈利,目前可以判断,蚂蚁金服非常乐见股票上市,但更希望以较高的估值IPO,从而获得利益最大化。
近年来,蚂蚁金服的融资规模越来越大,估值也越来越高。今年1月14日的传闻中,蚂蚁金服的顾问私下就该公司的股票发售与潜在买家接洽时,对蚂蚁金服的估值已高达2000亿美元。这个估值在国内互联网企业中,可以排在腾讯和阿里之后成为第三大公司,称之为再创一个阿里也不为过。
近来,网易、京东等纷纷在港股二次上市,互联网企业上市环境大为改善,客观上有利于蚂蚁金服的IPO。要知道IPO中,科技概念要远胜金融概念。看来,这一次,蚂蚁金服改名后上市的可能性很大。
科技概念更有利上市
两年前,小米赴港IPO曾创下了很多个第一。
它是香港资本市场第一家“同股不同权”创新试点,还创下来了全球散户规模最大的IPO。同样令人记忆犹新的是关于小米的“定位”争论,在当时的招股书里小米认为自己“是一家以手机、智能硬件和IoT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公司”,可外界却认为它是一家“硬件公司”。表面看起来是概念之争,内里却关乎着小米估值。
因为互联网公司的市盈率要比硬件公司来得高,定位成“互联网公司”,小米市值会“凭空”的翻上几倍。
蚂蚁金服改名蚂蚁科技后,业界猜测和要上市有关,背后的原因也很简单,相比金融概念,在股市上科技概念更“吃香”。
根据目前股市的表现来看,金融类公司的估值整体都不算高。以港股为例,小米集团(HK:01810)市盈率现在大概在34倍上下,中信银行(HK:00998)市盈率则在3倍左右,像刚刚在香港二次上市的京东集团(HK:09618),市盈率更是达到了111倍。
受疫情影响,今年几乎所有传统银行、信用卡公司股价的表现都很一般,反而不参与资金业务的支付公司出现良好的上涨势头。
其实,金融科技公司改名自2016年就已“风靡”,2018年“京东金融”更名为“京东数字科技”。2019年9月,“北京小米支付技术有限公司”更名为“小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同年11月,在美上市的拍拍贷也宣布更名为集团。
这种风潮的形成主要因为两个原因,一个是金融科技开始替代互联网金融成为金融圈的新概念,另外金融业务的监管趋严,互联网巨头们纷纷弱化金融色彩,开始注意强化自身的技术属性。
相比“同行”,2020年中蚂蚁金服的改名并不算早,或许正因如此,进一步加剧业界的猜测与讨论,至少可以肯定,这次改名是为了未来上市所做的准备。
针对外界的议论,蚂蚁集团方面并未正面回应,只是表示“新名称意味着我们将全面服务社会和经济数字化升级的需求,但蚂蚁还是那个蚂蚁,坚持创新,用技术为全球消费者和小微企业创造价值是我们不变的初心。”
在大众印象里还只是“支付宝”的另一名称的蚂蚁金服,其业务边界和体量,早已超过了外界的认知。
从各种角度来看,蚂蚁金服都具备了上市的一切“条件”。不过,上市也是把双刃剑,比如华为一直没有上市计划。上市能够获得稳定的融资渠道,可付出的代价就是“自主”性,为了“讨好”股民就需要持续的丢出“漂亮”的财报业绩,许多上市公司为了这个目的放弃了长远的发展计划。
毫无疑问,如果没有外力的作用,蚂蚁金服上市的可能性就会很小。其实,对于“家大业大”的阿里而言,也需要它上市来解决目前的一些“问题”,这也是天浩认为它今年上市可能性最大一次的原因。
会给阿里带来什么好处?
巨头把旗下业务或子公司分拆上市并不鲜见,例如腾讯旗下的腾讯音乐、腾讯文学分别在港股、美股上市。
最出名的莫过于微博,2014年新浪将旗下的微博业务分拆,并成功登陆纳斯达克,上市首日,WB就以20.24美元收盘,股价盘中一度涨超40%,新浪微博市值也因此达到41.18亿美元,超过新浪(37.78亿美元)3.4亿美元。
蚂蚁金服上市创造不了一个“新阿里”,却能成为一个“小阿里”。
相比上面提到的几个例子,蚂蚁金服和阿里的关系要略复杂一点。在外界是“一家”人的它们,原本并没有从属关系。2014年阿里美股上市时,招股书披露,根据双方的协议,蚂蚁金服每年需向阿里巴巴支付知识产权及技术服务费,金额相当于蚂蚁金服税前利润的37.5%;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阿里巴巴有权入股并持有蚂蚁金服33%的股权。自去年9月24日阿里宣布收到蚂蚁金服33%的股份,两家才正式有了官方上的一个联系。
可以说,这次股份交割,使得阿蚂蚁金服上市后,对阿里的“增益”将会加大。主要在三方面:
首先,提升阿里的市值;根据过去的协议,蚂蚁金服每年只是将利润的大概4成交给阿里,客观上会起到对阿里市值的拉动作用,可这种增益更多的是在利润贡献上。如果蚂蚁金服上市成功,因为阿里对其进行了持股,只要蚂蚁金服的市值表现良好,就会带动阿里整体的市值,而不像以前只能通过“输入”利润的方式来拉升“爸爸”的股价。
根据2019年5月份阿里发布的财报显示,2019财年,蚂蚁金服支付给阿里巴巴集团的特许服务费和软件技术服务费为5.17亿元。按照37.5%的分润协议计算,蚂蚁金服税前利润或在13.79亿元左右。以阿里2019财年人民币934.07亿元的净利润来看,这个增益其实并不多。
相反,如果蚂蚁金服上市后市值能达到2000亿美元,对阿里的带动就很显著了。以腾讯为对比,国内互联网市值前五名中,腾讯拥有拼多多 16.5% 的股权,京东 17.9% 的股权、美团点评 18.1% 的股权。2020年期间,这些公司市值持续上涨,也间接带动着腾讯的整体市值。
其次,融资打大仗;蚂蚁金服起步于2004年成立的支付宝,2014年10月,蚂蚁金服正式成立,如今旗下已有支付宝、余额宝、招财宝、蚂蚁聚宝、网商银行、蚂蚁花呗、芝麻信用等子业务板块。在3月份举行的2020支付宝合作伙伴大会上,蚂蚁金服CEO胡晓明宣布支付宝升级为数字生活开放平台,开始聚焦服务业数字化的新战略目标。
从支付宝、TechFin,再到数字生活开放平台,蚂蚁金服一直在拥抱外界的变化。除了在金融科技、全球化赛道上发力,支付宝还要应对来自美团的“攻击”,虽然蚂蚁金服每次融资都是“大手笔”,可只有IPO后才能够拥有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保障。
对于现在的阿里而言,旗下的天猫对手有京东,淘宝的对手有拼多多,口碑的对手有美团。虽然阿里2020财年净利润达到了1492.63亿元,可作为上市公司,为了给股民交一份好财报,也不能完全无视利润的去“烧钱”大仗。让蚂蚁金服上市融资进行“战斗”,则是一个最优解。
最后,为全球化“铺路”;印象里国内支付宝和财付通两强并举,可在全球范围内,支付宝影响力要远大于后者,根据公开数据显示,目前蚂蚁金服全球活跃的支付用户超过12亿人,国内约9亿,海外约3亿,支付宝已支持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线上交易。
蚂蚁金服在海外扩张的策略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通过投资入股、并购,向海外互联网企业输出技术和商业模式。其实,对于蚂蚁金服这样的金融企业,在异国获取金融牌照的难度,远比当地企业的门槛高。
除了投资并购,蚂蚁金服也通过申请异国的金融牌照,来实现业务的落地。2019年5月,蚂蚁金服旗下的蚂蚁商家服务(香港)有限公司获得香港虚拟银行牌照;2019年12月,蚂蚁金服已申请新加坡数字银行牌照,提交了批发许可证申请。
而且阿全球化策略中,蚂蚁金服推出了eWTP,支持小微企业参与全球贸易。这也决定了,改名科技后,更有助于蚂蚁在全球的发展。
对于市值6100多亿美元的阿里而言,想要股价保持上扬的趋势,提升蚂蚁金服的地位,将其打包上市已迫在眉睫。单就舆论上而言,有了个蚂蚁金服压着美团一大头,就大大缓解了外界的“偏见”。
无论是加速全球化布局,还是融来更多钱去打美团,这些“想法”最终都需要庞大的资金作为支撑。细数蚂蚁金服近两年的种种动作,无不指向着IPO。上市并不是一个必选项,也没必要可以拒绝。蚂蚁是否在近期上市,只需要回答一个问题:时机到了吗?分析了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天浩认为答案已非常明显。
本文经授权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欧立场。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 北银消费金融公司【远离各类不良校园贷】风险提示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