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在极客网新金融发布的一篇《互联网金融行业没发现资本寒冬 这正常吗?》的文章,被知乎用户转到知乎提问,探讨为什么互联网金融行业没遭遇资本寒冬?对此我非常欣慰--欣慰有人会居安思危,在歌舞升平中关注细微杂音;欣慰不少同学都非常认真地发表了看法;当然,也欣慰互联网金融相关话题在牛人汇聚的知乎一直有热度。
但是,欣慰之余,不少同学的讨论也让进一步增加了我的担心。这倒不是因为他们发表了倾向乐观的观点,而是这些观点过于乐观--乐观得似乎互联网金融行业不出现资本寒冬是天经地义、无可非议的事。
譬如,回答获点赞最多的同学说(为了保密和版权,故不提ID、不全盘转述、不截图为证,只总结主要观点),“互联网金融如电商,电商渗透率做到10%左右就产生了阿里、京东等巨头,互联网金融渗透率还不到1%,大有作为,资本不会手软”。
朱飞(微信xjrclub)认为这种认识是纯互联网思维,忽视了互联网金融的金融属性。金融是经营风险的干活,营收来源于经营活动本身,风险管理水平直接关乎生死。而互联网基本可以总结为经营用户的干活,有了用户就有流量,有流量就能赚钱,哪怕先赚VC的。通俗地讲,互联网可以“羊毛出在猪身上”,金融只能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这么说吧,虽然中国金融存在高度抑制现状,但也诞生了300多家银行,上市大行就有16家,其它如基金、担保、小贷、典当等非银机构也遍布全国,风投想效仿投资电商行业一样投出几家巨无霸垄断互联网金融企业,再从中谋取暴利,根本不可能。
当然,这种看法只是对互联网金融认识、理念上的异见,把时下火热的互联网的“魔力”看得重了些,还不算太离谱。更让朱飞诧异的是,有同学说,“如果互联网金融行业都出现资本寒冬了,那说明这个国家的金融和互联网都完蛋了,整个国家的各行各业都失去了竞争力。”
很明显,这种说法严重高估了互联网的能力,也严重低估了中国金融的壁垒和稳定性。目前,互联网金融仅仅是互联网经济非常小的一部分,接近200万亿的金融市场也不可能被完全或大部分互联网化;在依托互联网的大数据风控得到落实之前,互联网之于金融还停留在简单的信息对接和销售渠道层面,大部分流程还得靠线下网点和人力去完成。
当然,这位答者后续的观点太过荒谬,也就没有辩驳的必要了,但朱飞从中看出一个不太妙的现象:不少互联网从业者自视过高,以为互联网是医治一切的灵丹妙药,可别忘了实体经济才是互联网经济的基础。当前不少O2O创业项目,并无多少科技创新成分在里面,对传统行业不是帮助,反而是一种伤害。最典型的如各种上门、到家服务,它们靠风投资金的补贴打垮了大批传统实体,钱烧完倒掉后给行业留下一地鸡毛。
当然啦,知乎里面牛人多,成熟的人也多,答者中大部分还是认为,寒冬是好事,正好让资方和企业都冷静冷静。至少,“上线仅两三月、累计交易规模仅数百万人民币的新平台,A轮就拿6500万美元融资,(按10%-30%的A轮稀释行规算)估值高达2.16亿至6.5亿美元”之类的疯狂事不要再发生了。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马云现身支付宝20周年纪念日:AI将改变一切,但不意味着决定一切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