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于:苏宁金融研究院,原标题《银行低风险理财也“亏损”,以后还能买吗?》,作者:黄大智、桂豆豆,图片来自“123RF”
最近几天,很多买银行理财的人心态崩了。一向被看做是“保本保收益”的银行理财,惊现负收益。据不完全统计,近一个月有十多家银行、几十个理财产品出现了年化负收益,单位净值和累计净值也是“跌跌不休”。
愤怒的投资者冲向各大投诉平台,他们想不通,“稳健型”理财怎么突然就不稳健了?理财经理说好的“低风险、不会亏本金”怎么就变成了血亏?更有人疑惑,过去同类差不多的产品一直稳健,怎么现在集体亏损了?
同样的产品,为什么以前没亏损?
从目前来看,近两个月来,很多银行发售的理财产品单位净值和年化收益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下图1是某银行理财产品的表现:
这让很多人纷纷“炸毛”,要知道,银行理财产品风险分类从R1-R5(原油宝事件后,也有到R6的),而R1是投资于国债、银行存款等产品,基本意味着保本保收益。R2作为较低风险的产品,是很多风险偏好较低的人群配置理财的主要产品,更是在银行发售的理财中占比超过70%,这种产品都亏损了,着实让不少人心慌。
同时,人们还有另一个疑惑:为什么过往一直买的同类R2产品,基本没有亏损过,如今却亏得这么厉害?
先从资管新规对于资管产品的估值说起。理财产品的估值主要有两种:摊余成本法和市价法。
“摊余成本法”是指按照票面利率或商定利率并考虑其买入时的溢价与折价,在其剩余期限内平均摊销,每日计提收益。简单说就是,计算理财产品持有到期预计能赚多少钱,然后将收益平摊到持有的每一天。
而市价法就是根据现在的市场价格评估价值,反映的公允价值。
两种估值方式,摊余成本法波动小,但不能真实反映市价波动;市价法真实反映投资组合的市价,但波动大,反应在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曲线上,便如下图2所示。
在资管新规实施之前,银行理财产品基本都以“摊余成本法”估值,收益呈现的是一直增长。而资管新规实施之后,银行理财除了少数现金管理类(类似于货币基金的产品)和长期定开产品外,其他产品基本都以市价法估值,产品收益率和净值随市价波动而波动。
所以说,历史上那些同类的产品,并非是没有收益率下降,只是由于估值方式的不同而掩盖了产品收益率的波动。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产品到期真的发生亏损,但是银行自己兑付(刚兑),此处暂且不做更多讨论。
理财“亏损”是真是假?
了解摊余成本法和市价法的区别后,可以知道,目前的理财产品所投资的产品反映的是当前的市场价格,当资产价格下跌时,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和单位净值就会下降,进而出现“亏损”现象。
但是,这些产品真的就亏损了吗?其实并不一定。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要了解银行理财产品投资债券的逻辑。
银行投资的风格以保守、稳健著称,因此其投资的债券多是利率债(国债、地方政府债、国开债等)和高等级的信用债。
投资的债券“赚了多少钱”,主要体现在净值的波动上,在不考虑复利、杠杆等计算的基础上,每日基金净值的计算必须体现持有债券“利息收益”、“资本利得”两方面的收益情况:
利息收益是根据票息收益进行单日折算;资本利得则根据二级市场债券价格的涨跌,每日进行计算。即便产品管理人不一定每天都交易债券,但是其所持有的债券依然会根据二级市场的价格进行公允价值的计算。正因为如此,哪怕基金没有交易债券,债券基金净值每个交易日都可能存在涨跌。
具体举例来看,假设理财产品的管理人(如银行理财子公司等)募集到资金100万元,购买一个债券组合,价值为100万,该组合综合票面利率3.65%,持有债券后开始获得债券利息,管理人可以通过将债券进行融资(如7天质押融资),年化融资成本为1.825%,融来的资金再用于购买债券,债券再融资……,如此往复,假设综合杠杆率为2,并最后持有票面3.65%的债券组合。融资到期后,产品管理人将持有的债券卖掉,价格为100.1万,并归还所融资金和成本。若以1年计,则:
收益=债券票息+杠杆率×(债券票息-融资成本)+债券价差(即资本利得)
=[100×3.65%+2×(3.65%-1.825%)×100]/365×7+(100.1-100)=0.24
其中0.07为票息,0.07为加杠杆产生的收益,0.1为买卖债券的价差。
然而,这仅仅是理想的情况,当利率下行时,债券市场价格上升,融资成本下降,无论是资本利得还是加杠杆,都会产生正的收益。
但是当利率上行时,债券市场价格则会下跌,融资成本上升,杠杆效应减弱甚至为0。此时,如果该产品成立时间较短,累计的票息收益较少,不足以弥补债券市场价格下跌产生的亏损,则会出现收益为负的情况,也就是说,理财出现了“本金亏损”。也正是本文开头提到的现象。
如上所述,此时的理财产品展示的仍然是市场价格,如果不在此时进行债券买卖,仍然为“账面亏损”。
或许有人会说,你这是流氓逻辑,就像买股票一样,买完跌了,一直持有不交易就不会真的亏损。
这正是债券投资和权益类产品投资的不同之处。权益类资产(如买卖股票、股票型基金等)买入后未来的价格是不确定的,且主要是由市场价格决定盈亏。但债券则是由债券利息和债券价格共同决定的,时间越长,票息越高,债券价格波动的影响会越来越小。以下图3为例:
该理财产品在2019年全年共分配给投资者收益4.08亿,其中,仅有903万的收益来自于买卖债券的价差,占比仅为2%左右,其他则是依靠债券利息取得。
也正是因为如此,投资债券的产品,只要不是踩雷(债券违约,无法兑付,价值基本为0),时间和票息都可以弥补暂时的亏损。
继续持有,能回本么?
虽然前述这些理财产品是账面亏损,但作为投资者,显然不可能无限期等待票面收益的缓慢增加,最后收益转正。
关键点在于,所投资的债券后续价格走势如何?
Wind中证综合债指数(净价,去除票息后的价格指数)显示,本轮债市的调整是近四年来调整幅度最剧烈的一次(下图4)。
市场分析普遍认为,其原因主要在于5月的经济数据显示经济回暖幅度和速度超预期,市场对宽松的预期过高,市场降息预期落空,再加上央行宣布创设支持小微企业的货币政策新工具,市场从宽货币转向宽信用,因此修正了此前市场对资金面的过度乐观。
后续随着债市悲观情绪的缓和,以及央行逆回购对流动性的释放,债市的表现将会逐渐回暖,债券价格也将逐渐回调,相应的投资债券的理财产品在净值表现和收益率上或将都会有所回调。
总结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此次多只银行理财产品的亏损,主要集中于新募集且主要投资于债券的固收类产品。其原因在于市价法与原有摊余成本法的不同。同时,由于部分产品“定期开放”(如每3个月开放购买和赎回),其账面亏损并不一定在赎回时真实发生,后续随着票息的增加和债市的回调,此类产品或将回暖。
而且客观来看,市价法的估值方式一方面加强了对管理人的约束,因为如果净值跌太多,管理规模会缩减,管理费也会减少;另一方面,对投资者其实是有好处的,因为管理人更谨慎,在选择底层资产的时候会考虑估值变化。
但不管怎么说,资管新规实施之后,银行理财大面积“亏损”上演了一次,投资者在各大平台上对于理财产品亏损的投诉,也提醒着银行和投资者银行理财产品“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的特性。
对于银行而言,有了原油宝和这次理财亏损的事件,也应该真正意识到“卖者尽责”和投资者教育的重要性。否则,即便出现账面亏损,投资者也会立即用脚投票,这不管是对于银行的品牌声誉还是未来的经营,都是极大的负面影响。
而对于投资者而言,也应该重新认识银行的理财产品,做到“买者自负”,否则,账面的亏损真的在赎回时变成实际亏损,便是欲哭无泪了。
同时,也要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认清产品风险收益。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去选择匹配的产品,买自己了解的产品,对于不了解的产品,则要慎重。如果想买保本型的产品,可以去买存款,大额存单,而不是这类理财产品。更不要盲目追求高收益,应选择收益在正常范围内的产品。
而未来,随着资管新规的落地和过渡期的结束,像这类净值浮动和收益率较大变化的情况也会越来越多,做好准备,事半功倍。
致谢:感谢王锟、孙丹华两位朋友对本文的大力支持~
本文经授权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欧立场。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马云现身支付宝20周年纪念日:AI将改变一切,但不意味着决定一切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