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楠,图片来自“Pixabay”
据报道,2020年6月1日,移卡有限公司(09923)将于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正式挂牌上市。以发行价计算,移卡此次将募集资金15.28亿港元,目前超额配股权未行使,仍有约2.39亿港元的融资空间。
从招股书来看,移卡占市场份额约14.0%,交易量占比为1.3%,排名第十。2019年移卡交易量为人民币15003亿元,较2018年同期增长92.6%,远高于2019年中国消费者对商户支付市场16.3%的同比增长率。
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巨头林立,微信、支付宝、银联三分天下,留给中小型第三方支付服务供应商的生存空间狭小。然而“移卡”却冲出重围,第一次公开发售,就获得约641倍的超额认购,Capital Group、Blackrock、Fidelity、中投、高瓴、建银国际等众多重磅级专业投资机构争相投资。同类公司两年前上市,仅仅超购9倍。从这个角度来说,“移卡”简直是第三方支付领域的“拼多多”。
移卡为何能在巨头林立的第三方支付市场异军突起?这和移卡的商业模式密不可分。
巨头是“朋友”不是“敌人”
从港交所披露的招股书来看,移卡的差异化定位非常独特,它不断钻研的领域并不是C端市场,而是B端,既避免成为巨头的竞争对手,又利用了巨头的影响力扩张自身商业版图。那它具体是怎么操作的呢?
一方面,移卡着力“痛点”,打破“支付藩篱”。不论是微信、支付宝,还是中国银联都有各自的交易平台,平台内部的交易顺畅无阻,但是平台与平台之间的交易却无法直接进行,竖着高高的“藩篱”。然而移卡却专注于赋能用户能够方便地接受来自不同发卡机构的付款,是中国首批推出综合二维码支付解决方案的持牌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
怎么理解呢?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一家小型的超市想要接收到用户的付款,一般需要准备微信支付二维码、支付宝二维码和银联POS机。这三者之间的支付是有“篱笆”的,难以共通。目前有很多小店仅支持微信支付或支付宝,不仅遏制了客户的消费需求,也影响了商户的利益。移卡并没有研究自身的支付平台,而是助力于整合不同平台支付方式,使得用户可以通过简单的方法收到付款,例如移卡旗下的“乐刷”app,支持微信、支付宝、银联、云闪付等二维码,自动识别渠道,大大方便了商户。
另一方面,移卡致力于B端市场,与巨头业务互补。微信和支付宝更偏向于消费者端,而银联则专注于各大机构,这意味支付市场to B端是一片蓝海,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移卡帮助B端整合了收款方式,同样也给微信和支付宝用户提供方便。
反过来说,移卡同样在此过程中,以B端为连接点,整合了大量了C端客户,利用巨头的影响力,给自身的发展铺路。从产业生态角度而言,移卡并没有和巨头们硬碰硬,而是瞄准市场空白,和巨头共同发展。
从数据来看,移卡是成功的。截止2019年12月31日,移卡的活跃支付服务客户较2018年增长了约39%,通过支付服务覆盖的消费者更是由2018年的141.6百万个增长到2019年的约367.8百万个。2017年、2018年以及2019年,移卡的收入不断提高,复合年增长率为172.2%,远远高于同类公司。
“支付”+“增值”的良性循环
移卡不仅仅着眼于支付服务,科技赋能的增值服务也是业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甚至越来越重要。从2017年推出科技赋能商业服务,移卡一直是业内的先行者。截止到2019年12月31日,移卡超过90%的商业服务客户由支付客户转化而来,大大高于同类企业的转化率。于2017年、2018年及2019年,移卡分别有1.7%、2.5%及7.8%的收入以及4.0%、8.4%以及18.1%的毛利来自增值服务,复合年增长率分别为114.2%和112.7%。
这些数字充分体现了移卡的潜力。大多数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增值服务仅贡献很低比例的总收入,为什么移卡的增值服务如此成功?因为它建立了一套“支付”+“增值”的良性循环体系。
移卡的业务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方面是“一站式”支付服务,包括应用程序、传统支付服务等。另一方面是科技赋能的商业服务,包括商户SaaS产品、营销服务和金融科技服务。
具体来说移卡是商户和消费者之间一个连接节点,利用这个身份,它搭建了一个完美的商业生态:
step1 通过支付平台积累大量潜在客户和数据;
step2 通过技术和其他方式,针对客户痛点,推出增值服务,将支付用户转化为商业服务用户;
step3 利用商业用户提供的数据不断完善支付服务和增值服务。
支付服务和增值服务相互配合,相互支撑,数据共享,在解决商户问题的同时,移卡也迎来了更广阔的天地。
综上所述,移卡的成功有迹可循,独特的市场定位和良性的商业模式都让它在支付机构to B的蓝海中占领一席之地,加上腾讯和日本大型财团的支持,国内外投资机构的超规模认购不足为奇。然而支付业务毛利率的不断下降和研发投入的力度不足,也是需要考虑的风险,有待进一步观察。
本文来源于亿欧,原创文章,作者:朱楠。转载或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马云现身支付宝20周年纪念日:AI将改变一切,但不意味着决定一切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