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苏宁金融研究院,图片来自“123RF”
本文系投稿稿件,作者薛洪言,来源苏宁金融研究院,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你还愿意去银行工作吗?”大多数人的回答仍是“yes”,却没有了兴奋感。
银行人在朋友圈转发点评“后浪”时,后浪们则在知乎上询问“毕业后还应不应该去银行?”
目前,仍有很多人挤破脑袋去银行,图个安稳;也有很多人千方百计“逃离”,为了理想。
这依旧是一份好工作,却不再承载激情和梦想。
褪色的金饭碗
这两年,不断有银行朋友向我吐槽,从毕业学校看,新员工一年不如一年,尤其是分支行。
十年前还不是这样。
记得2011年,我当时所在的银行组织了一次总分支联动的下基层运动,我被分配到山东某家支行,与支行客户经理共同工作3个月。同样的年纪,看着他们在拜访对公客户时侃侃而谈,事后又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客户的潜在风险点,让我敬佩不已,对比之下,自己每天在总行写各种通知、公文,真是不够看。
一年之后,当时我跟着的那位年轻客户经理已经是分管公司业务的副行长(网点)。那个时候,在网点工作无疑是充满诱惑力的,辛苦不假,心怀抱负的年轻人谁会怕苦呢?有发展空间才重要。
到了2016年,我已经离开银行,那位支行副行长某日找我诉苦,“最近辞职的同事很多,很多人留下这么一句话,这辈子都不会再做银行”。他感慨这些话让他压力很大,我劝说道这只是大家长期压抑下的情绪宣泄,不是在针对他。
就在那几年,银行基层职场环境明显“恶化”:一边是互联网金融机构蓬勃崛起,很多优秀员工主动离开;一边是经济下行后的不良爆发和对公业务急剧萎缩,上上下下所有压力传导至基层,收入不断下滑,压力越来越大。
其实,压力问题、不良问题甚至薪资问题,都还不是根本问题,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成长空间的急剧萎缩。
基层网点最难熬的那几年里,中小企业因相互担保批量倒下,对公业务基本只剩下催收,后来虽有恢复,但朝气不再;个人业务的重要性也被互联网消解,随着互联网的崛起,很多有技术含量的业务环节上收,总行网络金融部、个人金融部、信用卡事业部越来越贴近一线,而网点距离核心用户越来越远,重要性下降,甚至不再能听得到“互联网”的炮声。
当基层慢慢被纯操作性工作填满,成长空间也被挤掉了,一些从业者开始自我调侃,“三四线城市谈不上金融,我们只是在做一些低端的低技术含量工作,说好听点叫金融。”
也是在那几年,社交媒体中关于银行基层员工“去能力化”的讨论热火朝天,银行几十年来积累的岗位光环,在这样的讨论中一点点消解,越来越多的员工灰心丧气,那些原本可以承受的压力,变得如山大。
曾经的金饭碗,褪色了。
更大的危机
远不止这些,更大的问题,正在袭来。
银行员工对收入的吐槽,更多地集中在纵向对比的增速下滑上(以2014年为界,前四年平均增速11.5%,后四年平均增速4.6%),在横向跨行业对比中,银行业仍是令人羡慕的高薪行业。
2018年,金融保险行业年均工资收入近13万元,略低于计算机相关行业,位居第二,相比其他行业,仍有明显优势。问题是,在接下来的5-10年,这种相对优势会加速褪色。
1、渠道褪色
产品销售提成,是银行一线员工绩效收入的重要来源。一直以来,银行是当之无愧的金融渠道之王,人们习惯于在网点购买一切金融产品——存款、贷款、基金、保险。
但随着金融业务线上化迁移,支付宝、微信、苏宁金融等综合金融平台一站式购齐,体验更好,正不可逆地侵蚀银行的渠道价值。同时,金融机构也在加速自建线上渠道,相比之下,网点渠道价值褪色,本是同根生,不得不相煎。
对银行一线员工来讲,这意味着网点的带货能力下降,“人在网点坐、客从外面来”的坐商销售模式愈发艰难,收入停滞甚至下滑的时代加速到来。
2016年-2019年,六大国有银行(工、农、中、建、交、邮储)代理委托业务手续费收入从939亿元缩水至663亿元,是互联网时代银行渠道能力下降的佐证。以宇宙行工行为例,近五年,代理基金和代理保险销售额均呈下降趋势。
2、对公褪色
七八年前,对公客户经理是很多柜员职业发展的理想目标,收入高、空间大、压力也可承受。2012年以来,对公业务开始走下坡路。总行和省分行的重点大客户,还能抵御经济下行的影响;支行网点的对公客户加速分化,好用户不借钱、借钱的用户有风险,对公客户经理的日子难过起来。
对公辉煌时代,基层对公客户经理既能在银行内部拿高薪,信托机构、小贷公司等也敞开大门欢迎他们。随着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零售业务崛起,金融行业对公司业务人才的需求下降,银行内部“对公条线”的相对优势地位,也一去不返了。
以农商行、城商行为例,这两类机构均以对公业务为主,能很好地代表银行基层对公业务的变迁。近十年来,农商行、城商行的不良率持续攀升,高点分别达到4.29%和2.48%;同期,农商行的净息差低于3%,城商行的净息差约为2%,不良率高于净息差,表明贷款业务是亏钱的,基层对公神话的褪色可见一斑。
无论是渠道褪色还是对公褪色,都在“没有最坏,只有更坏”地演变着。套用王兴那句名言,现在这个时点,既是过去十年中最坏的一年,也可能是未来十年里最好的一年。
逼仄的成长空间
所谓“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行业的微小变迁,对员工的影响成倍放大。
银行基层网点的褪色,反映到员工层面,就是越来越多的抱怨吐槽、越来越多的无力感。个别人勇敢跳出来,多数人则变得“成熟”,失去朝气和活力。
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曾如此评价员工的“成熟”过程:
“年轻的知识工作者的职位涵盖范围太窄,不足以向他的能力挑战,其结果不是他自请离职,便是很快变成‘老油条”。我们常听到许多主管感慨地说:想不到满怀壮志的年轻人,会一个接一个消沉下去。其实这不怪别人,只能怪这些主管,是他们自己冻结了年轻人的热情,他们将职位设计得涵盖范围太窄了。”
看不到成长空间,年轻人进入银行后,很快变成“老油条”,并美其名曰“成熟”,从业者的这个“成熟”,对应到组织层面,就是活力的丧失,以及各种转型策略的执行难。
此时,很多银行力推执行力管理,却是南辕北辙。因为此时组织目标(利润、市场份额)的实现,并不能同步带来个人目标(成长空间、薪资增长等)的达成。员工缺乏热情和动力,执行力管理的结果是死气沉沉,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无法适应求变求新的市场环境。详细见《银行还是你大爷》一文。
面对外部环境变化,银行通常希望找到“天才”来解决问题。但六十年前的德鲁克就已经告诫管理者此路不通:
“我们不能一味拔高能力的标准来期望管理者(这里的管理者,指的知识工作者,本文作者注)的绩效,更不能期望万能的天才来达成绩效。我们只有通过改进工作的手段来充分发挥人的能力,而不应该寄望于人的能力突然提高。”
怎么改进工作手段呢?德鲁克给出的建议之一就是以“合作者”的方式管理雇员。合作者需要被说服,不再是机械地执行命令。所以,管理工作变成销售工作,“在销售的过程中,我们不会首先问‘我们想要什么’,而是会问‘对方想要什么,他们有什么样的价值标准,他们的目标是什么,他们需要什么样的结果’”。
中国420万银行业员工,绝大多数都在基层。面对基层业务“褪色”的现状,不能在内部激励机制、绩效管理机制、员工发展机制等方面做出适应性改变,银行业的零售转型,就不可能成功。
向用户看齐
行业变迁给出的答卷,需要银行与员工共同完成。可以说,与历史上任何一个阶段相比,银行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需要与员工共赢。
银行在机构层面着眼于内部变革与转型,员工则应着眼于职业技能的升级迭代。这种变革与升级,需围绕用户展开:用户在哪里,就去哪里找用户;用户有什么需求,就创新性地提供什么服务。
机构层面,主要围绕APP建设、场景合作、开放银行等手段获取用户;在员工层面,则需要结合零售用户社群化、圈层化的特点改变营销策略,习得新的技能。
这个时候,一味地埋头苦干很危险,因为在行业变革期,“把事情做对”固然重要,但只有“做对的事情”,才能跨过鸿沟,把握明天!
参考资料:
1、(美)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
本文经授权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欧立场。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马云现身支付宝20周年纪念日:AI将改变一切,但不意味着决定一切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