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证监会发布消息称,将于2020年4月1日起取消证券公司外资股比限制。
这一消息,比原计划提前了8个月。
事件背后,对于中国金融业来讲,无疑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中国证券业对外开放再提速,彰显了以金融服务业为代表的更高层次水平的改革开放已箭在弦上。
中美两大经济体彼此需要
金融开放是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
从贸易战、科技战再到金融战,中美作为全球两大轴心:隔空博弈、落地“缠斗”。
贸易战背后,中国展示了超规模经济体的韧性和活力。
科技战前沿,中国又掀起了国产替代的突围求生。
美国挑起贸易战的背后,我们看到美国制造业的空心化愈发严重,而强大的制造业作为一个国家财富创造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服务业的过度发达与基础制造业持续萎缩,使美国经济自运转体系逐渐失衡。
美国想借助对外贸易战和对内减税两大杀手锏,吸引资本回流美国和重振“美国制造”,进而稳固“头号强国”的地位。
然而,一个客观的现实是,在全球经贸一体化、中国制造业产业链和美国科技创新深度融合的大环境下,美国想要维持现有社会体系的高效运行,少不了全球(尤其是中国)的供给。中美对峙并不是一场实力悬殊的闪电战,而是“伤敌八百,自损一千”——谁都难以“独善其身”。
因此,一个确定性的结论是,美国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全球经济亦离不开中国经济。
回到金融业竞争来看,美元作为世界金融体系中心货币,数十年的积累,早已夯实了美国“金融帝国”的地基。因此,比起贸易战和科技战,美国在世界金融体系中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优势。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美国凭借发达的金融基础设施、金融服务中介、强大的美元国际货币地位所挑起的金融战,曾让日本和俄罗斯“深陷泥潭”。
于中国来讲,不管是1979年中美建交,中国开始拥抱西方发达国家体系,还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再次全面融入全球经济体——无疑都是中国走向开放的实际行动。
中国入“世”,最直观的改变就是先后在农产品领域、专业服务领域(法律、会计、医疗等)、影音产品、汽车业、旅游业、外贸业等领域取得飞跃式发展。外资的涌入,对于上述领域的正向演变起到了催化作用。
同样,在入世保护期间,中国的金融服务业踩着渐进式开放的节奏。2017年,在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就曾强调“要积极稳妥推动金融业对外开放,合理安排开放顺序。”
由此可见,金融作为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金融体系发展而言,顶层设计深知“稳健而非极速是首要前提”。
在当下的时间点,以证券业为代表的中国金融业不仅主动开放,还加速提前开放,这背后充分说明今天中国的金融系统的稳定性能够对冲金融全面开放所带来的冲击。
对比我国零售、餐饮、外贸、旅游等诸多行业,此前金融业的开放显然还不够。金融服务业作为先进服务业中相对独特和独立的行业,本身就代表了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开放的实践。
以证券业为例来看,虽然证券业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占比没有银行高。但其联系面广、渗透力深。证券公司作为融资中介、投资中介,联通千行百业,牵系大B小C。对稳经济、稳金融发挥着关键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证券业在促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顽疾”问题上发挥着枢纽功能。
中美强力掰手腕:必须翻过金融这道坎
在中美贸易战期间,第十三轮高级别经贸磋商所达成的协议中,有一条尤为重要——中国同意扩大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服务机构对外开放,并在外汇市场透明度和市场自由度方面达成协定。
由此可见,不管是外围贸易战的压力,还是内在产业转型升级、动能转化的倒逼,中国要往前迈一步,就必须翻过金融开放这道坎。
我们知道——
在贸易战中,中国尚有多手牌可以打。
在科技战中,我们除了5G底牌外,还在加紧突围更多高精尖“卡脖子”技术。
而在金融市场中,当下中国依然有诸多难题待解。
银保监会原副主席王兆星曾对我国当前金融业面临的问题做了精准“把脉”。“目前我国金融业主要面临结构性失衡的矛盾与挑战,这包括:
1、银行间接融资与社会直接融资的失衡;
2、债权融资与股权融资的失衡;
3、长期融资与短期融资的失衡;
4、房地产融资与其他产业融资的失衡;
5、大型企业以及大型基建项目融资与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融资的失衡;
6、传统银行信贷与各种影子银行的失衡;
7、实业投资的回报与金融产品投资的回报出现失衡。
8、金融供给结构与金融有效需求结构的失衡。
解决金融业结构性失衡的杀手锏唯有推动金融开放,深化金融改革。不改革、不深化发展中国金融业,我们将永远是现有国际金融体系被动的接受者。
中国金融业对外全面开放,势必吸引优秀的外资机构跑步入场。亿欧智库院长由天宇表示,“这是中国的需要,也是世界的需要——改革开放从来都是双赢之举。中国需要高水平的机构进来参与建设和竞争,世界上的其他机构需要更充分地进入中国市场来获得利益与发展。”
总体来看,今天中国的金融体系依然单薄。这其中以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成“吸金”大王。
想要打破银行这一间接融资市场渠道的单一融资方式,找到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病根,就是要建设多元化、混合化、开放化、充分市场化的金融体系。
此次取消证券公司外资股比限制,就是在拓宽直接融资渠道上下功夫,从病根上开药方。
对于中国金融市场,外资进入有助于改善市场生态,提升差异化服务水平,提高内资企业的竞争意识和生产效率,增强企业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满足消费者对多样化产品的丰富需求,提升服务理念,借鉴国际风控经验,吸引国际人才,促进信息交流互通以及提升我国深度参与国际金融治理能力等等,这对于深化国内金融市场改革大有裨益。
引进外资,并不是说外资的经营效率就一定高,更重要的是一个充分市场化竞争的金融体系中,市场本身会优胜劣汰,市场会选择最高效的金融服务方式。
因此,中国要想融入世界金融体系,金融对外开放是必选项。
反过来看,世界也需要中国,美国更需要中国。
无论什么时候,中国都是全球经济的“大市场”。
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不久前透露,2019年中国GDP占世界的比重预计将超过16%。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达到30%左右。
时间拉回到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来自联合国统计司的数据显示,当时中国GDP占世界的比重仅有2.25%,而同期美国这一数据是24.72%。
中国作为拉动世界经济发展最为强劲的引擎,海量的经济需求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动力。然而,中国资本市场体量与经济总体量不匹配所引发的失衡问题,正是外资进入中国的最佳时间窗口。
尤其是对美国等资本市场成熟的国家,以高盛、摩根士丹利为典型代表的国际金融服务机构,不论从规模还是成熟度上来看,都对中国市场表现出浓厚兴趣,纷纷抢跑、跃跃欲试。
业内人士认为,金融服务业的全面对外开放重点在“市场开放”和“准入开放”。
或许在银行端的这种变化并不显性。但是在证券业和保险行业,用户一定会有深刻感知。尤其是在证券业,外资在资产管理、投资咨询、承销保荐、大型并购、量化交易、风险管理上,都积累了不少经验和教训。
国外券商机构不管是“狼群”还是“鲶鱼”,毋庸置疑的是,这对中国证券业调结构、谋转型都具有催化作用——中国证券业洗牌重组是板上钉钉的。
对于此次证券业的全面开放,多位专家向亿欧表示,外资券商入华,最值得期待的仍然是他们将如何俘获大量创新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芳心”。在此之前,这些不能被金融服务充分覆盖的中小企业或许是外资入华业务的突破口。
此外,对于中国居民而言,当前的金融业正面临一个突出矛盾——储蓄过剩和投资需求相对不足、社会财富规模庞大和财富所能附着的媒介投资品相对不足。如何管理和分配如此巨大规模的社会储蓄和社会财富?这或许是外资金融机构的另一大机会:事关你我的钱袋子,更关乎外资金融机构的命根子。
回望过去,四十年前改革开放出发点是为了解决新中国亿万百姓的温饱问题,是为了打开国门追赶现代化的历史车轮。
放眼未来,四十年后的改革开放,我们站在历史更高的起点上,是为了解决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为了主动走出去实现富起来、强起来的愿望。
文章的最后,我们落脚到金融开放的主题上——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
今天的金融之争,就是未来的世界领导权更迭之争。
参考资料:
1、《“应对国际疫情影响,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发布会实录》2020/3/22 中国人民银行
2、《安青松:中国证券业发展新机遇 | 封面专题》2020/1/27 清华金融评论
3、《银保监会原副主席王兆星:中国金融业存在八方面结构性失衡》2019/12/1 亿欧
4、《新一轮扩大开放有何不同》2018/4/24 光明日报
5、《习近平:深化金融改革 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2017/7/15 新华社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 北银消费金融公司【远离各类不良校园贷】风险提示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