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金融进化论

一个晚于市场5年出现的腾讯分期付款产品“分付”,再次将腾讯的战术抬上桌面讨论,以下文字,就是对腾讯金融科技15年来进化的观察。

——题记

01

1995年4月的一天,混迹网络的24岁无业青年丁磊,突然决定去深圳找一家名为惠多网的站长聊聊,对方是和他同年的马化腾,他们都是惠多网前100名用户中的一员,两个年轻人四目相对,聊了对互联网的一些稀奇想法。

一年多后,丁磊带着两个人,做出了第一款中文免费邮件系统,以119万元的价格卖给了广州电信。马化腾几乎与丁磊在同一时间想到了要做电子邮箱,但他只有一个人,丁磊搞出来后,已经晚了。

1998年,丁磊做起了网易门户,物理学博士张朝阳做了搜狐搜索引擎,一款以色列人做的名为ICQ的网上聊天软件已经出现两年多,作价4.07亿美元卖给了美国在线。有一天,因为看到了广州电信的“即时通讯系统”招标项目,马化腾开始创业,决定做一个去竞标。后来竞标未中,马化腾在2000年把它的名字改成了QQ。

 2004年前后,QQ突破MSN中国、网易泡泡、搜狐搜Q等多达十来家即时通讯软件的围剿,城河日深,在友商们对所有即时通讯软件“互联互通”的呼声下,马化腾不为所动,一面固守阵地,一面全面复制市场产品,跟联众、盛大学做游戏;跟新浪、网易做门户;学淘宝网做电商,假借着QQ的流量,后发制人。

日后那篇对腾讯批评达到顶峰的《“狗日的”腾讯》说,腾讯从没缺席任何一场互联网盛大宴席,它亦步亦趋的跟随,然后细致地模仿,然后决绝地超越。

这话套在其他的互联网大企业身上都有可能成立,不过五十步笑百步。

02

1996年,几乎和丁磊的第一款中文免费邮件系统同时,张小龙独自开发了Foxmail邮件系统的,声名远响于当时的苦逼青年马化腾,两年后,张小龙将自己和Foxmail一起,作价1200万卖给博大。直到2005年,腾讯收购Foxmail。

2014年之前,腾讯的支付业务和张小龙团队在腾讯的地位一样,抑郁不得志。它的先行者是2004年因解决电商业务买卖双方信用不平等而出现的支付宝,2005年,腾讯效仿推出财付通。一直到2013财付通和微信打通之前,它的市场地位难望支付宝项背。

腾讯支付业务的历史,还有一段插曲。2002年,腾讯上线Q币,一系列连锁反应后,监管者认识到大多数所谓“虚拟货币”不过是网络小额支付手段,最终触发了2010年监管对包括支付宝、财付通在内的第三方支付行业监管。

那以后,腾讯金融科技和后来蚂蚁金服成了一对欢喜冤家。媒体都说腾讯金融业务“低调潜行”,也正是参照蚂蚁金服的凌厉激进而言的。

张小龙在2011年做出“微信”后,到2014年Q3,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市场份额分别为83%和10%。这一年春节前夕,腾讯公司正在商量怎么给员工发红包,突然一个想法被提出来,是不是可以在微信群中给大家发红包?

这一动作虽然足足比支付宝迟到了好几年,好在微信的影响力如日中天,微信红包借着微信的流量护城河,让微信支付迅速占领市场,到2016年Q3时,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市场占有比例改变为52%和38%,财付通已足可匹敌支付宝。到2018年底,支付宝和财付通合计占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份额的92.65%。

在微信红包未能跟上支付宝的脚步时,蚂蚁金服又于2013年6月推出了余额宝,隐忍的腾讯并未闻风跟进。

2013年时,央行已不允许第三方支付账户余额产生利息。支付宝的备付金规模日渐扩张,支付宝开始担忧央行对它的关注。当时的蚂蚁金服理财事业部总监祖国明希望有其它方式控制住备付金的规模,让个人账户的余额既能分流,又有收益。他找到了负责天弘基金电子商务业务的周晓明,两人商议做出了“余额宝”。

马化腾隐忍着,要到5年后的2018年,才上线一款与之较量的零钱通;这一年的Q3财报,支付备付金存缴央行后的净利润紧缩,已经体现在腾讯的Q3财报上,和5年前的支付宝一样,腾讯将视线移到了货币基金上,才有了零钱通。

卸任中国央行行长职务后的周小川曾言辞犀利地说,余额宝挂上了天弘基金,而天弘基金就归证监会管了。如此,BigTech就可以在监管部门政策中间分段选择,谁的政策对其有利就向谁靠。

零钱通同理。在边界政策和许可政策的中间,BigTech制造着麻烦。

03

2018年1月,在蚂蚁金服的芝麻信用分推出整整三年后,腾讯信用在全国范围公测“腾讯信用分”。仅一天后,即紧急下线。一年后,腾讯带着“微信支付分”重来,已整整晚了市场四年。

腾讯金融对内守拙,对外却采取了“撒网”之法。

这种“撒网”表现在两种方面,一是金融业务的平台化,一种是投资金融业务。

2014年理财通上线时,腾讯就采取了和余额宝不同的做法,首批就接入了8支基金。这种平台化有着更明显的去风险集中化。

腾讯的策略一直是平台化,金融、社交都是如此,“避免自己在一个行业做得太深”,这是马化腾的原话。

在巨大的受众基数面前,腾讯也采用了保守的做法,零钱通、微粒贷、微保等产品至今未完全开放,固守着授信与筛选的田亩。

不过,腾讯做任何业务有恃无恐的本事,在流量威权下,任何金融产品只消默默布局,就可以实现对行业绝大多数友商的赶超,并完成金融变现。

腾讯副总裁赖智明曾说过,金融科技业务的营收占比将来是要超过40%,列升第一大营收业务。金融和类金融业务的超高净利润率,让大企业心痒,“流量坐庄,金融变现”,这就是大多数互联网公司的算盘。

要想做大类金融的业务占比,信用支付本是十分好用的手段,马化腾工于“慎”,不管是理财通,还是信用分,都走在前人风险试探的脚后,不赖腾讯信用分和信用支付晚来,坐拥微信和QQ两大流量池,好戏仍不晚。

整个2018年,包含金融科技业务在内的“其他业务”为腾讯贡献了779.69亿元收入,同比增长80%,占腾讯收入总额的25%,约等于整个伊利股份2018年的营收,为腾讯日赚近2.1亿元。2018年,金融科技服务收入是腾讯营收增长最强的动力之一。

04

1998年成立的联众公司,是个做游戏的好手,2004年年头几乎占据了80%的网络棋牌市场,这一年,眼看着腾讯杀了过来。先是,联众创始人鲍岳桥看到腾讯推出了如出一辙的棋牌游戏仿制品,毫无新意与改进。后是,新一版的QQ添加了游戏入口,鲍岳桥看着用户一点点迁徙过去,两年后,鲍岳桥被迫辞去联众董事长职务。

被腾讯后来居上占领市场而消亡的企业和产品,可以列出一个不下二十家的名单。腾讯为何总是慢一拍,从马化腾的一段话中,可以窥见他的战术观:

“互联网市场太新太快,往哪里走都有很多可能,如果由自己来主导可能就没办法证明所选择的是对的,几个月内都有很多东西冒出来,凭什么判断哪个是热点?有竞争对手了,人就开始有了斗志,看看别人哪些做的好,哪些做的不好,如果别人杀过来了,应该怎么办?是硬顶,还是去别的地方迂回作战?”

大企业试错成本巨大,在马化腾眼中,后发才是最稳妥的方式。

该庆幸的是,腾讯做金融业务,至少于友商“人畜无害”,因为用户的多层次、多阶段需求,唯有金融行业,不受这种流量挤压式的迫害。

大象席地而坐,对蚂蚁的攻击是无暇兼顾的,只要保持足够的敬畏和灵活性,就不至于被吃掉。对腾讯而言,专业和创新的重要性,已不及谋略和组织。

回过头看,整个腾讯的C端金融业务都得益于微信和QQ所营造的高频、高粘性用户习惯与庞杂的场景,包括微粒贷、零钱通、微保等产品,无不受益于它。

 这两年,腾讯金融业务和蚂蚁金服的收提现手续费、收信用卡还款手续费、支付业务被罚,和负面种种,都足以说明,腾讯和蚂蚁金服之大,已大到“可唾弃而无可抵制”的地步。

慢,也出活,金融变现流量,好戏不晚。

05

 2018年下半年,腾讯公司开始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战略大调整。

 9月的某天,马化腾召集十几个高管,在香港一个餐厅的小包厢里,开始了“问诊腾讯”的战略会。在陆续一系列会议后,腾讯决议了几件最重要的事情,一是互联网进入To B下半场,腾讯要扩张“云”服务,主攻产业互联网;二是调整组织架构,中高管理层要为30岁以下年轻人留位置。

进军产业互联网,马化腾仍没忘了他的“消费互联网”,这次会议对腾讯消费互联网业务的基调是“继续巩固”。

这次会议前后,腾讯调整了它的金融业务架构,腾讯“FiT”业务调整后以“腾讯金融科技”的名义浮出水面,腾讯金融业务由财付通—腾讯“FiT”—腾讯金融科技的脉络更加清晰了。

要知道,腾讯金融科技一向内敛,隐蔽而不显于人。更似一种典型的“闷声发大财”。

多年来,腾讯金融科技业务一直隐身于CDG(企业发展事业群)内部。腾讯的支付业务也是在2012年赖智明出任财付通总经理、推出微信支付,并在2014年推出微信红包,才声名鹊起。

而腾讯金融科技真正浮出水面,还是2018年底的这次架构调整。

2020年3月,腾讯2019Q4财报交出了这一年多来的成绩单。

整个2019年,腾讯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收入以39%的增幅创下1014亿元营收,占总营收的比例为26.8%。

早在2016年Q2时,腾讯包含金融科技业务的“其他”业务项营收占总营收的比例还在10%左右,到2018年Q3时,这一比例为23%左右,2018全年的比重为25%。

腾讯金融科技业务的分量正在越来越接近刘炽平的40%目标。

06

2020年,在内测半年之后,腾讯的分期付款产品“分付”出现在一些微信用户的功能列表中,

这几乎是做消费金融的必然之举,也是腾讯“继续巩固消费互联网”的必经之路,尽管腾讯已经晚了4、5年。

在信用支付市场“花呗”、“白条”渐成格局之时,“分付”借着微信流量的家底,成为半路杀出的“程咬金”。而在几天前,蚂蚁金服刚刚更新了支付宝的全新版本,更加贴近本地生活。

一个支付工具本地化,一个社交工具消费互联网化,看似分道扬镳,但仍在同一个战笼,因为把手仍都是消费金融。

多年来,蚂蚁金服和腾讯金融科技一直是相互的跟随者与互携者,跟随的身影显现在支付、货币基金产品上,在红包大战、小程序上,也在电商化与社交化上,最后他们都活明白了,成为差异化的竞争者。

腾讯自2017年开始在支付线下场景、企业云服务等方面发力。如今这些业务已进入收获季节。

腾讯金融科技业务过去两年来业绩亮眼,2018年腾讯“其他业务”收入同比增长了80%。原因是支付的线下交易场景布局开始进入收割季。向商户收取商业交易手续费、向用户收取提现费用及信用卡还款费用以及向金融机构收取分销金融科技产品,成为过去两年迅猛增长的主要来源。

金融本身的净利率远超其他行业,这是不争的事实。

所以过去十年来,BATJ和今日头条、美团、滴滴等企业先后抛出金融战略,来实现流量变现,用金融反哺流量,或其他业务。

从腾讯对金融科技营收占比40%以上的期望里,和过去几年相对强劲的增长趋势来看,它越来越承担起腾讯营收的重任。

金融科技势必扛起腾讯的业绩大旗。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20-04-02
腾讯金融进化论
以下文字,是对腾讯金融科技15年来进化的观察。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