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中国平安")公布了其2019年的年报。
数据显示,在过去的2019年里,中国平安的营收达1.17万亿元,同比增19.7%;净利润方面同样表现强劲,期内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494.07亿元,同比增长39.1%,向股东派发股息每股现金2.05元,同比增长19.2%。截至2019年末,该集团总资产达8.2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5.1%,集团个人客户数首次突破2亿。
从财报的数据来看,仍维持较高速增长,但因低于此前市场预期, 21日收跌1.08%。
图片来源:雪球
从财务数据来看,中国平安这份2019年的财报算得上是一份出色的答卷。这也是其能够在当前抗击疫情的背景下,不但没有延迟反而比往年提前20天发财报的底气所在,进一步彰显了其智能化经营的能力。
不过,从中国平安的业务来看,也并不是没有挑战,保险业务面临大大小小公司的分流,银行业务更是竞争颇大,而金融科技方面,在政策监管愈加严格的背景喜爱,旗下的陆金所、金融壹账通也将面临更多不确定的风险。
同时,背靠阿里巴巴集团的支付宝也在进军保险业务,在行业竞争以及互联网巨头的加码下,中国平安的前路似乎也并不见得有多轻松。通过这份2019年的财报,我们该如何看待中国平安未来的发展?在当前的疫情之下,中国平安会受到多大的影响?
各项业务表现良好 个人客户数首次突破2亿
年报显示,2019年中国平安营收达1.17万亿元,同比增19.7%;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494.07亿元,同比增长39.1%。截至2019年12末,集团总资产8.2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5.1%。
具体看来,保险业务贡献了利润的大头。2019年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业务去年为集团贡献营运利润889.5亿元,同比增长24.7%,内含价值营运回报率为25.0%。在保守的风险贴现率假设下,内含价值较年初增长23.5%;新业务价值率同比提升3.6个百分点至47.3%,创历史新高。
财险方面,去年平安产险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9.5%至2709.3亿元;营运利润同比增长70.7%至209.52亿元,营运净资产收益率达24.6%;综合成本率96.4%。
受资本市场回暖带动投资收益同比上升的影响,2019年平安保险资金投资组合的总投资收益率为6.9%,同比上升3.2个百分点。5.2%的净投资收益率与去年同比持平,截至2019年12月末,公司保险资金投资组合规模较年初增长14.8%至3.21万亿元。
从以上的业务数据来看,平安集团的各项指标表现良好。截至2019年底,平安集团的额个人客户数首次突破2亿人次,较年初增长11.2%。获益于个人客户的增长,中国平安的客均合同数较年初增长3.9%至2.64个,客均营运利润同比增长13.0%至近613元,个人业务营运利润同比增长25.7%至1,228.02亿元,占集团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的92.4%。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客户数中,持有多家子公司合同的个人客户数为7371万,较年初增长19.3%,在整体客户数中占比36.8%。在2019年的集团新增的3657万客户数中,其中40.7%是来自于集团"金融服务、医疗健康、汽车服务、房产服务、智慧城市"五大生态圈的互联网用户。这显示了中国平安多元化科技业务的良好迹象。如今在国内疫情爆发期间,正是因为中国平安的科技赋能,使得诸如平安好医生这类子平台获得了用户数的显著增长。
2019年中国平安科技业务总收入同比增长27.1%至821.09亿元。截至2019年12月末,科技公司估值总额达691亿美元。平安已设立8大研究院,57个实验室,拥有近11万名科技业务从业人员,科技专利申请数累计达21383项。
综合来看,中国平安2019年的财报表现良好,营收净利润双双强劲增长,用户数也突破2亿人次,用户数的强劲增长,为今后的稳健发展提供了相应的保障。不过,从这份财报我们也看到了,中国平安还需面对大大小小的一些挑战。
科技板块整体表现不错 但净利润贡献率及营运利润同比大幅下滑
除了保险、银行等业务,科技业务板块也是中国平安的重要营收来源。
财报显示,2019年中国平安的科技业务总营收同比增长27.1%至821.09亿元。截至2019年12月末,科技公司估值总额达691亿美元。平安已设立8大研究院,57个实验室,拥有近11万名科技业务从业人员,科技专利申请数累计达21383项。在各个子平台中,金融壹账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4.7%至23.28亿元;平安好医生2019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1.7%至50.65亿元;汽车之家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6.4%至84.21亿元。
从数据来看,2019年中国平安的科技业务总的来讲表现不错。在过去的一年里,这一板块给集团带来的净利润为35亿元,单从这个数据来看,带来的利润确实不少。
不过将此前的财报仔细对比过后会发现,该板块的净利润实际上是下滑的。
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平安科技业务板块的净利润为140亿元,同比大幅下滑75.1%,营运利润也同比大幅下滑48.49%。而实际上,在去年的年中报中,科技业务板块的整体业绩就已经表现出承压的态势,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科技业务营运利润相比下滑了28.9%,在整个集团的营运利润中的占比仅为4.46%。如今,科技业务板块的营收对比看来却只有35亿元,走上了进一步下滑的道路。
从部分子平台的数据中或能窥得一二。从金融壹账通19日公布的上市后的首份财报中,我们发现营收同比上涨65%至23.28亿元,但亏损金额也随之上涨,其2019年全年归属母公司的净亏损持续扩大至16.61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1.96亿元同比扩大了38.88%。
虽说保险、银行两大板块是中国平安的传统板块,但科技板块也是被寄予厚望的,从近几次的财报表现来看,科技板块要想实现华丽转身,估计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
受行业风向影响 月均代理人数同比下降9.1%
中国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业务、财险业务归母净利润合计1253.56亿元,同比增长78.8%,该业务板块规模保费为6116.37亿元,同比增长7.21%。其中,代理人渠道保费收入为5144.21亿元,占规模保费的84.1%,代理人人均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16.4%。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该集团的月均代理人数量却同比下降了9.1%。对此,中国平安表示,2019年该集团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等举措加强代理人甄选、严格执行考核清退机制,夯实代理人渠道基础管理,月均代理人数出现同比下滑就不难理解了。
此外,代理人数的下滑与行业的发展风向也存在一定关联。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保险代理人队伍已超870万。虽然资料显示,代理人渠道贡献了超八成的保费,但由于频繁出现渠道销售误导等行为,为告别以往的"人海战术"形象,行业掀起"清虚增质"风暴。中国平安月均代理人数的下滑与行业整体的发展风向不无相关。
这就要求中国平安今后对代理人数的发展提出更高要求,花更多经历去培养同一代理人,但从业人员的流动性大也是一个较为显眼的问题。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受商车费改深化及汽车销量下降的影响,车险增速正在下降。车市寒冬论调依旧没能散去,且车市的颓势短时期内仍不能大幅逆转。不过,作为大型上市险企,竞争优势相对明显。
对此,群益证券分析师廖晨凯表示,财险行业具备的马太效应特征明显,商车费改及报行合一背景下,规模占据优势的头部资产更值得拥有。也就是说,在当今整体车市不乐观的状态下,中国平安的车险还是拥有头部效应的优势。不过,总的来说,还是会受到车险增速下滑大趋势的整体影响。
疫情之下 中国平安能否"独善其身"?
今年,国内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得各行各业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不乏联想这样的IT巨头,苹果这样的跨国企业,中国平安也受到不可避免的波及。
在2019年度业绩发布会问答环节中,总经理兼联席首席执行官谢永林表示,短期内,疫情对集团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尤其是一季度和二季度的业绩会受到显著影响。就比如寿险方面,对与客户面对面线下沟通的影响很大;信贷方面,对银行普惠贷款有影响,逾期率、不良率会上升等。
中国平安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心颖也在业绩发布会上指出,本次疫情对集团的影响主要是在寿险、信贷业务、投资三个方面。而疫情期间的人力脱落,保障型产品销售很有可能不及预期,导致长端利率下行。
不过,据中国平安预测,如果三月份全面复工复产,疫情对中国平安的影响也是可控的。况且,一直以来中国平安采用的是审慎的风险政策,无论是银行、普惠、还是资产组合中的投资,平安集团在市场风险和金融风险中积累了较为强大的人才团队方面。同时,参考SARS的经验,疫情过后的市场很有可能会强劲反弹,进而带动信贷、保险,对寿险健康险的需求。
同时,这次疫情还带来一些机会,比如在金融科技、医疗科技、智慧城市、线上教育等方面。也正是得益于我其数字化和线上化的业务能力,重点业务日恢复能力超过60%,其中AUM板块已经恢复超过110%。也就是说疫情也让中国平安多年积累的科技能力,有了较好发挥。比如,平安好医生在线问诊,服务客户数达日常10倍以上。
不过,这样的假设均是建立在一定前提条件之下,对于疫情影响会不会超出预期,还有待市场的进一步验证。
结语
综合来看,作为一家综合性金融机构,在大环境形式严峻的前提下,中国平安依旧能提前20天交出一份令投资者满意的成绩单,彰显了中国平安的的魅力所在。
如今个人用户数也已经突破2亿人次,随着今后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平安依旧具有可观的发展前景。毕竟,在面对今年疫情的影响下,中国平安首席财务官姚波在业绩发布会上也表示,不会影响中国平安的派息。数据显示,过去5年分红派息持续增长,年复合增长率达40.1%。
只不过,中国平安这样的大佬同样具有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保险业务上,除了要面对中国人保,中国人寿这样的国有企业,还有太平洋保险等商业保险公司的市场分流,以及互联网平台支付宝也进一步加持保险业务,给中国平安的保险业务带来巨大压力。
在银行业务上,国有银行依旧处于市场主导地位,而大大小小的商业银行更是对其融资、贷款等金融业务带来极大挑战。科技领域的平安好医生、平安壹账通等上市公司也仍旧没能实现盈利。
在港股研究社看来,中国平安需要做的便是,在巩固保险、银行这两大摇钱树的地位之外,仍需大力拓展其科技业务,譬如陆金所、平安好医生等子平台,以此来增加自身的综合实力,提高本身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应对能力。
本文系投稿稿件,作者:港股研究社;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亿欧”;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亿欧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 北银消费金融公司【远离各类不良校园贷】风险提示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