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像科技公司的银行,微众“杀出一条路”

谁有机会成为未来最大的银行?这是一个无数银行家都在苦苦思索与追寻的问题。《银行4.0》一书的作者布莱特·金提到过两家,其中之一是成立刚满5年的微众。

这一判断,在多数人看来显得过于乐观了。

纵观规模、资本、盈利、员工人数等指标,微众都无法跟大中型银行相提并论,5岁的微众,目前也只是走了一小步;力量尚微小的互联网银行,距离成为银行之最也非常遥远。

布莱特·金的判断理由是,这类新银行拥有颠覆式的新技术,也由此形成了非常强的竞争力,通过智能化的服务随时随地提供无感的金融服务。

未来是否真会如此,一切都是未知。但对于刚满5周岁的微众银行,以及年轻的互联网银行、民营银行们,5年来经历了怎样的得与失,给中国的银行业带来了什么,是需要认真复盘与总结的。

一、银行“新物种”

“所有发起设立的民营银行,在激烈竞争环境下前3到5年肯定不赚钱。”一家股份行前董事长在2013年7月如此判断。

“民营银行被指前途坎坷:投几十亿10年也回不来本”……翻开2014年关于民营银行的报道,类似的质疑声并不鲜见。

另一方面,民营银行的设立也被寄予了厚望,肩负着改革创新与差异化发展、与现有商业银行实现互补的使命,承载了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改变现有模式的重担。

因而,活下去、找到一条自己的路,是摆在民营银行面前的难题。

2014年的12月16日,微众银行成立,无线下网点、一切从零开始,可以说每一步都关乎命运。

难能可贵的是,彼时,微众股东方和管理层理念却非常一致,那就是立足长远、不追求短期盈利,走一条跟传统银行不同的轻资产模式。

正如布莱特·金曾说,未来的银行并不应是现有模式的改善,而是从无到有的方式,重新思考、设计未来银行的商业模式和业务。微众银行的诞生,可以说完全符合这一逻辑。

就在微众银行成立半个月后,2015年1月4日,李总理亲临微众银行总部考察,殷切勉励微众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方面杀出一条路”,给普惠金融、小微银行发展提供经验。

带着对破局的信心和未来的美好憧憬,微众银行正式上路了。

从零起步,微众这一路并不平坦,甚至也充满了艰辛。不过,仍有一些业务可圈可点。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微众的团队达到2000多人;有效客户数过亿。

微众的核心产品微粒贷已覆盖了31个省、市、自治区567座城市,累计发放贷款金额上万亿;而微业贷推出两年来,在线服务企业已超80万家。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其已经“杀出了一条路”。

在评价整个互联网银行这一“新物种”的表现时,一位银行业分析师称:“纯线上放贷业务拓展了原先的信贷客群,挖掘了新的业务空间,是银行史上重要的技术突破。”

路漫漫其修远兮。银行业的这一轮技术革命才刚刚开始,未来互联网银行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科技“连接者”

如果从民营银行设立的初衷来看,取得的成绩可谓不负重托。

银保监会城市银行部主任凌敢2019年3月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肯定了民营银行的特色经营与在服务民企和小微方面的成绩,认为其填补了传统银行无法或无力顾及的市场。

从数据来看,截至2018年末,民营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29.79亿元,同比增长近6倍;有余额贷款户数139.75万户,同比增长近42倍。同时,民营银行也探索出了适应自身禀赋的普惠金融服务模式。

这其中,互联网银行既“连接”了普惠金融客户与银行,也在推动银行同业间的深度合作与开放,给银行业带来了有益的探索。

1、万亿微粒贷

如果要找一个最能代表微众科技创新的产品,莫过于2015年5月上线的首款金融产品微粒贷。如今,它的预授信用户已上亿,累计发放贷款金额上万亿。

众所周知,在普惠金融的发展中,长期存在着传统金融机构难以惠及的长尾难题,微粒贷的出现直指这一痛点。但微粒贷的诞生经历了不少曲折,历经大半年的打磨,才成为几款候选产品中唯一的“幸存者”。

不同于传统金融产品,微粒贷采取邀请制,“无抵押、无担保,循环授信、随借随还,7*24服务”,让客户“随时可得、按需贷款”,一经推出就引发了巨大反响。

从微粒贷的用户特征看,平均借款周期47天左右,超七成客户支付利息100元以内。这也正是微粒贷的设计初衷,解决个人、个体工商户的“应急”、“应难”之需。笔均8000元的微粒贷,真真切切满足了普惠金融人群的需求。

2、微业贷大有可为 

“谁把这个雷阵䠀开了,谁就能拥有良好的前景”。有了微粒贷,还远远不够,微众还瞄准了另一更棘手也更广阔的市场——小微企业融资难。

2017年,微众银行推出国内首个服务小微企业的全线上、纯信用的对公流动资金贷款产品——“微业贷”。截止2019年11月,微业贷服务小微企业和个体户80余万户,微业贷户均授信40万元左右,户均余额30万元左右。在微业贷授信客户中,77%的企业年营业收入在1000万元以下,真正服务于底层的小微企业。

更重要的是,从授信企业的行业来看,45%为制造业和高科技行业客户,38%为批发零售行业客户,其他还有科研技术服务、物流交通运输、建筑行业等,均是实体经济范畴的小微企业。

在满足客户快速周转资金需求的同时,微业贷的实际成本非常低:除利息外,客户无需付出担保费等任何费用,随时提前还款也无罚息。2018年,微众银行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下降超过2个百分点。

由于申请微业贷的企业无需抵质押,消除了房产为主的抵押品这一小微企业融资的障碍,而这在传统金融服务中是很难想象的。微业贷的故事,充分证明金融科技服务小微企业大有可为。

从纯线上个人信用贷款到小微贷款,微众银行的新模式探索,为普惠金融开辟了一个个新模式,坚守“普惠金融”的初心也让微众越做越强。

三、更像科技公司的银行

深圳南山区大沙河畔,绿草如茵、绿水绵延,微众银行职场大楼就坐落于此。这是一个科技创新制胜、金融服务需求强烈的集中地。

与其他银行不同,它给外界的感觉更像一家科技公司。置身于其中,机器人“小微”在各个楼层穿梭,它会回答各类问题,为你带路。在这里,员工穿的是T恤衫,与传统银行西装革履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座大楼里更是有50%的技术员工。

成立初,民营银行都强调“特色化经营”,但找到自身的特色生存武器并不容易。由于传统银行体积庞大,推动金融科技变革需要一个过程,而民营银行更灵活,针对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就成为重要发力点。

筹备之初就把科技作为核心战略的微众早已走在前列,让微众具备了与领先银行匹敌的科技实力。技术架构支撑起银行新业务模式,也成为微众模式的启示之一。

1、“分布式商业”创新

做普惠金融,高成本是第一个难题。对于以普惠金融为定位的互联网银行,技术突破成本限制是必须攻克的。如果按传统银行成本计算,仅IT支出一项微众就将远远不能负担。

微众银行副行长兼首席信息官马智涛,在传统金融机构有十年IT任职经验,他敏锐感知到,“去IOE”将是银行业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一旦实现,带来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微众银行的灵感,源于互联网企业常用的开放式架构,分布式架构的创新成为“去IOE”架构得以实现的基础。在分布式“去IOE”下,微众大大缩减了IT运营成本,目前每账户科技运维成本是传统银行的1/10左右。

2015年8月15日,微众银行App上线,这是中国首个“去IOE”的银行核心系统。截至2019年11月底,微众银行共建成 286个关键系统、1614个子系统,有效支持了年内的亿级客户量、亿级日交易量,达到国有大型银行同等规模水平。

创新性的底层科技架构的支撑,决定了微众银行的业务模式可以在未来进行大胆创新,还孕育出如微粒贷这样具有显著前沿性、差异化的信贷产品。

2017年,微众银行还首度提出“分布式商业”理念;2018年,微众银行全面升级金融科技发展战略,定位于“分布式商业基础设施提供者”,致力于构建一个平等、共享、透明、智能、共赢的分布式商业生态圈。

2、ABCD科技战略 

成立之初,微众银行就确立了“科技、普惠、连接”的愿景。从科技投入看,2018年微众银行IT投入占营收比重为14.8%,其中研发投入9.8%,两个数据均高出国际同业7.3%的占比。

另一数据显示,2018年微众银行的专利申请数量已经全球银行的前五名,仅次于美国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摩根大通。强大的金融科技能力,成为微众做好普惠金融的保障。

微众银行的金融科技战略也非常明确,在ABCD四个领域重点发力,即人工智能(AI)、区块链(Blockchain)、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大数据(Big Data),每一项都可圈可点、引领同业科技创新。

比如,相较银行业近2%的平均水平,微众银行的不良率一直保持在0.5%左右。大数据风控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借助于先进的技术工具,建设全行高风险客户名单数据库,构筑了强大的风控能力。

在微众银行,每一个科技部门都必须加产品二字,微众银行深深明白,要真正进行产品化运作,必须将科技与产品融合起来。

微众可以从零开始用一年的时间,就将存贷汇三大板块系统都建成,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科技并不是等产品提需求,而是让科技走在前面。

3、“大普惠”开放战略

在银行4.0时代,开放银行已经成为银行变革的新动力。

不过,在微众银行的管理层看来,开放银行不仅局限于API Bank,他们还将科技能力通过开源或开放许可方式输出给同业,在产业链层面进行开放协作,进而提升整个行业的科技能力。

在微众银行成立初,顾敏曾说过一句话,微众银行不是搅局者,而是客户、同业之间的连接者。可以说,同业合作是微众银行一开始就制定的方向,不做利己的“小普惠”,而是走“大普惠”之路。

如何做好中小银行与客户之间的连接者,是微众银行面临的重要课题。有这样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微众银行结合银银联贷合作模式特点,与张家口银行合作将微粒贷联贷业务落地在张家口市怀安县和张北县(均为国家级贫困县),定向为贫困县政府贡献税收,助力当地扶贫开发工作。

截至2019年11月,微粒贷金融扶贫项目累计为张家口市贡献扶贫资金超9000万元。

四、未来银行探索

回首互联网银行走过的5年,是一部创新与脚踏实地兼具的成长史。然而,展望整个民营银行的未来,面临的经营环境更加严峻。

从民营银行整体情况看,截至2018年,民营银行总资产规模之和达到6374亿元,虽然较上年同比增长88.5%,但是总资产之和还处于较低的水平,甚至比不上一家较大城商行。可以说,民营银行的实力还很弱小。

今年两会期间,银保监会副主席曹宇曾表示,民营银行批设常态化,符合条件的都会正常批设,没有指标。对于民营银行来说,如何找到长远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仍是重中之重。

1、行业分化加剧

从银行业的经营业绩来看,2018年商业银行平均净利润增速仅6%,远低于2014年之前的水平;2019年半年报显示,净利润增速超20%的上市银行有5家,也有两家净利润负增长,分化之势不可避免。

当多数银行都在加大金融科技投入,由于体量、效率与机制差异,有的年投入超100亿,有的仅有几个亿甚至更少;全国性大行数千人编制不断扩张,让小银行望尘莫及,分化变得越来越大。

从民营银行整体格局看,头部特征也非常明显。目前18家民营银行中,总资产最大的超2000亿,也有的不足50亿;有的银行净利润超20亿,也有的仍亏损;注册资本在40亿元以上有4家,也有8家为20亿元。

在这一行业分化背景下,表现突出的还是专注金融科技和零售银行的银行。不过,互联网银行面临的新挑战,是传统银行纷纷大力进行科技转型,优质的资产面临更为激烈的抢夺。

2、加大特色化创新 

面临强者恒强的格局,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做出特色,向精细化经营转型,仍是民营银行要努力的方向。为了打造面向未来的新优势,金融科技相关的投入仍需要加大。

对于微众银行来说,普惠金融之路仍很漫长。未来随着征信数据与互联网大数据不断完善,客户数未来可达亿万级,迅速壮大的客户规模也将带给新的挑战,强大的资本实力不可或缺。

微众银行的方向,是继续致力于通过运用ABCD等技术以提升自身能力和赋能同业伙伴,共同为客户带来更好的服务与体验,并让微众银行的服务触达更多人群。

3、告别粗放与“短视”

在监管分类上,民营银行归为城商行。2019年6月,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提到,引导民营银行淡化盈利导向,避免“短视”逐利行为。这也是民营银行需要时刻铭记的。

对于缺乏低成本和稳定负债来源、流动性风险管理压力较大等难点,银保监会表示,要引导民营银行摒弃粗放扩张的经营模式和“拼规模”的历史情结,大力发展轻资本、轻资产的业务。

在民营银行的发展中,最难的是保持初心、抵制诱惑。微众银行行长李南青就曾表示,“比如一些政府平台、大企业贷款会来得比较快,但是那样我们能够走多远?是不是和我们的初衷相背离?”

加速奔跑的民营银行,更应该牢记监管曾说过的话:办银行是做“百年老店”,不是“看谁跑得快”,而是“看谁跑得远”。

推荐阅读:

360入局金城银行“前夜”,民营银行之困何解?

微众银行梁焕:用“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来切科创金融这块饼

编辑:马晓龙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9-12-19
更像科技公司的银行,微众“杀出一条路”
“世界上发展最快、拓展最快的银行,都是基于颠覆性的技术。”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