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国。不久,这场风暴波及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中国等地,诸多经济体深陷衰退;2007年美国次贷风波愈演愈烈,经济萧条再度袭来,有人形容,“现在当我看着这场危机,就好比一个人坐在一桶炸药之上,一个最小的打嗝也要去避免。”
每一年都有人强调: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2019年,国际货币组织(IMF)发布的最新《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显示,全球经济处于同步放缓状态,IMF再次将2019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3%,这是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最慢增速。
这一年,新金融跌宕浮沉,成为时代大潮变迁的典型缩影。而“寒冬”年底,WeLab(匯立金融控股)宣布完成11亿元人民币C轮战略融资。
2019年迄今大中华区金融科技最大融资案,阿里巴巴创业者基金和建银国际等知名投资方追投加持,这点凛冬中的星星之火,给金融科技下半场赛道选手打了一针“强心剂”。
破浪乘风
WeLab完成此次11亿元的C轮战略融资,可谓奋楫扬帆、破浪前行,破资本寒冬的浪,破监管收紧的浪。
投资是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中国金融科技创投市场的2019年与前几年的火热相比无异到了资本寒冬。
毕马威最新调研报告显示,2019年上半年,全球金融科技融资额为379亿美元,相比去年同期降幅超过30%。从地域分布来看,亚太地区降幅最为明显,上半年融资额从2018年上半年的近170亿美元滑至今年上半年的30多亿美元,为全球金融科技融资额波动的最大变量。
至于原因,上述报告认为,今年上半年,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缺乏大型金融科技融资项目为金融科技全球融资额下降的直接原因。而从根本上来讲,毕马威认为,中国对金融科技日益严格的监管政策为导致投资下降的重要因素。
现金贷、砍头息无路可走,P2P迎来大结局,金融大数据公司连环爆,催收公司也一度走在风口浪尖,2019年对内监管的收紧是中国金融让人感受最为明显的趋势之一。
但监管收紧的浪潮,也为WeLab此轮融资送来了东风。
监管持续发力是抱着为持续扩大金融开放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想法,还是为金融科技从快速发展的蛮荒时代过渡到下半场而做准备,背后的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毋庸置疑的是,监管的持续收紧在给金融科技市场泼了一盆冷水的同时,清除不合规企业也腾出了更多市场空间。大潮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
乘着市场空间的风完成此次融资后,WeLab已成功跻身粤港澳大湾区独角兽排行榜前十名。WeLab创始人及集团CEO龙沛智接受采访时表示,“金融科技投资市场上并不缺钱,缺的是好项目,缺的是对宏观经济和项目的信心。”
据悉,WeLab迄今融资金额总计达37.3亿元。此前,WeLab便一直坚持多元化的融资策略,通过引入不同类型的资本助力企业在不同阶段的快速发展。
在主权及政府基金伙伴方面,得到了马来西亚国家主权基金以及广东省粤科金融集团的支持,协助WeLab捕捉海内外商机;在大型金融机构伙伴方面,引入世界银行集团成员国际金融公司(IFC)、建银国际、欧洲大型银行ING等,在为WeLab提供安全多元的基础资金渠道的同时,更有利于WeLab洞察金融行业动向;在业务战略投资方面,WeLab也与长江和黄实业旗下TOM集团和中国邮政旗下的邮乐网合作加速客群和业务多元化拓展,亦得到阿里巴巴香港创业者基金青睐,开启互联网生态合作;在世界顶级资本方面,硅谷顶级VC红杉资本也是WeLab的投资人之一。
亿欧金融认为,WeLab多元化的融资策略一方面可以在有效控制资金风险的同时,提高融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使其得以在资本寒冬期破冰资金渠道;另一方面,WeLab多元丰富的融资结构从地区商机、业务、行业动向等不同角度助力其发展,不断赋予其转型扩张的新活力。
WeLab此轮融资金额将用于投入更深的科技探索和更广的金融服务拓展。通过提升算法和算力,将创新科技应用到更多金融场景中,深耕虚拟银行和金融科技输出服务,在现有市场挖掘更多新产品及商业模式的革新,并持续考察更多高潜力高增长的新市场。
科技“添柴”
自2015年拉开序幕,截至目前,已有超过10家银行先后落地金融科技子公司。近几年,互联网红利的天花板已触手可及。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兴起,科技赋能金融已成为未来金融发展的重要趋势,“无科技不金融”逐渐成为行业共识。
金融科技下半场,“科技”必将成为重头戏。
进入内地市场的5年间,WeLab持续“科技赋能”发展出不同的商业模式,科技也逐渐从后台走向前台。在C端品牌“我来数科”持续发力的同时,WeLab瞄准B端市场,推出B2B服务品牌“天冕大数据实验室”,为合作伙伴输出一站式“3+1”金融科技解决方案,即“智能信贷平台、风控服务平台、获客及营销解决方案+青鸾数据平台”。其自主研发的大数据处理平台和风险管理系统,每天可处理超过上百亿次的数据访问,支持万亿级数据实时计算,并可在秒级内进行整合分析,从而计算出客户的风险程度。
截至2019年12月,天冕大数据实验室已累计与近1000家企业接触洽谈,签约近300家合作伙伴。
2013年金融科技在全球爆发,科技金融从支付、信贷、保险等不同角度不同方式改变银行业。2018年银行觉醒,金融机构顺应变革,开启全面数字化转型进程。
但金融科技公司不能永远提供单一的金融产品,传统银行也需要摆脱此前技术、人员上的包袱。龙沛智表示,“在金融科技下半场,金融科技公司往右走,传统银行往左走,他们的交集就是数字银行。”
数字银行是金融科技的未来,正在成为金融科技发展历程中越来越重要的话题。
2019年4月,WeLab独资获得香港金融管理局颁发的虚拟银行牌照,成功布局数字银行,从单一的借贷和风控技术延伸到全金融产品跨出了历史性的一步,WeLab Bank将于2020年开业。据龙沛智介绍,WeLab 虚拟银行未来将以三个“I”—— 即刻(Instant)、互动(Interactive)、智能(Intelligent)为核心理念,来打破传统银行的思维模式,其中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贯穿其中。
大数据时代每个人每天产生的数据逐年增加,2015年每人每天产生数据0.3GB,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2GB。同时物联网设备会从2019年的100亿成长到2030年的460亿,5G用户将从现在的500亿增长到2030年的65-70亿。
未来产生的数据只会越来越多,但个人对数据缺乏主动权,“收集-储存-审核-交互”的全流程用户并不可知,数据安全存在很大隐患。
据悉,研发层面,2014年WeLab投入大数据风控,精进风控模型;2015年WeLab投入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精细化运营提升服务效率。龙沛智透露,2019年以来WeLab的科技研发重点投入方向将放在隐私计算方面,集中发力攻克数据安全。
今年,WeLab已全面上线高维向量检索——ANN算法,是业内首次金融科技领域的应用,内地B2B服务也将把隐私计算作为重点技术解决方案在2020年下半年开始输出。
出海第一站
在中国金融开放“大闸”拉开的同时,国内金融科技公司也将目光投向海外,纷纷进行全球化布局。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科技的发展催生了新兴商业模式,科技驱使全球联动,使得中国直接向世界各大市场拓展业务成为可能,“一带一路”倡议也推动了中国企业持续“走出去”开拓市场。同时,亿欧智库发布的《2019金融科技出海研究报告》显示,中国近百家投资机构为“出海”金融科技公司提供资金支持,近5年来,融资次数逐渐攀升,由2013年的21次增长到2018年的185次。
科技、政策、资金等各种有利因素的推动下,中国金融科技企业业务不断在海外落地,以实际行动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实现金融科技和实体经济同步“出海”。其中,与中国有着相似市场环境、人口结构和消费习惯的东南亚,成为中国金融科技优势复制出海的第一站。
2018年,WeLab与印尼大型综合企业集团PT Astra International Tbk(简称“Astra”)旗下子公司PT Sedaya Multi Investama(简称“SMI”),联合成立合资公司PT Astra WeLab Digital Arta(简称“AWDA”),将金融科技信贷技术引入印尼市场。
龙沛智认为,“纯商业模式的创新很难走出去,商业模式的创新可能获得几千万用户,但不可能带着这几千万用户离开这个国家,技术和经验却可以。WeLab也是这么做的,把技术、经验、品牌带到印尼。”
据悉,WeLab在未来两年内将开拓另一个东南亚市场,将金融科技创新之路延伸。“泰国、菲律宾、越南等国家人口基数大、年轻人口多,需要科技来发展普惠金融。”
编辑:梁杰民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 北银消费金融公司【远离各类不良校园贷】风险提示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