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欧金融12月1日讯,由瞭望智库、财经国家周刊主办,亿欧战略支持的第四届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成功举办。此次会议以“新形势下的金融业变革与开放”为主题。会上,中国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员巡视员叶燕斐表示:
金融监管要想更好地适应金融机构数字转型的需要,就要做到:
1、监管更有前瞻性、适应性、包容性。
2、监管必须坚守风险底线。
3、坚决维护好消费者的权益,加强监管。
4、合理延伸扩大监管的边界。
5、强化监管手段,提升强化信息科技的建设。
6、提升监管的能力。
以下是叶燕斐演讲正文内容:
这几年从我们个人的生活、工作中确实感觉到金融科技特别是以数据的收集、加工、处理、应用为基础、为核心的金融科技的发展,对我们的生活、对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都带来了一种革命性的变化,这些变化体现在金融业的方方面面。
比如在服务对象上,过去我们金融关注不到的一些人群,我们想可能作为长尾的那些人群,现在通过电商、通过大数据,我们也能关注到了,并且能服务上了。过去服务内容比较大众化的,现在更加精准化、个性化,过去没有的一些产品,比如数字资产,各种代币现在也出现了。在服务方式上、服务体验上,我们现在有人工智能服务、有远程服务。在业务模式上,不管是从获客、还是在推送、还是在售后,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在银行、在金融机构的内控和风险管理上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感受这些变化我们深刻体会到,马克思说过,科学是革命性的力量。什么是革命呢?革命就是新势力取代旧势力、推翻旧势力,革命就是旧势力不被推翻、新势力把它的灵魂注入旧势力的躯体当中,以旧的面貌出现、但是代表新的灵魂。
我想数字科技对我们的金融业带来的冲击是方方面面的、是巨大的。所以金融业必须更好的适应数字化的变革,更好的数字化转型的需要。马云几年前曾经说过,说“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确实是,现在冲击是非常非常大的。
金融业怎么样去适应数字化转型呢?这是很大的难题。
以制造业为例,我们知道,德国工业4.0是过去1.0、2.0、3.0、4.0转换过来的,1.0就是机械化,2.0就是电气化,3.0就是工业的自动化,4.0就是工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当时我们讨论我国的工业基础的时候,发现我们的工业基础可能从1.0到2.0、3.0、4.0,这四个版本可能都有,手工可能也占很大部分,有的地方还没有实现机械化、有的地方还没有实现电气化。
从银行来讲,其实也面临这个问题,还有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金融机构,不同的地域差距、机构差距非常大。从基础来讲,服务态度、服务精神,可能属于1.0版本的事情,但是很多金融机构还做不好,以前领导讲过,金融是什么行业?金融是服务业,说你们不知道服务业是什么,就去餐馆看看端盘子的就是服务业。
我也想,什么时候我们到了银行的柜台或者其他的服务柜台的时候,你要发现这个服务态度比你去饭店吃饭的时候服务态度还好的时候,也许我们进入了1.0版本就做好了。还有很多小微企业,可能他们面临融资困难的时候他们的体会比我们去吃饭那种感觉还更深刻,比去柜台办业务的感觉还更深刻,我想金融必须改变。
改革有几个方面:
第一个,要处理好打牢基础与创新提高的关系。金融行业本质上是一个管理风险的行业,一定要把风险管理放在第一位。同时,金融行业也是一个信用为基础的行业,一定要把服务客户、保护消费者权益放在第一位,只有打牢自己的基础才能创新提高。
第二个,要处理好自主与合作的关系。现在金融科技应该是日新月异的发展,从长远来看,现在可能只是开了一个头,未来的巨大变化还在后面,但是完全自主可能又做不到,包括我们很大的机构也不能做到完全自主,每个机构基础、能力、资源不一样,一定要把握好怎么样自主。同时要合作,要在金融数字科技中运用的生态圈里面找到自己的位置。
第三个,要把握好成本与收益的关系。金融科技方面的投资肯定是巨大的投资,短期内成本肯定是非常高的。我觉得你们媒体也可以呼吁呼吁,现在金融科技企业都有高新科技企业,税收方面有加减扣除的政策,金融业做金融科技的投入能不能纳入高科技行业考虑,做一些加减扣除,也可以促进金融业更好的应用高科技、更好的自主开发数字科技。
第四个,要处理好短期与长远的关系。
第三方面,金融监管也必须更好的适应金融机构数字转型的需要。
第一个,监管必须更有前瞻性、适应性、包容性。前瞻性就是我们要看得更远一点,我们要看到行业发展大的趋势。适应性就是我们的监管要更多的考虑到企业或者金融机构创新的需要,当然该限制的限制,但是也不能缩手缩脚,毕竟创新的活力还是在于金融企业、不在于监管。监管必须更有包容性。
第二个,监管必须坚守风险底线。尽管数字科技、金融科技给金融业带来巨大的变化,但金融的本质没有变化。金融的核心功能是金融中介和流动性转化,我们不能因为有人穿上了数字金融、金融科技的马甲,就任其搞非法吸收公共存款、非法集资、融资、借新钱还旧钱甚至跑路,这方面我们前几年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经过这几年的大力治理,应该说金融乱象得到了很大的收敛。我们也不能有了金融科技就放松了审慎监管的要求,包括资产风险的分类、拨备、资本、流动性方面的一些基本的要求。
第三个,坚决维护好消费者的权益,加强监管。刚刚孙总讲了很多,我想可能提出来一个大家可以考虑研究的,现在监管部门既做行业的监管,又做消费者权益的监管,在理论上来说某种程度上可能有这种利益冲突的,所以在美国和英国它是把消费者权益监管单独作为一个部门列出来的,和金融行业的监管分开,我觉得这个是可以考虑的。
第四个,可能还要合理延伸扩大监管的边界。
一是对金融科技公司行业属性可能还得研究研究,它到底属于什么行业,比如说是属于科技服务业还是属于金融辅助行业。
二是还要做一些对金融科技的发展数据可能要适当的收集,统计、汇总、分析。
三是要根据金融机构和数字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业务关系,比如外包关系、底层数据、算法模型做一些延伸方面的监管。
四是还是要考虑有没有可能必要把监管部门的延伸调查权延伸到金融科技公司上去,甚至有可能做现场监管和一些必要的处罚。
五是怎么样更好的强化监管手段,包括我们数字监管,提升强化信息科技的建设。
六是还要提升监管的能力。
第四方面,政府部门也要更好的改变,适应金融数字转型的要求。也是我们改善营商环境很重要的方面。我们现在讲的营商环境相对来说跟工商企业、小微企业讲的比较多,其实对金融机构来说、金融企业来说业面临同样的营商环境。我们知道金融业面临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数据的问题、信息的不对称问题,四中全会讲数据是生产要素,既然是生产要素,就要充分的挖掘和利用,才能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增加人民的福祉。
第一,刚才秦局长提到,我特别赞同,政府在数据治理中要率先垂范,一定要做好信息公开、信息开放、信息共享。
政府有很多的行政记录,比如环保执法、市场监管执法、安全生产执法等等这方面的行政记录。我们有一家公司就想做全国的环境信用的数据库,但是苦于很难找到这方面的数据,要么有的地方不发布,要么发布了很快就撤了,马上撤销了,处理的企业最终有整改也没有完成也不知道,所以很难对这个企业进行环境信用方面的评价。
第二个,我们还有其他数据,包括孙总他们做的外部售汇数据,包括海关的企业进出口数据,对银行来说都是非常非常关键的。这些数据如果能开放的话,可能对银行业消除信息不对称发挥很大的作用。工业数据的地方,比如水、电、气,我去很多地方做得很好的,地方政府能把水和气的数据整合起来,但是整合不了电的数据,因为电的数据是行业的,有国家电网、南方电网,所以为什么泰隆银行要找企业自身方面的电表数据。司法方面的信息还有财产的冻结、拍卖方面的数据。
第二,怎么样做好信息的整合,要标准化,减少数据的噪声。
第三,确保数据的真实性。20多年前,朱槠基总理给清华会计学院提字“不做假账”,给统计部门题词就是“不出假数”,现在20多年过去了,最起码从会计各种假账来看还会出现很多问题,这也是属于1.0的问题,这些底层的数据如果都不太真实,所以我们很难做好数据治理,更不要说后面数据应用的问题。
第四,征信要开放。现在我们的征信在监管部门也好、在人民银行业好,把一些信用数据征集起来了,但是没有对合适的有资质的公司进行开放,这可能是很大的问题。
有很多企业的信用记录的数据,这些数据光给银行,包括大银行他也很难处理,可能需要专业化的征信机构来做这些工作,在这方面我觉得还是要解放思想,可能要形成某种征信机构有限竞争、寡头垄断这么一个格局,这样对提高征信的服务水平,对促进竞争的公平也非常有帮助,因为对小银行来说,可能他的信息数据处理能力就更差了。
总之,数字金融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这种机遇可能未来会看的更清楚,但是也带来了很多的挑战,需要我们从方方面面去努力。
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 北银消费金融公司【远离各类不良校园贷】风险提示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