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简介
陈宇先生,网名“江南愤青”,著名财经评论人士,毕业于中国金融学院,为“互联网金融千人会”主要发起人之一,也是本土私募股权五十强企业德弘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曾获中国建设银行“全国先进个人”称号。写作的《互联网金融之争》等文章被网络媒体广泛转载。
访谈背景
移动互联的浪潮澎湃而来,金融产业正在历经洗礼,金融生态也在滋生巨变。在喧嚣的变局时代,产业领军人及跨界挑战者应如何解码与布局?金融产业怎样才能与移动互联结下良缘?
为探索中国金融的未来之路,2014年7月,跨界创新平台(COIN)策划推出“金遇良缘—移动互联驱动的金融变局”系列沙龙(简称“金沙”)。“金沙”首场推出后,野村综研顾问总监朱四明和COIN创始人白虹联合发起了“COIN互联网金融创新指数”(简称“金指”)。零壹财经CEO柏亮、艾瑞咨询联合总裁邹蕾、富友总裁康建明、点融网总裁郭宇航以及申万证券战略总监陈晓升等组成了金指专家组。自2014年8月立项至今,金指项目团队已完成指数框架确立、项目公示、问卷发布等多项工作。为了更准确地把握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态势,在白虹主持下,COIN对选定的18位专家进行了系列访谈。
本文根据仁和智本合伙人陈宇先生的访谈内容整理。
嘉宾寄语
“金融原本是第三方交易,独立在交易双方之外,又必须依附在商业交易之上,这样很难进行有效的风险规避。而互联网让金融变成了第二方交易,像京东、阿里做的P2P,风险管理就增强了。”
访谈精录
Q:跨界创新平台创始人 白虹
A:仁和智本合伙人 陈宇
互联网金融的价值源于想象力
Q:江南好!感谢您在“江南1535茶馆”接受跨界创新平台的互联网金融专家访谈。您出版的《风吹江南》和《支付革命》,正处在互联网金融的风口,有关想法也难免处在论战的浪尖。您如何理解和定义互联网金融呢?
A:很多人说我因为互联网金融出名,实话实说我很少在乎别人的评价。对于互联网金融,我对下定义也比较抵触。对任何新事情,先去定性再决定往哪走,这不符合发展规律。
自2011年起,我开始关注互联网金融行业,看到它2012年兴起、2013年蓬勃发展、2014年资本涌入,2015年进入了平稳发展。在这个历程中,我独立于这个行业外,没有太多的利益和归属纠葛,看问题也相对会清晰一些。
我希望看到什么?看到互联网金融成为一个开放性的命题,命题开放就没有标准答案。互联网金融不是某一个人、某一个群体来定义,而是所有的人都去参与都去玩,然后自然而然形成了社会共识,这个社会共识就可以作为定义。这样的定义会更有意义一些。
过去几年,正因为这个行业没有标准答案,所以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度。一旦行业被设定了一个标准,建立了一个权威,那就只能进入所谓的“沉默期”,所有的想象空间都会被打掉。
我就怕什么呢?互联网金融一旦失去了想象力,这个行业就没有了任何投资价值。人们的期待都来自于对未来的不可知。互联网的一个特性就是反权威,权威压制了很多可能更正确、或更符合发展趋势的声音。这个行业要更没有标准、更没有定义、更没有权威,才能更符合它的发展。
我自己就是在反权威中成长起来的。前几年,很多人过来跟我对骂,这些对骂激荡出很多想法。这两年,跟我对骂的人越来越少了。所谓的权威出现,可能让人不敢骂了。其实,互联网金融谁都没怎么干过,怎么可能会有权威呢?互联网永远是做出来的,不是所谓的权威想出来的。他们总分析过去怎样,过去永远不代表未来。
Q:如果定义还为时尚早,那么您个人理解的互联网金融是什么呢?
A:我对未来还缺乏想象,但可以对过去做个总结。我把互联网金融分为两类:
第一类,本质是金融的互联网金融。大量非金融机构的人利用互联网的技术来从事金融活动。原先金融业的门槛很高,人家进不来;在互联网技术出现以后,门槛降低了,人家轻松走进来了。
比如P2P,你无论在用什么样的形态、什么样的组织、披什么样的外衣,无非在放贷款或者做投资,这类互联网金融就是金融。金融有两大特征,一是所有权跟经营权的分离,二是分离要有利息或股息的对价。凡是符合这两个特征的互联网金融,就在做金融的互联网化,运用互联网来进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第二类,本质是互联网的互联网金融。它是利用金融的工具和手段让互联网业务做得更好。像阿里金融、京东金融、蚂蚁金服等,互联网企业做互联网金融,目的不是跟传统金融机构在金融业务上一较高下,他只是在做闭环体系,做互联网的金融化。
如果要让我来选,我愿意选择第二种类(互联网的金融化)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代表。为什么这么说呢?
金融的互联网化只有现实意义,但没有长期价值。金融机构不多而管制较多,使人们的金融需求没被满足。P2P等互联网金融业务,就通过互联网的技术,让很多传统金融机构服务不到的人也可以被服务到。它解决了社会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从长期来看,金融管制不断地被取消,自由化进程不断地推进,差异最终会被抹平。这一类互联网金融机构,也许会变成跟传统金融机构一模一样,无非增加了机构数量。其实金融自由化或者利率市场化,可以自然而然解决掉金融供给不足的社会问题,这类互联网金融只是起了个“加速”或者“倒逼”作用,所以缺少长期价值。
互联网的金融化既有现实意义,也有长期价值。互联网改变了所谓的社会专业分工,产生了大规模业余化的现象。以往我们判断专业还是非专业。往往是通过成本来认定的,就一件事您能干我也能干。但是我的成本比您低,这就变成了专业。
互联网出现以后,跨界成本迅速降低了,使能力更强的外行跨入了行内,业余打败了专业。像传统的新闻传媒,对某些行业报道最多的,并不是对行业理解最深的,也不是最能够还原现场的。但在互联网时代,路上发生了车祸,路人用手机拍照,绝对比任何一个新闻记者都能够还原事情的本来面目。
金融业也存在这样的情况。比如阿里做余额宝时,压根儿没有想过去跟金融机构竞争,只是为了自己的体系更完善,所以阿里可以贴钱做。但是银行是以此为主业,有成本的银行要和没成本的互联网开打,银行就很难受;再比如微信支付,有支付您用微信聊天、没有支付您也用微信聊天。您发现微信支付可以免费或贴钱,但是银行永远要收费。
互联网给了高手从外行走到内行的机会,而且干的比内行还好。金融原本是第三方交易,独立在交易双方之外,又必须依附在商业交易之上,这样很难进行有效的风险规避。而互联网让金融变成了第二方交易,像京东、阿里做的P2P,风险管理就增强了。
各行各业间的原有边界模糊了,“纵深向”的逻辑被“横向化”的实践替代了。互联网企业很轻松地就进了金融领域,干得比银行还好。这才是互联网金融的长期价值。
在第三方支付、P2P、众筹、证券和保险网络销售这五类互联网金融业务中,我觉得众筹和P2P自有资产模式符合这个特征,其余业务类型与互联网金融的概念相去就比较远了。互联网证券和保险,也不过将互联网作为一个销售渠道。
传统金融机构可以被同行打败,但只能被外行颠覆,我更愿意将这种跨界颠覆称之为互联网金融。社会发展得越来越快,市场更迭得越来越快。您花多年积累的所谓专业,都被人家用几秒钟或者几十分钟就击垮了;您花大力气做出的解决方案,被人家简简单单的办法就替代了。这已经超出了金融问题,而是互联网时代的社会现象。
门槛低颠覆难
Q:在今天的金融竞争格局中,业余和专业之间出现了怎样的博弈?未来会一决胜负?还是会“专业的业余化、业余的专业化”式的相互融合?
A:最近观察到很有意思的现象,在每个行业中估值10亿美金以上的公司里,都由一个业余的人在主导一场变革。这种变革就是对原有商业体系进行重构,在重构过程中产生了新玩家,有了新玩法。
我认为,就算是新玩家用新玩法冲进了传统市场,传统市场也不会出现大面积的颠覆,新玩家能夺走20%市场就很难得了。当然要打架,还是要找最牛的来打--打不过正常,打过了更牛。
互联网金融的价值在哪里?不管是专业的业余化、还是业余的专业化也好,大家都能活,而且都能活得不错。传统能够解决的部分还是传统解决,传统没有解决的部分由新玩家新玩法解决。
Q:现在,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在体量上还是“蚂蚁和大象”的差别。您所讲的跨界颠覆,究竟是对未来的预期?还是认为出现了质变?
A:我所讲的跨界颠覆,是指带有颠覆性质的商业模式。互联网金融出了不一样的玩法,而不是互联网金融真能把传统金融搞死掉。其实我认为,互联网金融很难在体量上超过传统金融。在低能力、低金额的行业领域,互联网成为主流主体是可能的。金融有着高能力、高金额的门槛。互联网金融替代传统金融,未来3-5年绝不可能;在更长期时间内,可能性也不大。
要看到,金融运行是有规则的,规则关联的是社会统治。只要一个国家不被颠覆掉,它的金融体系也不会被颠覆掉。
Q:刚才您提到传统金融存在缺陷。能详细描述一下存在着哪些缺陷吗?其中,什么缺陷可以被互联网金融改良?什么缺陷会永续存在?
A:很明显,监管就是缺陷。现在民间借贷大约40万亿左右,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地下金融市场?很多人的金融需求得不到有效解决。为什么得不到有效解决?牌照制的金融监管存在问题。
在牌照制监管体系下,金融机构像被圈养--有饭吃的时候他们不想出来,没饭吃的时候他们也出不来。金融机构变大很容易,而变强很困难。
金融这场游戏中,政府给定了规则,金融机构只能玩,不能改。但是只要游戏规则不改,缺陷就永远存在。只有有人来干吗呢?有人来说我们把游戏规则变一变,这时候才能改变一些东西。
互联网金融起了什么作用呢?就是个外部刺激,不断地告诉金融机构--“您这儿有问题,您那儿有问题。如果您再不改,我就先帮您玩了”。这就逼迫政府或者监管层把游戏规则变一变,变到大家能够一起玩。阶段性,互联网金融有些监管套利的机会,但从长期来看,“业余的”也要按照既有的游戏规则来做。
如何彻底消除缺陷呢?只能去改变顶层设计。互联网金融就是不断地倒逼监管当局,去做制度性的变革。李总理在视察微众银行是,不也说互联网金融倒逼改革嘛?!依靠自我变革难度很高,谁都不愿意自己革自己的命。不过当看到人家来革自己的命了,那还不如自我革命。
Q:传统金融是命脉产业,依托着国家资本;互联网金融出身草根,由民间资本驱动。短期内,互联网金融的“倒逼”被政府认可甚至鼓励;在未来3-5年,政府对“倒逼”的态度会不会出现变化?
A:不要小看市场的力量。只要市场有需求,政府允许也罢、禁止也罢,一定会有人来玩。政府可以对抗市场,但是政府主导不了市场。
说句难听的,在互联网金融里,小企业就像苍蝇,哪有好吃的往哪钻;也象膏药,哪儿有问题就往哪儿贴。如果金融监管到位了,互联网根本不会来,他们就玩别的去了。互联网金融在美国就没有中国那么火,因为大部分人的金融需求已经被满足了。
现在,我觉得政府还是越来越开明,他们很期望通过互联网金融来解决很多现实问题,也在学习如何参与到市场中来。另外,就算政策转向我们不担心。就让市场说话,让结果说话。如果政府态度真变了,那您管您的,我玩我的。
互联网促进了社会价值多元化,把所谓的伟人和屌丝拉到一个水平线上。有人说“倒逼”是好事,有人说“倒逼”是坏事,让百家争鸣,老百姓就不容易被蛊惑。
政府监管应兼顾市场
Q:讲到百家争鸣,还是有历史教训的。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后,就是秦朝的严刑峻法;57年的大鸣大放后,就是新中国的反右斗争。都出现了大一统的思想。金融毕竟存在系统性风险,一行三会应如何监管定位?
A:互联网金融究竟对经济稳定带来多大的冲击,现在一行三会也看不明白。既然看不明白,最好就让市场先起来。就像等草长出来后,就知道哪些是毒草,哪些不是毒草,然后再收割。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一定是有社会代价、有资源浪费。但要把互联网金融放到大环境里,看对社会是积极还是消极。单纯为了金融管金融,意义不是特别大,金融还是要服务好经济。
我对监管当局的建议是,既然过去传统金融的玩法玩不通了,还不如让互联网金融去试试看。体量毕竟还小,出不了什么大事。
Q:顺其自然当然不失为一种监管策略。但是互联网金融玩家有投机心理、游戏有高扩散性,会不会形成市场恶性事件?
A:我觉得肯定会,这就是社会成本,流血才能得到的教训。中国的金融监管在前期学了苏联,后期学了美国。人家用一两百年走过来的金融道路,用血的教训沉淀下来的金融规则,我们直接拿过来用了,但事实上也就是学了个皮毛。
中国出现大批的投机者,就是因为没为此流过血,没吃过苦。投机管理应当通过市场交易,而不是通过政府规范来完成的。政府可以提醒投资需谨慎,就像交警提醒您开车需小心,但车还得您自己开。还是那句话,家长式的金融监管没法管,也管不好。
Q:在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上,一定要撞了南墙才回头吗?
A:我认为两条路都要走。政府还是要做风险提示。没提示犯了错,监管机构的责任;但提示后犯了错,玩家就要承担。现在,政府承担着很多不该承担的责任。
Q:十几年前,人们说未来一切企业都是IT企业。现在,人们说未来一切企业都是金融企业。“泛金融化”会不会成为发展未来?如果是,将为社会带来怎样的变化?
A:金融化的概念跟互联网化的概念不一样,互联网可以变成技术,但是金融是商业投资,所以所有企业都被互联网化的可能性不大。现在,为什么出现泛金融化的现象?一方面流动性过剩,市场上钱太多了;另一方面是实业不赚钱,企图通过资本来获得高收益。
Q:不仅阿里京东等互联网企业在做金融,海尔联想等制造业也在布局。您如何解读?
A:我觉得阶段性的现象。钱多的年代,谁都想做金融。日本、韩国都出现过很多寡头金融机构。一旦经济退潮,他们开始又回归自己主业。
金融是个双向杠杆,好会让您更好,惨会让您更惨。我更乐意把金融当成是商业形式,而不是互联网那样的通用工具。
三种力量:技术、人性、垄断
Q:如果我们总结互联网金融的过去,您想用的三个关键词会是什么?如果预测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发展,您想用的三个关键词又是什么?
A:总结互联网金融的过去,第一是“套利”,这是早期互联网金融盈利的主要来源;第二是“资本”,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背后推波助澜的就是资本。第三是“破灭”,2015年是洗牌年,P2P公司数量已经从3000多家降到1600多家。
展望未来互联网金融:第一是“颠覆”,真正带有颠覆意义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将会出现,它将改变您的生活习惯、金融消费习惯,甚至是生产作业方式。第二还是“资本”,资本过去3年之内赞助了第一阶段的互联网金融,在第二个阶段互联网金融里,还是离不开资本的支持。第三是“重构”,刚才讲的颠覆是指商业模式,而这里的重构是指金融体系。在金融体系内,互联网金融会三分天下有其一,将出现千亿级的超级企业。
Q:如果从0到10,您对未来互联网金融的信心指数有高?
A:我觉得至少到7,互联网金融一定会重构这个社会。我相信这背后有三种力量:
一是技术的力量,目前为更新技术来替代互联网的主导地位,而且出现替代也将是很多年后;
二是人性的力量。互联网让人性充分暴露,金融需求急速扩张。
三是垄断的力量。传统金融的垄断性太强了。越是曾经强大的、稳定的社会体系,重构过程越激烈,重构效应越强烈。
Q:在过去一个小时中,江南对互联网金融的现实意义和长期价值,做了深刻的剖析;也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与竞争,亮出了鲜明的观点。感谢江南的智慧分享!
A:谢谢!
COIN互联网金融创新指数
由跨界创新平台(COIN)、野村综研、艾瑞咨询、零壹财经以及众多业内外相关专家的确立的“COIN互联网金融创新指数”,旨在成为政府政策发布、投资者确定投资方向、相关从业者了解行业趋势的全行业指南针。
目前,“COIN互联网金融创新指数”拥有三大联合发布机构野村综研、艾瑞咨询及零壹财经,主要专家组成员包括野村综研朱四明、艾瑞咨询邹蕾、艾瑞咨询杨华、零壹财经柏亮、富友金融康建明、北京经信委黎江、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陈晓升、点融网郭宇航、中国金融出版社刘钊、COIN创始人白虹、COIN智库志愿者马奔等。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 北银消费金融公司【远离各类不良校园贷】风险提示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