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麦肯锡咨询公司发布行业报告《时不我待、只争朝夕:中国银行业布局生态圈正当时》倍受关注。报告认为,在银行业广受互联网金融冲击的背景下,传统业务模式难以为继,全面转型刻不容缓。而基于银行具备金融级风控能力、强大的客户信任感、低资金成本、线下网点服务等独有优势,中国银行业应抓住当下布局生态圈战略的良机。
本文着重整理分析了当前商业银行生态圈建设发展特点、现状,就中小银行如何完善金融生态圈提出建议。
一、何为金融生态圈?
生态工程学常把生态圈分为核心圈(生态核)、内部环境圈(生态基)、外部环境圈(生态库)三个组成部分(如下图所示)。金融生态圈是指金融中不同业态不同个体之间的相互融合与淘汰,那些具有协同效应及乘数效应的个体有效地组织在一起,形成的具有动态自我更新和进化的集群。
在麦肯锡咨询报告中有对生态圈有如下定义,生态圈是行业价值链各环节参与者聚合成的广泛、动态的联盟,站在银行角度,就是银行应该通过金融+场景的方式,服务客户端到端的金融相关需求。通俗讲就是,银行不光要做金融服务,也要做非金融服务,嵌入场景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而对于客户而言,应当只通过一个平台入口,就可以获得丰富服务。
当前,银行业面临经济增速放缓以及互联网企业跨界经营两面夹击,纷纷推出转型战略,生态圈战略由于更加契合银行获取客户、经营客户的转型方向,成为转型引领新热点。
二、商业银行金融生态圈合作的主要类型
近年来,银行同业在构建生态圈的过程中,与诸多类型的合作伙伴形成了多种合作关系,主要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种合作类型。
(一)战略型合作
在全方位战略型合作中,商业银行与合作方开展全面整体对接,以求实现多种优势和业务领域的互补,为客户提供成本更低、体验更好的金融服务。
1、工商银行与京东金融在不限于金融的诸多领域开展全面合作,包括金融科技、零售银行、消费金融、企业信贷、校园生态、资产管理、个人联名账户、物流及电商等。
2、农业银行与百度金融在金融科技含量高的诸多前中后台领域开展合作,涉及金融大脑、客户画像、精准营销、反欺诈、客户信用评价、智能投顾以及智能客服等方面,共建金融科技联合实验室。
3、中国银行与腾讯基于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领域深度合作,共同推动普惠金融和金融科技。
4、建设银行与蚂蚁金服共同推进建行信用卡线上开卡,以及线下线上渠道业务、电子支付合作、打通信用体系。
商业银行加速拥抱金融科技、进军线上的同时,金融科技公司也正马不停蹄的加速线下渗透:腾讯与多地公交公司联合开拓乘车码创新应用共建 “智慧出行”生态圈、结盟三大运营商(移动、联通和电信)成立“数字广东网络建设有限公司”、重金入股永辉超市;阿里入股大润发、银泰商业、苏宁云商、百联集团、三江购物、联华超市、新华都和高鑫零售进军线下零售、与多家医院签约积极布局“智慧医疗”产业版图。
(二)资源补充型合作
在这种类型中,商业银行与在技术、产品、场景等方面具有特定资源和能力的企业之间,在获客、支商业银行付、信贷、技术创新、品牌宣传、催收客服等具体业务环节开展合作。
1、在获客合作方面
商业银行利用合作方的平台、端口和场景,实现客户引流和精准营销。例如:中信银行与百度公司合作设立百信直销银行,通过ATM、互联网、电话等远程通讯渠道为客户提供银行产品和服务,获客半径广、经营成本和服务门槛低、不受地域限制,除储蓄存款、支付结算、同业等金融业务外,重点发力消费金融、小微企业融资和财富管理三大业务。
2、在支付合作方面
为了给零售客户提供全新的支付体验、提升黏性,交通银行与中国银联退出手机信用卡,客户只要在交通银行专属定制的“e办卡”终端上提交申请,现场立即完成审批。核卡后用手机登录“买单吧”APP,所有涉及信用卡的服务例如查账、还款等均可在“买单吧”上解决。
3、在信贷合作方面
国内的微粒贷和蚂蚁借呗通过联合贷款模式与多家金融机构达成合作协议,借助双方在资金、风险控制、客户渠道领域各自优势,以及对小微信贷业务的投放需求,共同开展小微贷款、消费贷款业务。其中80%的投放资金来源于商业银行,到2017 年与 BATJS 联合贷款的商业银行至少有上百家,覆盖工、农、中、建、交五大行,招商、广发、中信、华夏、浦发、民生、光大、兴业等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上海银行、北京银行、杭州银行等在内的数十家区域性商业银行。
(三)平台完善型合作
招商银行信用卡“掌上生活”APP 加强与各类线上、线下商户的合作,着力线上消费经营和消费金融场景,已经逐步覆盖餐饮、电影、商品、机票酒店、境外旅行、理财申请、游戏等线上消费服务,将信用卡平台生态圈打造得更加丰富完善。
平安银行开发的橙e网专注于“熟人的生意圈”,为熟人之间做生意提供免费的电商平台——“平安管家”,为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提供基于智能手机的生意管理工具——“橙e记”,并集成平安集团优势金融资源,为客户提供供应链在线融资、在线支付、在线理财、在线保险等综合金融服务。
三、如何看待下一个风口“金融生态圈”
(一)金融生态圈是原有营销模式升级版不应局限于零售条线
当前,金融生态圈建设主要集中在零售业务领域,只有少量机构提出了基于供应链、产业链的金融生态圈构建计划。
如果我们将生态圈理念放大,结合流行语言、媒体传播营销需要来看,实际上也可以将其看成早期金融流行词“公司联动”或“全渠道营销”的2.0版。
生态圈建设的目的其实就是银行为了给所有类型客户提供更加全面、高效的服务来实现自己规模、效益的最大化。绝不是单纯的运用所谓“科技”(非金融场景渠道)吸引更多零售或个人客户。
换句话说,银行之前所做的代发工资、发薪贷、定向单位职工住房按揭、核心企业供应链金融、超市供应商应收账款融资、税易融乃至信用卡收单商户等等,哪一个不是在完善银行自身的金融生态圈?
当下流行的“金融生态圈”只不过是被一些想曲线进入金融业的所谓“科技”公司和寻找新业务热点的咨询公司将“公司联动”以及“全渠道营销”重新包装上“获客场景”(科技)外衣后返销给银行。
(二)理性看待金融生态圈建设过程中的科技投入
任何金融科技,都不能离开数据。客户的消费场景支付数据、社交数据、移动行为数据、言行信息数据,这四类数据,是挖掘一个人本质的关键数据。这些数据,随互联网科技不断深入发展,已经绝大多数掌控在互联网企业手中了。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客户自己都没有大数据更了解客户。
传统金融企业,指望手里功能还不够全面、便捷(相对已有行业巨头)的APP,以及所掌握的有限且还不能随意使用的客户金融交易数据,搞金融科技,或者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困难比想象的要大的多。现有的监管政策下,中小银行可以通过金融科技提升银行业的服务能力、效率,但是在本质上不具备与“金融科技“巨头充分竞争和比拼的实力或手段。
此外,网络渠道的获客看似零成本,但那是阿里集团十万员工通过各类场景渠道采集的数据供几千人的支付宝金融团队人员使用,同时还要不断并购完善数据获得场景,这种模式足以说明网络获客成本高低问题。换句话说,孤立的看支付宝每笔交易也许成本很低,但获取支付宝所需数据的投入以及维护这些交易场景的成本是中小银行能够承受的么?
基于上述分析,中小银行期望依靠新建移动支付渠道、交易平台获取经营区域外海量客户的设想可能会面临较多政策制约,转而深耕线下,将线上渠道作为稳固线下渠道,提升线下渠道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手段也许更为可行。
四、对于打造中小银行金融生态圈的几点建议
(一)不断完善线上金融生态圈场景功能
一是通过前端合作,持续拓展自身 APP 生态圈场景功能和服务能力。可从金融、生活服务、社交、电商、餐饮、娱乐、出行、旅游等人们日常生活各方面入手,开展与相应领域金融科技公司的深度跨界融合发展,打造一站式应用服务平台,构建具备强大场景支撑的 APP 生态圈。
此外可从 C 端客户切入,通过与卡组织等金融科技公司的联合产品开发,尝试将他行客户导流到自身 APP 生态圈,同时不断提升客户体验和服务时效,不断壮大 C 端客群规模。
二是通过后端合作,夯实 APP 生态圈“基础设施”。从界面优化、渠道整合、风险管控、客户服务、智能投顾等全方位,与金融科技公司开展跨界合作,为 APP生态圈提供强大、高效、安全的金融科技支撑,稳步提升自身生态圈的客户体验和服务质量。
(二)持续深化线下金融生态圈建设
一是充分发挥作为区域性本土金融机构领头羊的优势,以搭建普惠金融生态圈、小微金融生态圈名义与各级地方政府机构单位(工商、税务、社保、医保、公积金、公安)等管理机构深化政务合作关系,在提供全方位对接相关单位和系统政务或类政务融资需求基础上,打通各级各相关政务机构间信息壁垒,协助组建各地市普惠金融生态圈信息平台,在各行APP渠道、线下网点渠道全面支持各项本地政务业务在线办理、缴费等,将每个营业网点打造为一个深入社区的政务服务平台。
藉此,一方面可以全面深化政务业务合作关系,另一方面迎合当下政务改革工作需要。最终使得中小银行可以获得掌握本地居民、小微企业除日常消费外的主要个人信息和财务、经营情况信息数据库。并可基于信息数据库数据进行更精准的客户准入筛选、风险评估及相关产品创新活动,打造一个覆盖主要经营区域的政务、企业、个人的完整的普惠金融生态圈。
无论是非金融应用场景客户导流亦或是金融生态圈建设,其本质都与零售银行类似,前期需要大量时间、资金乃至人力投入,并且很可能在相当一段时期内看不到明显收益,银行是不是有耐心和决心去坚持才是问题成败的关键。
银行与金融科技融合的理想境界是什么?是银行即服务。
2019年6月14日,亿欧智库研究院将在“2019丨全球新经济年会·金融科技峰会”上发布《2019开放银行与金融科技发展研究报告》,深度解读金融科技赋能开放银行的融合与落地应用——上海·虹桥·世贸展馆邀您见证!抢票链接:https://www.iyiou.com/post/ad/id/792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 北银消费金融公司【远离各类不良校园贷】风险提示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