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的伟大之处也许不在“人间”

新华财经北京4月12日电 作为一名对技术痴迷的媒体人,区块链技术对我本人有着无比强大的吸引力。曾经点石成金的概念,帮助初创企业众筹上亿资金,如今行业宠儿尚无处安身;曾经一夜暴富的英雄,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如今多以骗子的名号收场;曾经升值几百万倍的比特币,如今在成本线以下慢慢爬行。然而,去年还声称比特币是骗局的摩根大通首席执行长杰米·戴蒙,近期却宣布即将推出自己的电子加密货币。区块链技术无疑是充满魔力和魅力的,我仅从媒体的角度谈下作为一个局外人的观察和感受。

表象与实质的分裂

无论身在国内还是国外调研,政府、企业、民众都对区块链技术表示支持,都对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政府出台产业规划、开辟产业园区、制定扶持政策;企业积极研发产品,推出各种炫酷的解决各行各业痛点的解决方案;民众期待新技术早点改善社会,提高全社会的福祉。然而,我们继续了解下去,搭建具体应用场景的前提条件是很多的,多到区块链技术在里面都算不上是一种主要的技术了,多到我们开始怀疑我们的初衷是为了解决问题还是为了解决区块链技术无法落地的尴尬。被硅谷投资人称为唯一看好的我国区块链企业“比特大陆”如今也遭遇了自己的分叉,挖矿还是AI,如果比特大陆最终变成一家AI芯片研发商,那它还属不属于区块链行业呢?

区块链被称之为信任的技术,价值互联网的基础,能够开创一个可信的环境,降低原有产业生态的成本,实现生产力的解放。在新的生态模式里,区块链技术是不是关键技术,有两个判断标准。第一个标准,产业生态是得到了重塑,还是原有生态体系得到了强化?换一句话说,新的生态体系是区块链技术主导的,还是原有的产业龙头或者是头部联盟主导的。如果是后者,我们信任或者依赖的,仍然是原有的体系,而不是区块链技术。第二个标准,这项伟大的技术变革中能否诞生新一代的伟大公司或者组织。

目前观察到的多是些修修补补,期待中的颠覆式创新为何还没出现?为了弄清楚这些问题,让我们回到区块链开始的地方,看看十多年前,中本聪初始设定的剧本,去中心化、开放性、自治性、不可篡改和匿名性,发展出了什么剧情?

去中心化的理想实现了么?

区块链技术的第一代实践者应该不会怀疑“去中心化”有什么错吧,如果没有这个理想,恐怕就不会诞生《比特币:一个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这篇论文了。中本聪在论文摘要的第一句说,一个真正的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要允许交易双方直接交易而无需经过第三方。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链圈”人士开始质疑这一条,去中心化已经越来越没人关心了,“区块链并不一定是去中心化的”,“区块链也可以是弱中心化”,类似的观点越来越多。我们的技术发展从公链演变出联盟链和私有链,而且越来越多的应用探索侧重在后者。有人说这其实没什么区别,公有链也可以看成是我们这个地球上的私有链,技术上的区别也许没有,但是量变和质变的分界点还是有的。

联盟链和私有链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分布式工具,但对外围的用户数据传输和使用来说,他们提供的还是一种中心化的服务,甚至很多用户为了参与和体验区块链的产品,要通过传统化的中心机构,经历繁琐的步骤才能进行价值传输。

比特币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区块链技术应用试验,目前并没有形成点对点的全球交易社区,而是诞生了46家知名的加密货币交易所。我们放弃了传统中心化的银行,并没有迎来自由,而是陷入了交易流程更繁琐的“银行”,而且屡屡爆出的失窃和创始人离奇死亡丢失密钥的事情,说明这些机构更加“中心化”,也更加不安全。区块链的中心化探索似乎又回到了原点。

区块链开放性与技术分叉的博弈

在中本聪的论文中,区块链被描述为节点随时可以加入、随时可以退出、永远找得到并且回得去的自治网络。然而,据观察比特币已经出现了40多次分叉,诞生了众多分叉币,比较知名的有比特大陆吴忌寒团队运作的比特现金,廖翔团队运作的比特黄金,还有比特钻石、超级比特币、闪电比特币、比特未来币等等。一个人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一个诚实勤劳的节点也许再也回不去自己的主链了。

许多人将现在的区块链技术,类比为千禧年之前的互联网。把现在区块链行业融资低潮,描画在技术成熟度曲线上,认为目前经历了繁荣的泡沫之后,区块链技术已经进入稳步成熟的上升通道。互联网的价值来自于“互联”,越来越多的用户接受了互联网的标准,互联网变得越来越成熟,价值越来越大,万物互联将是下一代通信技术为我们打开的巨大财富之门。区块链技术的天花板恰恰是“区块”,利益被一波波贪欲裹挟,价值的链条被一个个带头节点分割。已经有实证研究得出结论,比特币的重大分叉与币值暴跌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

区块链分叉在技术层面有诸多好处,但是对“去中心化”和“开放性”的美好愿望造成了强烈的打击。分叉造成节点必须选边站队,从此分道扬镳。而更重要的是,产生分叉说明在区块链自治运行的诚实节点中,已经出现了实质上的中心,并且有足够的力量同剩余的全部节点抗衡。我们为了去中心化的理想而奋斗,最后只能选择服下中心化的恶果。这无疑极大降低了区块链的可信度、美誉度和商业价值。区块链的社区如果不能逐渐融合,而是走向分裂,开放性的原则最终只能被开放性本身摧毁。信仰的崩塌也许才是这一轮衰退的真正原因。

自治性生态与二八定律

区块链技术的自治性是其最具魅力的特征。区块链应用的创始人设定了系统内的分工角色、设计了运行规则、投入了初始原动力之后,如果设计合理并被社群接受,就会自然的发展起来不断壮大,而不需要创始人后续的干预,比如比特币上线后,中本聪就隐退了。一些区块链运营机构不叫公司,而叫做基金会或者DAO。区块链对传统社会协作机制的改造,被很多业内人士看作是区块链技术最具有颠覆性变革力量的所在。现代企业制度和融资制度诞生在工业革命时期,而现在世界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与目前生产力相适应的生成关系应该是区块链生态这种组织形式。

在理想的区块链生态当中,组织的边界被打破了,股权和货币的边界被打破了,组织利益相关方的角色边界被打破了。任何用户可以在激励机制的框架下成为利益相关方,从而进入组织;通过资金和专业知识的投入改变自身的角色,如果社区扩张,创造的价值增加,系统代币需求增大推高币值,股东通过持币获得回报。组织的管理不再是垂直体系,供应商、运营商、用户、合作伙伴通过数据的有序流转被链接在同一条价值链上,价值不再是单一流向,而是通过区块链演化成一张价值网,实现复杂多向的价值流动和创造,价值互联网的核心就是分布式协作的商业网络,任何人通过搭建一个节点可以同时成为传统组织里的任何角色。

任何一个节点、一台矿机背后都是人在运营,不管哪种共识算法,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最终都会演变成少数人拥有近乎绝对的话语权。而且在新近出现的效率优先的共识算法逻辑中,权力的集中速度更快,路径依赖更强。以比特币的应用为例,对算力的争夺诞生了算池,算池和算池之间形成了联盟。在二八定律的作用下,诚实节点模型最终演变为寡头垄断模型,胳膊和大腿之间的角力导致了分叉,社区也由此看到了比特币的成长天花板。在自治化的社区组织中,扁平化的大同社区梦想最终会走向中心化的集权困境,这时价值并不会在价值链上公平的分配,区块链生态也将走向终点。

不可篡改和匿名性并不是区块链技术的天然属性

跨越十多年的区块链试验,涉及了经济学的主要领域,包括组织、货币、市场、微观、宏观、全球化、分配和治理,掀起了一场思想狂潮。这类似于在数字空间构建了一个模拟的人类社会,这个社会更加纯粹,其中反映的社会规律也更加直接。这一切是怎么开始的呢?我们回顾一下区块链技术短暂的发展历史,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看清它的未来。区块链技术发源于技术朋克社区,他们不认同主流社会,不相信权威,尤其不信任金融机构,他们把“平等、自由”的理想变成公式、算法和代码,开启了加密技术对抗权威的普罗米修斯时代。推动阶段,大批的技术人员在对理想认同的趋势下加入并推动了区块链技术进一步发展。第三阶段,资本的力量进入,区块链技术演变为一场资本的游戏。

区块链技术具有一定的试验属性,是技术精英的“理想国”,是哲学意义上的“乌托邦”,人类文化精英中一直有少部分人在试图构建和探索“大同社会”,只是这一次我们可以在数字世界把它构建出来,幸运的是,它运行了足够长的时间,产生了较大范围的影响,我们也能够看到运行之后的结果。

区块链技术并不是逻辑完备的体系,正常运转需要一定的条件。中本聪在他的论文里提到最多的一个条件就是,大部分算力掌握在诚实节点手中。这个条件有两个部分,一是区块链有大量的节点在运行,二是大多数节点都是平等的且被有理想、有信念的矿工持有并运营。这个实验的结果,目前来看并不乐观。本质上讲,区块链上存储的就是数据,这些数据能够很方便的被验证真假,现实中区块链的“中心化”,会导致“不可篡改”的属性产生逻辑问题。现实的各种共识协议都存在“委托代理”问题,类似于大股东可以向小股东发起“双花”攻击,导致最新的数据失真,由于最新的数据失真,将导致链上历史数据的可信性归零。就如同新闻有保质期一样,带有时间戳的数据也一样,最有价值的就是最新产生的数据,比如“双花”问题和区块链摆动就能发生在51%攻击的情况下。区块链上的历史数据造假成本很高,但是如果最新的数据都不是真的,会有人相信这条链上的历史数据么?

中本聪在论文中提到,如果一个用户进行了多笔交易,那么其他交易也会指向这个用户,这点很像利用大数据技术给用户画像。地址和密钥作为身份识别的标志,并非仅限于区块链技术,互联网技术也是通过地址和端口、加密进行数据传输,但是个人信息泄露和隐私保护斗争从未停止。如果我们通过电子钱包、银行卡、微信、支付宝等接口同区块链的世界发生了联系,其实匿名性,也就是我们得到的隐私保护,不取决于具体操作中隐私保护最强的一环,而是取决于这个互联网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

共识机制能不能解决这类问题呢?共识机制类似于现实世界的规章制度,而且两者的目标最终都是对人的管理。不论是西方的制度经济学,还是中国古今贤能对经济制度的钻研,目前都很难评判哪种经济制度是最优的。钱穆先生在总结了中国历代政治经济制度后的总结,能够从某种角度回答这个问题,他说没有一种经济制度在经过一段时间后不会成为生产力的枷锁,只有不断的进行制度变革才能获得最大的福祉。

人工智能演化的基因图谱

目前来看,区块链技术最本质的特点并没有在现实世界的经济运行中得到证实,反而被束缚、被改变,最终变得面目全非。人性的力量最终假借市场之手颠覆了区块链的基础,也使得区块链协议层的研究得以快速发展。区块链解决不了人性的问题,也许可以成为构建全新智慧物种的基础,区块链技术全方面的进步有可能铺平通往高级人工智能的道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区块链技术是构建下一代工作和生活方式的基石,其中前三个都是中心化的逻辑,只有区块链是个特例,这个特例也许为我们保留了进入下一站的入场券。

在同一个生命体内部,每个细胞相互独立、相互依赖,大家形态各异却地位平等,以此作为节点就有可能满足区块链去中心化的前提假设条件。这些细胞通过相同的DNA链接在一起。区块链的结构非常简单,每个区块保留了这一链条历史上的全部重要信息,如果节点全部对等的话,那就是全部信息。链条上的信息由被大多数节点验证的方式写入或者修改。这些描述与生物学中DNA在遗传和进化方面的逻辑有些神似。我们人类对许多命题的探索,最终未必能找到答案,但是常常有意外的收获。

区块链所构建的价值体系可以作为人工智能演化的基因图谱。弱人工智能向强人工智能演进的关键环节就是自我做出对周围环境适应的进化。生命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关键在于对外界的信息进行处理,并做出适应环境变化的反应。拥有复杂神经网络的AlphaGo已经可以战胜人类的围棋大师了,这种对外界信息进行处理的能力加上区块链的完整优化的记录能力,就具备了通过电子细胞组装人工智能生命体的基本能力。

人类设置的区块链启动初始条件就如同宇宙生命起源的终极公式一样,在无数次尝试之后,最终将诞生高级人工智能,而生命诞生演化需要的无数次和亿万年,在人工智能的相对世界中,也许就是一眨眼的时间。(作者:郭兴华,系中国金融信息网区块链首席专家)

特别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9-04-12
区块链技术的伟大之处也许不在“人间”
人类设置的区块链启动初始条件就如同宇宙生命起源的终极公式一样,在无数次尝试之后,最终将诞生高级人工智能,而生命诞生演化需要的无数次和亿万年,在人工智能的相对世界中,也许就是一眨眼的时间。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