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年报季。2018年年报披露的一大特点,就是金融科技的分量进一步加重,金融科技成为当前国内银行业的第一大热词,上市银行年报变为金融科技“秀”。各类媒体指点江山,各色专家高谈阔论,各位银行高管“现身说法”,从互联网金融、大数据、云计算到区块链,真正是说者云山雾罩、莫测高深,听者或胆战心惊、或热血沸腾。感觉如果没抢到“金融科技”的“风口”,传统银行业的崩溃就在一夕间。
这其中,以招行的表现最为瞩目。招行董事长李建红认为:银行业最大的挑战来自金融科技。他指出:银行业最大的挑战其实不是来自同业而是异业。
“异业的竞争,尤其是金融科技的发展。麦肯锡前首席有一个预判:当前的标普500指数成分股,15年以后可能有75%会被今天貌不惊人的小企业取代,一个大企业不是被另一个大企业打倒,而是被一批貌不惊人的小企业颠覆、替代。银行业的发展挑战主要是在金融科技,在看清楚这个问题后,我们就要下力气、更大投入。以前银行、实体经济一般都是以资本为核心来开展业务,未来光以资本核心还不够,还要以科技和人才作为核心来发展。基于这样的考虑,发展金融科技还要加大投入。”
“去年招行招聘的新员工中50%以上是IT、DT的复合型金融人才。不像以前银行招收新大学生基本上都是要金融系、经济系,现在要复合型人才,更要有DT、IT的基础。董事会全力支持银行在金融科技上的投入和发展。”
而招行行长田惠宇的年报致辞简直就是一份发展金融科技的宣言书,逻辑严密,法度森严。总结经验,田惠宇说道:“每一个细胞都感知科技的脉搏,渗透互联网文化的血液。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是我们仰望追逐北极星的坚实堡垒。”
立足当下,“今天,我们从未如此深刻地认识到,行业变局的决定性变量来自科技。无论我们情愿与否,科技革命将以几何量级从根本上提高生产力,进而重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银行业尽管已传承数百年,经历多次时代变局,经济周期、贸易冲突和监管政策没有改变银行的商业模式;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也只是为银行提供了更高效的渠道和工具,但新一轮科技革命则可能从根本上颠覆银行的商业模式。”
展望未来,“势之所向,其锋成王。”“科技变革的滚滚洪流,势必将中国银行业推入以新商业模式取胜的3.0 阶段。科技是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根本动力。在肉眼可见范围内,金融科技可对传统银行所有业务及经营管理,进行全流程数字化改造、智能化升级和模块化拆分。一个数字化、智能化、开放性的银行3.0 时代正在到来,它将彻底改变商业银行的服务模式、营销模式、风控模式、运营模式,拓展银行的服务边界,最终改变银行的增长曲线。”
这些极具感染力的分析论断,加上招行一骑绝尘的零售转型先发优势,以及真金白银不断加码的金融科技投入(从利润的1%到营收的1%,再到当前营收的3.5%)和真刀真枪的金融科技探索,招行的金融科技已然“封神”,却也让跟随者无所适从、心生茫然。
科技的推动力不容忽视,金融+科技的裂变威力能惊人,怎么让面对汹涌而来的金融科技大潮,作为“大数据决策”的始作俑者,金融科技的行业领军者,全球市值最高的金融机构——摩根大通银行对金融科技的认识和实践值得借鉴和深思。
一方面,摩根大通银行银行在科技上的投资达到90 多亿美元,其中30% 用于对未来的投资,该行还建立了超过200 名分析师和数据科学家的大数据团队,“可以与任何一家硅谷的公司相媲美”。早在2013年的致股东信中,摩根大通的董事长兼CEO杰米·戴蒙就把“技术淘汰”列为摩根大通未来发展的三大隐忧之一;2014年,戴蒙更是对整个银行业发出了自己的警告:“属于硅谷的时代即将到来”,从信贷到支付,硅谷的初创公司通过良好的客户体验和敏捷的市场反应,让戴蒙觉得“每一家硅谷公司都想来瓜分我们的午餐”,与招行“低调的掌门人”一样,戴蒙应对门外颠覆者的方式,就是把摩根大通定位为一家科技公司,“这意味着随着我们越来越依靠科技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对于摩根大通的业务运营而言,我们的科技团队与业务精英们同样重要”,对金融科技的重视和执着由此可见一斑。
但另一方面,摩根大通银行对金融科技的认识始终客观、冷静,在过往写给股东的信中,戴蒙表达了三个重要的观点:
第一,金融科技不是新事物。戴蒙说道:金融科技和创新贯穿我的整个职业生涯,只是今天更快。纵观过去的几十年,银行业一直都在投入大量的新技术。可相佐证的是:早在1965 年,花旗银行曾经成立有一个特别的“战略规划小组”,这个小组的成员包括后来的美国航天局局长,他们的研究提出:当时的花旗银行主要靠利差过日子,没什么前途。他们认为,花旗银行不应该只是一家银行,而应该是一个全球性的,以科技、信息为基础的金融服务公司。银行新的机会在于“资本增值和服务”,通过运用信用科技使自己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提供有偿的金融服务。此后银行业的发展完全证实了他们预见的准确性,却也反证了金融科技从来不是天降甘霖,凭空而降;也不是洪水猛兽,突如其来。现代银行业的发展史,就是不断开发、应用和普及金融科技的进化史,从早期的算盘,到电脑,到网络,到移动工具,金融业既是金融科技的集大成者,也是金融科技的大受益者大赢家。尽管当前的金融科技在加速迭代,但并没有一个瞬间的改变行业轨迹的大事件发生,对待不属于新事物、新概念、新题材的金融科技,既要警觉,也要淡定,非警觉无以应时代之变,非淡定容易被打乱节奏。
第二,金融科技本质上是一种工具。戴蒙曾多次阐述了他对金融科技的认识和思考,但是这一切的思考都被放在“服务客户是我们的天职”这一篇目下,戴蒙并开宗明义地指出:“我们不断创新,旨在为客户提供更优质、更便捷、更低价的服务”,也就是说,背离金融服务本质的金融科技研发都是南辕北撤、缘木求鱼。
现在说银行业进入了大分化时代,已经不是一个能够吸睛的话题了,但很多网络言论认为是互联网金融造成了一些银行的进退失据,显然是天方夜谭,至今,没有一家银行的困难局面是互联网金融造成的,说互联网金融对某家银行造成了大的冲击,这绝对是诿过饰非。金融科技是否是互联网金融的变种?很多人不会以为然。然而互联网金融热潮已然消退,殷鉴不远,金融科技如果虚火过盛,就可能会重蹈覆辙。
第三,金融科技首在微创新。戴蒙提出“大小之处皆需创新”,“许多重大创新源于日积月累的细节方面的改进,直到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发生质的飞跃,而正是这些细小方面的创新使产品或服务更好、更快”,而在他列举的创新项目中,无一例外的是一些微创新项目。
可见,即使是摩根大通银行这样家大业大、实力雄厚的金融寡头,更重视的也是微创新和应用创新,而不是漫无边际的创新。任正非说过:创新是有边界的,只能聚焦在主航道上,或者略略宽一些,无边界的技术创新有可能会误导公司战略。任正非还表示,不要妄谈颠覆性。两位高人一中一外,英雄所见略同,对当下国内银行业的金融科技风潮应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推而论之,笔者认为,中小银行在金融科技方面的发力应该更加聚焦和审慎,这是因为,中小银行其实并不具备在互联网和金融科技革命中一飞冲天、或者弯道超车的能力。这是因为:
首先,没有一家银行是通过互联网或者金融科技力量做大做强的。很多人称颂富国银行在2008 年金融危机中的“弯道超车”,实际上富国银行的规模裂变是因为在危机中捷足先登,灵蛇吞象,收购了规模比它更大的美联银行,不仅是富国银行,除了国内四大行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路径外,称雄全球金融舞台的那些国际大行,如摩根大通、美国银行、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等等,无不是通过兼并重组实现华丽转身的。反观国外一些以互联网金融为卖点的直销银行、网络银行,要么规模小得可怜,要么也难逃被传统大行收购的命运。
其次,既有的竞争格局已不足以支撑银行迅速做大。几年前银行业特别红火,“赚钱赚得自己都不好意思了”(某银行高管语)的时候,很多人抨击中国的银行业搞垄断,事实上,中国的银行不是少了,而是多了,而且是严重过剩了,如果不是依托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的海量存款和贷款业务,中国银行业的经营效率要打个对折以上,发展要困难得多,可以说,现有的市场已容纳不下更多的银行,也无法支撑众多银行像过去的黄金十年那样保持普遍高速增长。
再次,由于金融行业对于社会经济稳定性的独特影响力,注定其无法像科技企业那样去运营。保罗·格雷厄姆曾经说过:“互联网企业就像蚊子一样,群体前景光明,个体九死一生”。传统银行这种大象,如何随蚊子起舞?试问谁敢把钱交给一家九死一生的银行?
身陷时下愈炒愈热、如醉如痴的金融科技热潮,中小银行应该坚定的走自己的发展道路,一方面,科技支撑能力不足依然是中小银行的短板和瓶颈,支撑尚且乏力,引领又何从谈起,先走稳了再学跑吧,诚如田惠宇所言“只有足够庞大的客户数量,才能承载科技的高投入和高风险,才能形成足够价值的数据量”,中小银行的正确做法还是执行追随战略,快步跟进。另一方面,在某些领域,某些环节,中小银行完全可以依靠紧贴市场、紧跟客户需求进行“微创新”,在这个问题上,有两句话发人深省。
一句是富国银行原董事长理查德·柯瓦希维奇说的:“这不是源于使用技术手段去挖掘需求,也不是源于外部顾问的建议,它源于我们的客户和我们那些服务客户的员工。我们在富国银行所做的一切源于客户的需要。”
一句是巴菲特的“黄金搭档”查理·芒格说的:“我们只是寻找那些不用动脑筋也知道能赚钱的机会。正如巴菲特和我经常说的,我们跨不过七英尺那么高的栏。我们寻找的是那些一英尺的、对面有丰厚回报的栏”。
银行与金融科技融合的理想境界是什么?是银行即服务。
2019年6月14日,亿欧智库研究院将在“2019丨全球新经济年会·金融科技峰会”上发布《2019开放银行与金融科技发展研究报告》,深度解读金融科技赋能开放银行的融合与落地应用——上海·虹桥·世贸展馆邀您见证!抢票链接:https://www.iyiou.com/post/ad/id/792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 马云现身支付宝20周年纪念日:AI将改变一切,但不意味着决定一切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