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银行业的重要组成和特殊群体,城商行一直都肩负着服务中小企业,为地方经济搭桥铺路的历史使命。
纵观159家城商行14年的发展变革,其业绩、品牌、影响力已逐渐开始两极分化。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2018年中国银行业100强榜单》,北京银行、上海银行、江苏银行作为城商行“前三强”,在资产规模上已经接近甚至超过华夏银行、广发银行等全国性股份制商行;而相对靠后的很多城商行大都“名不见经传”。
在榜单中,自第37名包商银行以后,就资产规模一项来看出现“断层”。可以推测,37名开外的银行在市场上与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的竞争力呈明显下降趋势。这是因为大部分合作方还是会考虑城商行的业务能力、综合实力、品牌知名度等,体量大、排名靠前的银行肯定会享受更多品牌红利。在头部城商行里,北京银行、上海银行、江苏银行以超1.7万亿的资产规模稳居前三,而南京银行以1.1万多亿位居第四,除了体量上的差距,更重要的是,前方的“三座大山”本身在资产规模上就相差不大。如何在头部市场中搏得一席之地,是摆在南京银行面前的现实问题。
现实往往会倒逼理想。“改变”是银行业在这个时代共同的主题,而切入点自然是改革的原动力——科技。观察金融科技市场不难发现,南京银行在其中表现活跃,而这其中不仅有抢占市场的动机、与同业竞争的压力,还有发掘并优化个性化核心竞争力的战略考量。实际上,拥抱科技的前提是对自身的正确认知与定位。
着力消金,技术为矛
与第三方合作延伸银行资金渠道、下沉经营,在城商行与农商行中并不少见。但是,南京银行似乎更进一步,不仅局限在商业应用层,还在技术层面展开合作。南京银行网络金融部总经理陈瞰曾在采访中表示,南京银行与阿里巴巴、蚂蚁金服三方搭建“鑫云+”平台,最初是因为银行的IT系统架构无法支撑小额、高频的互联网金融业务,这促使银行考虑专门建设能够满足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新平台。他还提到,在南京银行消费金融中心与第三方互金平台合作业务中,业务并发量高达每秒千万笔,远超传统银行的核心系统对传统业务的承载能力。
可以看到,南京银行专门建立了消费金融中心,且还与互金平台合作业务。根据该行2017年财报,消费金融中心(CFC)成立于2007年,是银行专业从事消费金融业务的直属经营机构,由南京银行与大股东法国巴黎银行共同经营与管理。2017年,CFC线下直销业务与互联网创新业务双轮驱动的业务模式逐步形成,整体业务规模迅速扩大。据此可以推测,南京银行很有可能将个人消费信贷作为金融科技的着力点。
其2017年财报就显示,个人贷款893.47亿元,同比增长43.54%,占比较上年增加4.21%。而在个人贷款结构中,消费信贷是除房贷外占比最大的一类,且占比由上一年度33.22%增加至33.56%,增幅最大。此外,财报还显示,南京银行持有苏宁消费金融公司15%的股权。
财报还显示,截至报告期末,CFC贷款余额达到295亿元,较年初增加179亿元,增幅达154.31%。2017年,在年初50万客户数基础上,新增客户数超过470万户,获客数量呈倍数增长。消费信用贷款余额299.88亿元,同比增幅45.04%。
从消费金融层面来看,银行自建技术和使用外部技术各有优势。银行依托遍布的物理网点,掌握了大量线下资源,其在服务经验、资产数据、理解金融业务等方面更具优势,这使得银行在做线下业务的技术解决方案时,更具针对性。而互联网企业在发展线上金融业务与技术能力方面优势明显,与互联网公司相比,银行缺少高活跃度的C端产品,对线上服务客户和垂直消费场景的理解也有待加强,因此在C端多元属性数据方面不够丰富(例如活动数据、交易数据、行为数据、社交数据),在用户画像上可能不及互联网系金融科技公司更加精准。
因此,对于区域性城商行来说,究竟是自建技术还是引入技术,应对自身准确定位。南京银行曾在采访中表示,银行跟第三方合作时,都尽量将合作模式标准化和体系化,打造金融服务快速对外输出能力。“乐高银行”的模式,其优势不仅在于节约成本,还在于较高的兼容性和时间效率,能够快速输出产品,这是银行最看重的。
而从市场层面来看,诸多技术公司在监管等因素的影响下纷纷脱掉“金融”的帽子,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与金融机构合作,成就双赢。银行,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商行、农商行,成为他们携手的第一选择。中小型银行较之大型银行审批制度更简便、合作流程更灵活、项目推进更快、对待金融科技公司态度更开放,使得金融科技公司能得到充足资金和宝贵的数据积累。而在市场化招聘技术人才方面,银行的吸引力很难胜过专业技术公司。
风控高光,内控至暗
银行在消费金融领域具备的优势,主要基于较强的风控能力基础,即风险定价。南京银行在财报中提到,消费金融业务领先的定价优势一定是建立在较强的风控能力的基础上;相对来讲,在风险难以控制的时候,对外给出的价格一定是高的,这样就在市场中就会失去竞争优势,也不符合普惠金融的初衷。
据财报显示,南京银行在风控技术层面较为成熟,其运用量化数据工具建立风险分析模型,构建多模块的专家决策系统,多渠道的外部征信信息采集以及多元化的黑名单大数据库;将反欺诈技术整合运用到决策引擎,建设反欺诈模型,连接并实时抓取外部数据,整合行业数据、金融数据、行为数据等各类信息,提升反欺诈模型的有效性,防范批量欺诈和系统性攻击。在CFC中,南京银行还与其股东法国巴黎银行持续进行合作,在消费金融场景里获得了丰富的资源。
联系如今的监管口径,银行的风控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不允许外包,而银行又往往缺乏C端的行为数据,因此,如何开展合作构建综合、立体的新型风控模型或将成为银行的重点考量。这对区域性城商行、农商行的技术发展具有指向作用,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这类银行应将资源聚焦重要领域,而不是广泛撒网。
南京银行信息技术部副总经理李勇曾公开表示,“要做一个有责任的赋能者,有些技术输出,比如风控技术,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有待考量,整个风控模型需要长期投入,并非装个系统就可以了”。他认为,业务人员经常谈金融科技,科技人员经常谈业务,技术和业务一定是有边界的,比如,系统建设是技术的职责,但模型的训练则是业务的问题。
而据李勇表示,南京银行在加快对金融科技的投入,目前已能够进行技术的输出。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南京银行在科技道路上加速“奔跑”的同时,其内控和管理层面却出现纰漏。无论是资管业务中心总经理失联、定增未获批准,还是债券业务、票据业务屡现风波,这些都会给未来资本补充造成压力,而根据财报显示,南京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始终维持在低位。
合纵连横,主动布局
相比于“京沪苏”,南京银行市场活跃度很高。这让外界对南京银行的认知是:更开放、更愿意变革。这一直观的体现是,不少互联网巨头的合作方背后,都能看到南京银行的身影。有分析认为,南京银行与百度、京东等金融科技部门的合作助推了其零售业务的快速增长,从而使该行贷款大幅增加。
亿欧金融大致梳理了南京银行与技术公司的合作,除与阿里、蚂蚁金服三方合作“鑫云+”平台,2018年年初,南京银行入驻京东金融(现更名为京东数科),成为江浙沪地区首家(全国第六家)开立京东金融“银行+”旗舰店的城商行,在支付、信贷、财富管理等多个领域开展全面业务合作。2018年10月26日,南京银行与度小满金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联合推动金融科技创新,在支付结算、普惠金融、零售金融、公司金融、存管托管、同业金融、金融科技、跨境服务以及联合营销九大领域展开全面合作,并将合作成果推向南京银行“紫金山·鑫合金融家俱乐部”的100多家商业银行成员单位。2018年11月6日,南京银行又与乐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分期购物、金融科技、电子账户以及消费金融创新产品等多个方面深度合作。而此前一年,南京银行已为100万分期乐用户提供了近20亿信用消费所需的资金。
很难说,南京银行2018年营收由降反升与如此密集的技术布局无关。据近日公布的南京银行2018年业绩快报显示,2018年该行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32%,而此前一年,2017年营业收入同比下降6.68%。
技术布局带来的不仅有经营层面的改善,还有业务模式的创新。陈瞰曾在采访中表示,南京银行鑫合俱乐部涵盖144家成员行,未来希望可以通过“鑫云+”平台实现成员行在平台上直接搭建、运营直销银行。
实际上,目前我国直销银行整体发展也面临着分流的状况,当金融业务能力、科技应用水平都到了应有的层次上,才可能形成一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这对银行自身金融产品的创新以及技术手段的跟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银行作为大体量的传统金融机构,在金融科技时代日益感受到外部行业挤占市场的压力。“敌人可能来自根本不同的行业”,一语成谶。互联网巨头以其天然的技术优势、多变打法为用户带来丰富场景的便利体验,例如快捷支付、信用借贷、个人征信等等,银行对此与其视作“危险”,不如找准自身能与之契合的特点展开合作。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在谈及银行扶持小微企业贷款时曾表示,金融政策落地的关键是需要解决银行基层机构愿不愿意放贷,能不能够放贷和会不会放贷的问题。他还表示,这也和银行内部的政策安排、技术水平有很大的关系。实际上,在政策导向下,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能不能”和“会不会”。而“能放贷”“会放贷”又势必借助良好的风控能力和下沉的业务渠道,因此,拥抱科技是必然,亦是趋势。
南京银行行长束行农曾在采访中表示,2019年南京银行将加大金融科技运用,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不仅开展“线上+线下”服务模式,还将综合运用ABS、投贷联动、产业基金等助力民企直接融资;同时,以“债券业务”著称的南京银行还将申报理财子公司。这些业务展望,或许本身就预示着某种机会。进击中的南京银行还在不断试错,其能否翻越“京沪苏”三座大山还有待时间验证。
银行与金融科技融合的理想境界是什么?是银行即服务。
2019年6月14日,亿欧智库研究院将在“2019丨全球新经济年会·金融科技峰会”上发布《2019开放银行与金融科技发展研究报告》,深度解读金融科技赋能开放银行的融合与落地应用——上海·虹桥·世贸展馆邀您见证!抢票链接:https://www.iyiou.com/post/ad/id/792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马云现身支付宝20周年纪念日:AI将改变一切,但不意味着决定一切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