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过后,越来越多的公司扒开互联网的外衣,全靠金融业务续命。它们未必活成了自己所讨厌的样子,却离最初的梦想渐行渐远。
1、新概念不如老套路
上周,二手车交易平台人人车被传“破产”,尽管其官方将裁员、撤店解释为战略升级的必要优化,但这似乎并没有消减外界的质疑和担忧。
作为过去几年里势头最猛的“独角兽”之一,人人车在五年里完成了至少六轮融资,跻身这个细分领域的“第一梯队”。所以这不仅是一家企业的发展危机,也让承压已久的汽车新零售市场“寒意”更甚。
我想起年前碰到的两个朋友:
A是汽车新零售“第一梯队”的企业高管,曾经也是风投和巨头竞相追逐的对象,如今开始懊恼铺了个大摊子。“互联网平台模式高开低走,不如当初老老实实地讲一个汽车金融的故事。”
B的企业是汽车金融行业的后起之秀,从一开始便目标明确,利用助贷模式在线下做着传统的汽车金融业务。没有蹭概念自然少了抬高估值的筹码,但握着充裕的现金流活的倒也滋润。
不过短短一两年,又一个大热的互联网赛道剧情反转。
曾经的汽车新零售究竟有多火?根据零壹财经发布的《2017全球金融科技发展指数与投融资年报》,2016年全球规模最大的前10笔融资中有5笔都发生在汽车新零售领域,包括易鑫、瓜子、优信及大搜车等公司均有上榜。
这是一个被投资人押注的热门领域,也是一个覆盖线上+线下、囊括汽车交易、金融、后市场服务的“超级平台”。不仅各大资本疯狂涌入,BATJ也皆有参与,仅腾讯一家就有投资易鑫、灿谷、优信三家。
但从去年开始,一直高举高打的汽车新零售公司已经疲态尽显。尽管电梯、电视、网络上的广告投放一如既往的用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数据表现让它们距离最初的商业模型越来越远。
最后,汽车新零售都做成了汽车金融公司。
汽车交易平台的金融业务都是其最重要的收入来源。
汽车新零售第一股——易鑫最早面对了这个现实,它已于去年6月宣布剥离其二手车业务(易鑫集团原有汽车零售交易平台和自营融资业务两大板块)。其中,交易平台淘车App、淘车网站和线下体验店等都是最“烧钱”的板块。
2、互联网法则“不灵了”
长久以来,在互联网的世界里,流量-规模-变现成为了一个标准的发展公式。
先快速跑马圈地,再进行流量变现、收割用户价值,这是一个屡试不爽的生存法则。行业排位代表着一切,有了市场份额和流量,才有更多资本愿意投入。通过这种方式消耗掉其他竞争对手之后,再静下来想如何精耕细作,收割流量。
汽车新零售顶着大赛道的光环,自然也不会免俗。过去几年,这些平台大面积地铺开线下门店、大手笔地投放营销广告,就是希望将自己“烧”成赛道里的头部平台,再跑通商业模型。
根据公开的报道,仅2017年,瓜子、优信的广告费超10亿元,人人车也在8亿元左右。而从优信的财报来看,持续亏损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市场营销费一直居高不下。
财报显示,截止到2018年三季度,优信的市场营销费用投入已经达到19.98亿元,而前三季度公司营收总额仅为21.79亿元,但即便如此,也已经较上一年有所好转。
2017年上市时,优信的全年营销费用投入为22.03亿元,超过当年全年营收总额。
按照互联网世界的惯用法则,这样的商业逻辑并不难理解,何况还是在一个汽车交易和服务渗透率远低于欧美等国的蓝海市场。但遗憾的是,这套模型在汽车新零售这里并没有走通。
作为一个低频次且高单价的交易场景,汽车新零售的瓶颈很早便有所显现。所以,各家平台都在不断加码,往产业链的上下游不断延伸,希望通过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来建立领先优势。
但汽车新零售的业务标准化程度低,复杂性高,意味着平台很难实现轻资产,必然要自己深度介入才能抵御风险,而无法轻资产就决定了高成本。标准化程度低、复杂性高又决定了很难出现大一统的大平台,所以成本不能靠规模经济降下来。
绕了一圈,互联网平台越做越重,盈利也越来越难。因此,变现最快、最多的金融板块自然成为了最被倚重的一环。
2017年末,刚上市不久的趣店一头扎进汽车金融领域,两个月便在全国铺设了超过150家门店,2018年伊始更是立下了“2021年的销量要达到200万辆”的目标。不过,还没撑到年底,趣店便将大白汽车179家门店裁减至不足50家。
不过,与其它几家聚焦二手车交易的平台相比,大白汽车(新车以租代售模式)的失败应该还受到2018年汽车销售量数据不佳的影响。
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80.9万辆和2808.1万辆,产销量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4.2%和2.8%,为1990年来首次年度下降。
3、金融续命
当然,这些年拿着互联网的估值做着金融生意的也不只是汽车新零售公司。P2P、房屋租赁、电商平台……越来越多的公司扒开互联网的外衣,全靠金融业务续命。
就连滴滴也把金融业务提到了更优先的位置。
去年开始,不止一家P2P平台的负责人跟我说,最近都在忙着拿牌照(小贷、担保、保理、消费金融公司……),信息中介的模式走不通,还是要回归传统业态,毕竟活下去才是硬道理。
说到底,还是过去几年一直备受推崇的轻资产模式行不通了。
不管是因为业务的复杂性(汽车交易、房屋交易、信贷撮合)带来的成本高企,还是业务的特殊性(公共产品属性,如出行领域)导致的监管压力,都让轻资产的平台模式难以为继。
以交易类平台为例,不管是二手车、房屋、信贷,最终都会从信息中介涉足到信用中介。
根源还在于,交易费率空间有限,难以保持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维持良好的收益。只有金融业务,可以提供足够的利润空间。
而一旦介入更深,平台又难免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风险。为了覆盖风险成本,平台又需要有更多的手段、渠道去获取收入。换言之,如果平台承担了更多,却无法收割更多,商业上也就走不通了。
尤其,在经济下行、去杠杆的大背景下,披着轻资产外衣、讲着高增长故事、做着无限杠杆的生意必然难以为继。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 马云现身支付宝20周年纪念日:AI将改变一切,但不意味着决定一切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