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城市用户红利趋于枯竭,各行各业都把下沉市场视作新的增长源,对小镇青年的研究也多了起来,“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 甚至成了一句网络流行语。
作为互联网金融从业者,我一直对互金产品在县域小镇的渗透充满了好奇心。我的鲁西南老家就处在典型的县域小镇上,每年春节回一次家,总会有一些新的发现与感悟。看着大家纷纷在写回乡感悟,我也把这些观察粗略成文,以飨读者。
中国地域广博,各地乡情多有不同,如果你老家情况明显不同,欢迎在留言区讨论交流。
1、活跃在乡间的金融编外人员
春节在家,家族聚餐是观察乡情的绝佳窗口,亲友的轶事谈资里,往往大有学问。
一次聚餐中,我很快被堂弟讲的村里王家嫂子的致富故事吸引了。
前两天,王家嫂子上门拜访堂弟,寒暄过后,直奔主题:
“兄弟,听说今年挣大钱了?”
“听谁说的?也没怎么挣,两个人挣了不到20万。”(我能想象堂弟一边说话,一边不经意挠挠脖子把金链子露出来的样子)
“给嫂子凑三万吧!”
乍一听,堂弟吓了一跳,以为王家婶子要借钱,再往深了聊才知道,这位王家嫂子是家乡农信社的业务员,正在挨家拜访拉存款呢。
她没有什么高学历,也不是农信社的在编员工,但有一副与人自来熟的好口才。刚刚过去的2018年,她完成了300万的存款指标,拿到了五六万的业务提成。
2019年,王家婶子的拉存款指标升到了500万,趁着春节在外打工的乡亲返乡,她几乎把每家都跑了一遍。
堂弟最终专门从邮储银行取了3万元存到了家乡农信社,利息并没有区别,之所以如此折腾,就是因为王家婶子上门拜访的人情。
一直以来,小镇青年的务工收入都是银行眼中的一块肥肉。在众多银行中,网点横跨一二三线城市和四五六线乡镇的邮储银行,成为打工者最熟悉也最喜欢打交道的银行,而扎根本地的农信社要想分一杯羹,除了大家过年孝敬父母的红包外,大概就只能靠王家嫂子这样的业务员牵线搭桥了。
通俗点说,县域小镇是典型的人情社会,人情则系于面子,给人面子才能收获人情,以便在下次请人帮忙时回收人情。堂弟帮王家嫂子存三万,是看她的面子,也是拗不过人情。若不给人面子,则无疑断绝了后续往来的可能性,属于严重的不通人情世故,铁定混不开不说,若还是个大学生,难免还要被戴一顶“读书读傻了”的帽子。
关于乡土人情,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有过精辟总结,“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所谓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在这种从“己”向外的人际关系中,如同水面上泛开的涟漪一般,由自己延伸开去,一圈一圈,人情关系自然也就有了亲疏远近之别。对此,费先生称之为“差序格局”。
面对这个由“差序格局”主导的社会,对于致力于“下乡”的互联网金融机构来讲,补贴、奖励有点缘木求鱼,善用“人情”之道,才算握住了小镇青年们的七寸。
2、我的一次失败的拉新
受王家嫂子的故事启发,我萌生了为所在公司拉新客户的念头。
午饭后,我找到堂弟,拿他手机下载了苏宁金融APP,手把手教他做完了实名认证。之后,堂弟问我这个APP能做什么,我说可以买货币基金,利率比存款要高,随时用钱、随时能取……
不曾想,我自夸得兴头正足,我妈第一个跳出来打断我:“别给你弟弄这些东西,他的钱存银行挺好的!隔壁小军做投资,在家啥活也不干,去年十月份赚钱的时候一天能赚一两万,后来全搭进去了。更麻烦的是,他侄子的钱也亏进去不少,伤了亲戚关系……”
细问之下,我很快搞明白,小军做的是微盘交易,这种受庄家操纵的所谓投资,当然不靠谱,风险极大,但我似乎很难向他们说清楚,我说的互联网理财和小军的投资究竟有何区别。口干舌燥之下,只好草草转移话题,我的第一次乡情拉新,大概率是失败了的。
在乡村长辈和小镇青年的眼里,钱存在银行是最安全的。当P2P爆雷、集资理财跑路、微盘交易失败甚至虚拟货币骗局事件屡屡在乡间口口相传时,关于银行存款的风险事件,一个也没有。
小镇青年中也有一批乐意尝试新兴事物的人,不过他们最先接触的基本是P2P,先后批量踩雷。享受过短暂的“赚快钱”的成就感后,这群KOL(意见领袖)们的惨痛经历很快在亲友、乡间口口相传,起到了某种金融教育与警示的作用。这个时候,谁再说互联网理财安全靠谱,难免有“睁着眼睛说瞎话”的嫌疑。
问题的另一面,是县域市场的理财供给严重不足。我家的一个远房亲戚在家乡的国有银行上班,他每年的很多精力,都用来打理亲戚们的银行理财——谁家的理财到期了要重新买,谁家卡里新入了一笔钱要买理财,这些都成了他的份内事。还有不少人辗转几层关系找到他,要他帮忙买理财。由此可见高收益理财产品的稀缺。
然而,互联网理财产品收益高吧,乡亲们又不敢下口,原因不难猜——总觉得“没银行理财安全”。
站在我这个从业者的视角,互联网平台的不少理财产品是足够安全的,如各家力推的宝宝理财。问题是,本质上安全的理财产品,如何让乡亲们“觉得”安全,这才是真正的挑战。毕竟,站在营销的角度,让人“觉得”安全远比安全本身重要。
3、乡土中国的借贷生态
另一个让我侧目的现象是,在我随机问询的20多个回乡年轻人中,没有一个人有互联网贷款的经验。在他们中间,银行信用卡的普及度反而高一些,虽然十个人里未必能找出两个持卡人。
县域小镇里,大家的资金周转,仍习惯于亲友借钱。很多时候,能不能从亲友处借到钱,极能反映一个人的面子大小;而愿不愿意借给别人钱,则几乎是决定一个人是否大方和义气的唯一准绳。在老家的几天里,我不时听到这样的故事:B向C借钱,用途是把钱借给A。
相比于张嘴找别人借钱,在互联网金融APP里借钱既省事又方便,还不用麻烦人。为何尝试的人不多呢?
自然,找亲友借钱通常不用付利息,但据我的观察,大家在意的不是APP借钱要付利息,而是在错综复杂的人情往来中,多数人都有借钱给别人的经历,那么在需要的时候找别人借钱也就理所应当了。
偶尔的生活救急靠亲友,但对于乡间的生意人来说,找银行贷款才是主流选择。不过,在不少年龄稍长的人来看,从银行借钱类似于某种财政拨款,借出来不还,才叫本事。
看上去匪夷所思,但若熟悉20世纪90年代银行经营史,也就见怪不怪了。那个时候,政企不分,银行承担了大量政策性任务,经营也极度不规范,隐形坏账一度高达百分之四十。后来在银行改制过程中,这些坏账相继被核销,结果富了一批大胆从银行借钱不还的人。
这样的故事自然也是口口相传,以至于很多人还有这样的印象——“借银行的钱不还,不会有啥大问题”。
这种印象实在过于深刻,以至于之前我在银行工作时,有一个搞养殖的远房亲戚来向我咨询找银行申请优惠贷款的事情,我本能的反应就是怀疑:一旦贷到款,他究竟有没有还这笔钱的觉悟?
这样的观念,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加大了金融机构在县域乡镇推动普惠贷款的难度。不过,随着年轻一代走出去和返回来,观念也在更迭,年轻一代对个人征信的重要性多有耳闻,不再像父辈那般存有侥幸心理。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基于结婚压力在县城贷款买房,定期还房贷慢慢成为一种生活常态。
再往大了说,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们的活动空间已经不囿于乡土,家乡的人情网络于个体生存和发展的效用急剧下降,人情与面子的约束力自然也递减,基于乡情的亲友借款纽带也会慢慢解构。互联网贷款“俘获”小镇青年的心,是迟早的事。
一个新的蓝海冉冉开启,但要慢慢来,要注意节奏。凡是急功近利,往往悲剧收场。
(来源:苏宁财富资讯 作者: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薛洪言)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马云现身支付宝20周年纪念日:AI将改变一切,但不意味着决定一切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