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根据深交所披露的信息,“中金-美团生意贷”获批了总计50亿规模(储架发行)的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第一期5亿元专项计划已经设立完成,包括4.18亿的优先A级资产,和5300万的优先B级资产。
这项ABS资产证券化产品,是向美团网及大众点评网合作的510万小微商户提供小额贷款服务。
其实,在2016年11月美团取得小额贷款牌照后,美团就上线了自己的业务美团小贷,在平台上为用户及中小商户提供无抵押小额贷款,与美团点评发力商户端供给侧数字化的发展方向相同。
然而,在2018年9月4日更新的招股书显示,截至2018年4月30日,平台上约有20.92亿的应收贷款,并没有达到美团预期的“千亿规模”那样。
那么,通过首次发放ABS,是否能让美团金融的“勃勃野心”更上一层楼呢?
首次发放ABS,to B才是重点
本次的ABS融资,是美团和中金公司的资产证券化合作,其基础资产为美团旗下的重庆三快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向美团网及大众点评网合作商户发放的“生意贷”贷款债权。
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是这么评价本次中金和美团的合作的:“这就相当于美团整合借款端的信息资源,把小微企业生意贷整体打包成一个证券化产品卖给机构,也就是中金,美团也能够获得现金流。”
公开信息显示,目前生意贷分极速贷和大额贷两种,极速贷只需提供身份证、营业执照等基本申请资料,10秒内便出授信结果;后者涉及人工审核,半日内可以完成授信。
美团本身,自己给出的定位就是生活服务平台,其优势在于掌握众多的商户信息以及商户交易信息等运营信息。在此基础上,美团将业务重点放在to B小额贷款,而非to C消费金融,能够更好地发挥美团的优势。
数据表明:截至 2018 年 9 月 30 日的十二个月里,美团点评平台上 B 端活跃商家数达到 550 万,较 2017 年同期增长 44.3%。看来,这是一笔大生意。
拿下四块拍照,能否一路绿灯?
由于拿到了支付、小贷、银行、保险四块牌照,美团如今能够提供理财、信用卡、借钱、保险等各项金融服务。
对此,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分析道:
在支付、消费金融、小微金融这三大美团金融业务线中,支付是流量入口和场景入口,通常不赚钱,消费金融和小微金融作为高毛利产品,是整个金融生态主要的营收和利润来源。就美团金融而言,小微金融的地位强于消费金融,生意贷是小微金融业务线的拳头产品。
目前,美团的生意贷业务覆盖了全国 1556 个县域,户均贷款额为 8 万元。不过在业务规模上相较于饿了么,还是存在着一定差距的。
据美团招股书显示,从2016年末开展小贷业务起,截至2018年4月底,美团向商家发放的与小额贷款有关的应收贷款总额为14亿元;而2018年1-10月,饿了么与蚂蚁金服向饿了么商户投放的小额贷款应收贷款总额达到150亿元。
网贷之家高级研究员张叶霞表示:
应收贷款规模存在较大差距,原因可能是背后生态布局资源竞争,美团立足自建的生态圈,而饿了么除了自建的商户圈,还引入了蚂蚁金服背后的淘宝、银泰等商家,存在一定差距。
作为借贷业务上的评价标准,规模并非唯一,其还需从商户数量、坏账率、贷款复借率等指标来综合评价。不过,两者相比较下,饿了么主要还是以“吃”为主,而美团商户包含吃喝玩乐等生活类商家,覆盖面较广。
尽管拿下四块拍照,但美团整体的金融业务与其他互联网巨头相比,都要慢半拍,在支付、消费金融等领域都错过了行业最佳风口期。而现阶段,美团金融业务仅限于生态圈流量和资源的金融变现,既看不出进一步做大的野心,也缺乏足以撬动其金融业务快速发展的亮点布局。
小微贷是美团业务重点背后:数字化、场景化小微企业贷款市场可观
据美团第三季度财报显示,第三季度新业务及其他收入 35 亿元,同比增长达 471.3%,延续了上期财报超过 400% 的高增长;交易金额164 亿元,较 2017 年同期增长 83.1%;变现率由 6.8% 提升至 21.1%。
美团点评在财报中指出,该收入的增长主要是由商家侧服务收入的增长带来的,包括供应链解决方案和餐厅管理系统,换而言之,就是to B业务,其中也包括为商家提供的金融服务业务。
数字化、场景化小微企业贷款尚存巨大市场空间,这点至关重要。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要么是基于POS数据做信用贷,要么基于核心企业做供应链金融,要么创新了联保互保等风控手段。
小微商户融资,是供给不足,而非过剩。商家如果同时在两家平台上都有业务,那两家平台其实都只掌握了一部分商业数据,授信额度也只能满足部分需求,因此商户需要同时在两家申请贷款才最现实。
而目前,互联网巨头的金融业务,包括小微贷都是在各自圈地,它们必须通过扩大业务,将更多公司纳入自有体系。
之前提到,to B是美团金融的业务重点,美团在组织架构上做出了侧重B端业务的调整:将原本的大零售事业群拆分,组合为新的到家事业群,统筹外卖、配送、闪购、智慧厨房等业务,增强配送网络的协同效应。而这一调整,有利于给金融业务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 马云现身支付宝20周年纪念日:AI将改变一切,但不意味着决定一切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