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年多灰度测试后,微信近日开始陆续向用户公测新功能“零钱通”。
根据零钱通规则,在多种线上和线下消费场景中,用户均可以选择零钱通作为支付方式。而在没有消费时,零钱通里的资金还可以享受所对接货币基金带来的理财收益。
与此前相比,微信此举无疑会明显提升用户的支付体验,特别是在三季度腾讯移动支付业务仍在快速增长背景下。
而值得思考的是,微信此时上线零钱通功能,除了优化用户体验,进一步分食移动支付市场份额外,是否还有其他更长远的打算?
微信版“余额宝”诞生
近日不少用户反映,自己的微信钱包收到了升级零钱通的提醒。经使用后发现,该功能与支付宝旗下的余额宝十分相似。零钱通的上线,宣告了与余额宝的正面对抗正式打响。
事实上,早在2017年9月,微信就在内测零钱通功能。但当时仅选择几万名用户小范围测试,主要面向腾讯深圳地区部分员工和之前已经开通零钱理财功能的微信用户。
经过一年多灰度测试后,微信近日开始陆续向普通用户开放该功能。需要注意的是,该功能目前仍处于公测阶段,还未全面正式上线。
争抢移动支付市场
在得知微信公测零钱通功能后,不少人的第一反应几乎都是“这会明显优化微信支付体验”。那么微信支付体验的优化到底体现在哪里?对支付业务的发展又意味着什么?
移动支付经过近几年的蓬勃发展,现在应用场景已经十分广泛。在这方面,微信支付与支付宝相差无几。
对于微信支付而言,零钱通的上线,最主要是增加了一个支付方式的选项。而这也是微信支付与支付宝之前最明显的差异之一。
以往选择微信支付时,支付方式主要有零钱、借记卡和信用卡。在货币基金等现金理财产品已深入人心的大环境下,现在很少有人会在借记卡里留存现金。那么微信支付方式其实就剩零钱和信用卡2个。
零钱的主要来源有红包、转账,以及借记卡充值等。由于之前微信钱包里的零钱并没有理财收益,且也不能用零钱去购买理财通里的理财产品;此外从零钱提现时,额度超限后还需要缴纳提现手续费,所以主动往零钱充值的行为并不常见。
而在发红包、转账等支付场景下,信用卡又是“灰色”选项。与支付宝旗下余额宝相比,微信支付劣势明显。
目前处于公测中的零钱通,既可以解决零钱没有收益的问题,又可以用在发红包、转账等支付场景中。对于微信支付而言,这将明显提升用户的体验。
近期公布的腾讯三季报显示,公司移动支付业务日均交易量同比增长逾50%,线下日均商业支付交易量同比增长200%。
高速增长的交易量,一方面反映了移动支付市场规模之大,发展之快;另一方面也说明腾讯此前在移动支付业务上的规模基数不高。
微信此时公测上线零钱通,在优化用户体验的同时,试图进一步分食移动支付市场份额的目的也十分明显。
为财富管理业务做铺垫
在三季报中,腾讯还说了一句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多数人注意的话:
凭借我们的大型支付平台及核心技术,我们将金融科技服务扩展至财富管理、小微贷款及保险领域。
对比支付宝和蚂蚁财富,可以推测,微信上线零钱通以及今后要做的事,大体上会和前者十分相似。
作为腾讯旗下官方理财平台的财富通,截至三季末资产保有量超过5000亿元,总用户数达1亿+。但这单与余额宝5亿用户和近2万亿的规模相比,都有不小差距。
此外,2012年便拿到基金销售牌照的蚂蚁基金,目前已实现对全市场逾4000只基金销售的覆盖。而今年年初才拿到基金代销牌照的腾安基金,目前仅覆盖数百只基金,且多以货币、债券等固收类基金为主。
2013年上线的余额宝,帮助蚂蚁积累了大量用户和资金。在余额宝基础上,通过投资者教育,给用户输入理财概念,培养用户投资理财习惯,为蚂蚁财富近两年的爆发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零钱通还不能用来购买理财通旗下的理财产品,且零钱通资产也暂不计入理财通总资产。说明,目前微信仅把零钱通作为高流动性的“消费资金”对待。
短期看,微信上线零钱通之后,用户积累会是最主要的目标。但结合三季报表述,以及参考蚂蚁财富之前的发展路径,可以预测,未来腾讯借助零钱通发展资产管理业务将会是大概率事件。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马云现身支付宝20周年纪念日:AI将改变一切,但不意味着决定一切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