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网联披露,11月11日,网联平台当日处理跨机构交易笔数11.7亿笔,相应跨机构交易处理峰值超过9.2万笔/秒,为“双11”支付交易提供了平稳保障。
2018“双11”买买买的力量再度震惊世人,各大电商宣布多项记录被打破,天猫“双11”全球狂欢节全天总交易额达到2135亿元新高点,京东全球好物节(11月1日至11月11日)累计下单金额超1598亿元,苏宁11.11期间(11月1日-11日)全渠道订单量增长132%……
2018“双11”再创佳绩背后离不开金融科技的助力。据网联披露,11月11日,网联平台当日处理跨机构交易笔数11.7亿笔,相应跨机构交易处理峰值超过9.2万笔/秒,为“双11”支付交易提供了平稳保障。此外,生物识别、区块链溯源、智能化风控等新技术也逐步走到舞台中央。
2018“双11”再创记录
“记录是用来打破”,2018年“双11”对各大电商平台及其金融公司来说无疑是一场“漂亮战”。2017年的天猫“双11”业内曾期盼交易总额破2000亿元,但最终以1682亿元收官,这一缺憾在2018年“双11”得以弥补。
2018年11月11日全天,天猫全球狂欢节总交易额达2135亿元,同比增长26.9%。马云曾预言单日物流破10亿单也被验证,阿里披露的数据显示,天猫“双11”物流订单于23点18分09秒突破10亿单。
此外,今年天猫“双11”有18万个品牌参与,成交量过亿的有200多个品牌,全国逾20万新零售门店和100个重点商圈同步参与天猫“双11”。
苏宁方面也传出捷报,截至11月11日23点59分,“双11”期间,苏宁易购全渠道销售同比增长132%。其中,零售云门店达到1666家,销售同比增长3308%;苏宁易购直营店达2400家,销售增幅达84%;苏宁小店订单量环比日常报增10倍;苏宁拼购订单突破8000万单。
苏宁金融方面,任性贷“双11”期间累计授信申请超过150万人次,苏宁支付交易额同比增长102%,支付处理订单峰值同比增长超200%,累计送出价值超1亿元延保险,碎屏保销量同比增长超500%。
京东方面也宣布创造了新记录,11月1日00:00至11月11日24:00,京东11.11全球好物节累计下单金额达1598亿元,再创新高。
京东金融也交出亮眼的成绩单。期间,白条累计提额达800亿元,人均提额3126元,京东金融联合银行、商户为用户发放优惠券价值11亿元,其中京东金融App发券同比达7倍,同时送出各类保险超过1亿份,京东支付线下订单量同比更是达到260%。
此外,小米、国美等也宣布取得好成绩,“双11”全天,小米新零售全渠道支付金额创下52.51亿元新纪录。“双11”期间,国美金融总交易额达24.3亿元,同比增长131%,支付交易额同比增长155%,消费分期交易笔数同比增长278%。
金融科技功不可没
“双11”任性“买买买”的背后离不开金融科技的护航。
网联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11日,网联平台当日处理跨机构交易笔数11.7亿笔,相应跨机构交易处理峰值超过9.2万笔/秒,为“双11”支付交易提供了平稳保障。11月以来,支付机构和商业银行合作开展的网络支付业务中,已有超过90%的跨机构业务通过网联处理。
京东金融副总裁、个人服务群组负责人许凌表示,为了让用户惠享11.11京东全球好物节,京东金融启动了三大方面举措,分别为“白条+支付”金融组合拳助力商城,零售和出行支付拓展线下场景,以及大数据风控和创新保险的全方位护航,三大措施给用户打造“用着省钱、买的安心”的购物体验。
另据蚂蚁金服公布的数据,支付宝全天实时计算处理峰值达到每秒17.18亿条。支付宝相关负责人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在‘双11’最初的几年里这是一个很难的任务,最惊险的2010年,我们甚至有过差4秒就整个系统崩溃的惊魂时刻。”
上述负责人指出,从2010年“双11”之后,支付宝去中心化的架构改造和迭代已经有阶段性成果,分布式数据库平台OceanBase、弹性架构、离在线混部、全链路压测等自主研发技术开始进入“双11”练兵。“面对支付洪峰,一方面我们可以提前在实验室里充分模拟和验证‘双11’峰值,消除‘意外’的发生,还能按当晚实际需求,把云计算硬件资源、离线数据库等资源进行实时合理分配,从而在保证购物体验通畅的同时,降低资源浪费。”支付宝相关负责人表示。
苏宁金融方面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今年推出的一键付产品,是由苏宁支付重点打造的免除支付密码与短信的智能支付产品,极大地助力“双11”支付体验。一键付开通时,只需要验证支付密码或者指纹确保是本人操作。而在开通后,用户通过一键付下单购买商品可自动跳过收银台,自动生成订单并完成扣款,十分方便快捷。
苏宁金融方面表示,苏宁支付一键付项目上线后,用户操作步骤从4步减少到了1步,支付时间从12秒减少到1秒,即便是在支付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异常情况,支付机器人也能帮你自动解决,极大提升了用户支付体验。
金融科技确保良好的用户体验,另一方面也在强化防风险能力。苏宁金融方面表示,苏宁金融今年集中上线了诸多大数据风控模型系统。例如,国内首个金融区块链黑名单共享系统,实现金融机构间反欺诈黑名单的安全共享和存储,目前已具备350万各类黑名单数据;“幻识”反欺诈情报图谱数据规模达10亿级,已应用于黄牛识别和养号、骗取拉新补助识别等方面;基于知识图谱技术的企业贷款预警系统当前已汇集80万家企业数据,每家企业数据维度达到500个维度,支持对企业贷款风险进行实时监控。
度小满金融CEO朱光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在风险防控方面,度小满金融将从自身生态中挖掘到的风险名单、黑产名单等开放给合作伙伴,让更多金融机构可以共享信息,进行风险联动预警,可以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评估用户的负债能力。
我来贷个人金融事业部总经理陈莉曾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在“双11”期间会严格控制风险,通过引入电商平台的大数据,与其合作实现反欺诈、建立黑名单,综合考虑用户的网贷活跃度与还款能力,从而将过度借贷、多头借贷等客户屏蔽在外。
新技术不断被孕育
“双11”不仅仅是购物狂欢节,也孕育了许多新技术,2018年“双11”就将生物识别、区块链溯源、智能化风控等新技术推到舞台中央。
前述支付宝相关负责人表示,天猫“双11”的十年历史,也是支付宝技术的十年变迁史。“双11”不仅仅催生了一个全国性的消费时点,其实也“逼”出了许多新技术。
智能化就是一大趋势,“双11”的支付量越来越大,但技术上的人工干预却越来越少。蚂蚁金服CTO程立举例表示,“双11”的支付保障未来会越来越像“自动驾驶”,该往哪开,在哪停,如何躲避风险,保障安全,都是智能的。“我们的小目标是,到2019年,我们将不再花额外的一分钱投入到‘双11’当天的技术保障上”。
苏宁金融方面介绍,苏宁金融独创的风控安全大脑CSI系统,专用于风险的监测、分析和处置,不断进行迭代更新,通过基于近万台专用高性能服务器的风控阵列,实现了从“设备、位置、行为、关系、习惯”五个维度,覆盖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实时风险监控。目前已做到7*24小时全年无休,共计完成风控侦测上亿次,保护金额过千万亿。该系统月均扫描上亿笔交易,每笔交易100毫秒内完成风险判断和处置决策,异常交易成功识别率在99%以上。
第二大趋势是,区块链和生物识别走上舞台中央,成为今年“双11”的技术新担当。支付宝披露的数据显示,通过指纹和刷脸方式完成的支付占比达到60.3%,以生物识别技术为基础的指纹和刷脸支付成为今年“双11”的主流。支付宝方面指出,指纹、人脸、声纹等生物识别技术具备安全性高、耗时短、成功率高、不怕忘等优势,在“双11”抢购时,使用指纹和刷脸支付,在速度上具备一定优势。因此,许多剁手党都将指纹和刷脸作为自己首选的支付方式。就连银发族们也很喜欢这项科技,相比于2017年,2018年使用指纹或者刷脸支付的老年人数量增长了20%。
针对“双11”消费分期申请较多的情况,苏宁金融方面也打造了任性云控平台,客户只需在手机端打开摄像头进行“人脸识别”即可完成身份核实,填写完资料后最快几秒钟就可以获得审批结果,消费信贷全流程数据化、自动化。据悉,自动审批率高达99%。
今年“双11”金融科技方面另一大亮点是,区块链技术首次“参战”,正式在“双11”成规模应用。在天猫国际商城,使用区块链溯源的商品会覆盖百余个国家和地区、商品数量达到1.5亿件。涉及的商品主要包括钻石、进口奶粉、进口保健品等,另外五常大米、茅台(600519,股吧)等高端酒和平武蜂蜜也将采用区块链溯源。
据记者了解,区块链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实现数据的透明、不可篡改、充分共享等功能,并通过区块链信息建立多方信赖,可实现永久溯源、防止信息虚假,有利于保障消费者权益,因此区块链技术很适合运用在溯源领域。
蚂蚁金服相关负责人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在长链路、高价值的跨境商品追溯上,区块链技术尤其有用武之地。比如钻石,对于用户来说,打开支付宝、天猫、淘宝,只要扫一扫,就可以看到钻石商品从海外钻石采购到国内配送等重要环节的全链路信息,区块链技术相当于为每一颗钻石附上唯一商品“身份证”。
(国际金融报见习记者 余继超)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马云现身支付宝20周年纪念日:AI将改变一切,但不意味着决定一切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