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信息网讯(记者余蕊 高少华)《中国普惠金融蓝皮书(2018)》11日在北京发布,蓝皮书总结了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和机遇挑战,对普惠金融发展提出了加强普惠金融体系建设、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和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三项建议。
10月11日,《中国普惠金融蓝皮书(2018)》、“建行·新华普惠金融—小微指数”在京发布。新华社记者 殷刚 摄
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是我国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2015年12月,国务院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要求到2020年,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普惠金融服务和保障体系,有效提高金融服务可得性,明显增强人民群众对金融服务的获得感,使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居于国际中上游。此外,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对加快构建普惠金融体系提出了具体要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陈道富认为,普惠金融成为一个难题,在于难以发现中小微企业的价值,缺乏经济可行性的有效甄别渠道,导致建立商业信任较难并且成本较高。蓝皮书对了解国内外普惠金融的现状和发展颇有裨益,更是创新性设计出中国普惠金融指标体系,非常有价值。
蓝皮书指出,近年来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日益丰富,不仅包括信贷,还有储蓄、投资理财、保险、支付、汇兑、租赁、养老金等;二是普惠金融的参与主体已逐步发展为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金融科技企业等在内的多层次、多元化普惠金融机构体系;三是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迅速,运用金融科技,将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应用于普惠金融业务已经成为发展趋势,并可能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四是普惠金融商业模式不断创新,普惠金融开始成为许多机构竞相进入的“蓝海”。
蓝皮书还指出,我国普惠金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包括区域发展不平衡、商业可持续难度较大、相关法律不健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金融业务创新、金融消费者教育亟待加强等。
为此,蓝皮书就普惠金融发展提出三项建议:一是加强普惠金融体系建设,包括政策体系、组织体系、监管体系,通过改造和利用现有的社会网络、基础设施以及服务渠道,拓宽金融覆盖面,提升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可得性;二是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在现有信用信息系统基础上,继续推进信用信息的征集、整合、公开和共享,同时完善农村普惠金融基础设施与生态体系;三是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革新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教育理念,促进金融教育方式多元化,着重加强风险认知能力。
据介绍,《中国普惠金融蓝皮书(2018)》由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经济信息社共同主编,编撰过程中得到华中科技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的专业支持。
新华社副社长兼秘书长刘正荣表示,新华社将继续依托覆盖广泛的新闻传播服务体系,大力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普惠金融的政策举措,深入报道各地各部门实践探索中的新典型、新经验、新成就,还将借助国家级金融信息平台“新华财经”、国家级信用信息平台“新华信用”,整合全社媒体传播资源和专业智库力量,为包括建设银行在内的广大金融机构提供服务,为普惠金融发展加油助力。
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田国立表示,建设银行确立了“住房租赁、普惠金融、金融科技”三大战略,推行“劳动者港湾”,就是要回馈社会、回馈百姓。建设银行实施普惠金融战略,将以领先技术创新普惠金融新模式,不仅要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还要了解、关心和关爱更多普惠金融群体,向全社会输出金融和非金融服务。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局长余文建认为,普惠金融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有许多亟待探讨和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建设银行与中国经济信息社,在华中科技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的支持下联合开展普惠金融研究,是很好的尝试。
据介绍,截至2018年7月末,建设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1.46万亿元,贷款客户达75万户,累计为超过160万户小微企业提供了7.4万亿元信贷资金支持,普惠金融实践初见成效。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马云现身支付宝20周年纪念日:AI将改变一切,但不意味着决定一切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